序
◎江路庚
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会读到大文豪欧阳修的名篇名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我们会读到大诗人杨万里的名诗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也会读到大才子解缙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些名贤名篇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吉水。
吉水古称石阳、吉阳,隋朝建县至今已有1400余载。吉水历史悠久,文风鼎盛,俊才辈出。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家八尚书;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隔河两都堂,百步两尚书;父子鼎元家,兄弟双鼎甲”的人文盛况,更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美誉而彪炳史册。
吉水以其厚重的历史、杰出的人文成就被列入江西十大文化古县。同时,吉水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犹如一朵朵绚丽的文化奇葩,历经时光的洗礼,她依然光鲜如故、精美绝伦;千百年来,这些传统艺术与人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流传至今,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走进民间,我们会看到一个多彩的吉水。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争奇斗艳,异彩纷呈。金滩镇兰厦村的花灯,盘谷镇谷村的鳌鱼灯、上曾家村的长龙灯,白沙镇西湖村的三节龙灯,均渊源久远,绚丽多彩;枫江镇兰田村的“铁脚戏”和白沙镇低坪村的“喊船”,其原生态民俗的完整性,非常宝贵;阜田、盘谷、文峰等地的民间手工剪纸和遍布全县的龙灯,流传了两百多年的三角班和采茶戏等,都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民俗作为传统文化,涵盖了生活的全部。年节四序、春播秋收、衣食住行、迎来送往、婚丧喜庆等,以庄严的礼仪程式,虔诚地表达了对人道的尊重、对福祉的祈愿和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民俗的本质就是敬天爱人、倡导善行。敬天,即尊崇自然、爱护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爱人,即尊重人,提倡向上向善,崇尚社会和谐。
为挖掘和传播吉水优秀传统文化,农工党吉水县基层委员会组织力量编写《吉水民间传统风俗》,全书以生活、生产和文化三大板块,从“传统佳节”“祭祀祈福”“农事耕作”到“居家信仰”“戏剧春秋”和“方言俗语”等17个方面较为真实、系统地记录了吉水本土的乡风民俗,尽可能地展显吉水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她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昨天,看到先辈们探寻文明的不懈足迹和非凡创造力。
如今的乡村,到处是一派现代气象,显示了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乡村快速城镇化影响,民俗文化逐渐边缘化、弱化以致被淡忘,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很快断代失传,我们将失去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是精神力量,是正能量,也是国家的软实力。保护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延续民族传统的文脉理念,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让人们记住乡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愁的重要指示,发挥农工党服务地方文化的作用,挖掘吉水民间传统文化,农工党吉水县基层委员会在中共吉水县委、县政府和农工党吉安市委会的关心与支持下,组织人员与青衫先生一道深入走访民间,积极地挖掘、搜集、整理吉水民间传统风俗这一宝贵资源。在古稀老人朦胧的记忆中,在民俗知情人的片言只语中,在文朋好友的热忱相助中,在故纸废堆中,点点滴滴,苦心孤诣积聚起残破的历史碎片。
经过几年的努力,书稿终于完成。这在客观上为保留传统民俗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仅仅是书面的,还远远不够。民俗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延续生命,才能维持文化的高度。我们需要社会方方面面行动起来,鼎力襄助,继承和发展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大力支持和开展多样的、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努力保持我们共同的精神记忆,让民俗文化世代相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为吉水人,宣传吉水、推介吉水、展示吉水的民间文化,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我们不仅要宣传吉水的科举文化奇迹,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吉水的风俗文化。本书的出版发行,期望能为我们吉水年轻一代汲取有益的乡土文化营养提供一些参考,同时留住乡愁,留住民间记忆,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故园情”与乡愁,我想对于吉水,我们也有同感。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