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曾家长龙灯

二、上曾家长龙灯

吉水的龙灯始于晋朝。相传晋时许真君治孽龙于吉水崇元观。为报许真君救民之恩,吉水及至江西各村的祠堂里,都把许真君敬为福主,奉为神明。家家户户在厅堂上挂许真君的画像,奉为“家仙”,日日敬之以香火。为了不让孽龙再变化为怪,百姓缚“草龙”呈于许真君像前,又将“草龙”耍于室外。先耍草龙、花龙,再耍布龙,逐渐演变成篾扎布蒙的九节龙灯。

龙灯在耍舞之前,得先上厅堂或祠堂为龙灯开光(参渴、挂红、点睛)。每到一村,必须先进祠堂;每到一家,必须先上厅堂。舞龙者将龙“节”竖立地上听候掌珠(红球)人念词,然后举龙虔诚地向家仙(福主)拜上三拜,隐喻孽龙畏惧许真君,在许真君面前叩头谢罪,聆听教诲。民间认为龙灯祈福灭灾,预兆吉祥,加上舞龙又能助兴,增强体质,所以龙灯越舞越多,很快遍及全县。

盘谷镇上曾家村长龙灯(张思恩摄)

龙灯在灯彩中属于“行灯”一类,具有舞蹈表演性。龙灯一般为7节、9节和11节的布龙,最长的甚至有300多节。另外还有三节龙、脱节龙、板凳龙、香火龙、草龙等。龙灯在吉水民间较为普遍,每逢盛大节日,都要舞龙助兴。

龙就是吉祥的象征。春节期间,在全县大多数地区都要舞龙灯,水西地区尤其盛行。春节将临,家族就会商议出灯事宜,筹措经费,扎制龙灯,组织排练。出灯之前,龙灯先到江水溪边“请水”,祭祀龙王,然后进宗祠“开光”,焚香点烛,祭祀祖宗,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仪式完毕,锣鼓铿锵,唢呐嘹亮,鞭炮鸣放,龙灯或在祠堂大厅内绕柱而舞,或到祠堂前场坪上翻滚飞腾,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或是在充盈着早春气息的田垄间游行,给乡村的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龙灯表演通常的套路有双龙出水、上翻下滚、穿花缠绕、盘旋团转、腾空飞跃、蜷曲盘柱等。大年初一上午,龙灯到各家各户恭贺新年,当年新婚得子、造屋人家,早已备好喜爆和“红包”迎送。尤其是得子人家,喜滋滋地抱着婴儿在龙灯中穿行,望子成龙,飞黄腾达。春节期间,龙灯到邻村“攀亲”贺年。舞龙灯主要是以精壮后生为主体,随行的还有狮灯、蚌壳灯、采莲船等,显示宗族兴盛、四邻和睦的气象。

水西、水东都有舞龙灯的习俗。有的跨村跨乡甚至跨县去舞,找同宗同族的村落,舞龙灯联络感情。找本村出嫁的女儿家,管饭还要讨个红包。再穷也要挣面子,这是显娘家的威风,也是显自己的威风。龙灯进了门,领头的人高声吟赞:

伏以!

黄龙到贵门,春风及第先。

合家皆太平,儿孙个个贤。

贤者多富贵,富贵万万年。

黄龙到门庭,满门生吉庆。

老年添幸福,少年奔前程。

生活天天好,福寿夜夜宁。

我今祝赞后,幸福赛天廷。

也有的这样赞:

一副锣鼓闹喳喳,一条黄龙笑哈哈。

黄龙一身都是宝,带福带财到你家。

自从黄龙经过后,天天都开幸福花。

黄龙到厅堂,满门生吉祥。

读书步步高升,耕田万担归仓。

生意一本万利,创业事事顺当。

自我今祝赞后,富贵荣华与天长。

正月过后,举行送神收灯仪式,郑重其事将龙灯上的彩纸撕下,对天焚化。龙灯必须要年年新糊彩披,意为“年年新龙(兴隆)”。

长龙。长龙起源于盘谷上曾家村,后来向阜田、枫江、黄桥、尚贤、金滩等地流传。长龙是上曾家的传统特色灯彩,由九节布龙发展而来。长龙以“长”著称,龙头、龙身、龙尾共333节,1000多米长,连鼓乐在内共400余人同时参与舞耍,这在我国同类龙灯中极为罕见。

长龙的形成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嘉靖二年,上曾家人曾存仁考中进士,村民们手舞足蹈,奔走相告,闹九节龙灯上他家祝贺。赞曰:“龙灯到华堂,老爷上金榜。”嘉靖三十八年,曾存仁的大儿子曾同享又考中进士,村民们特别高兴,加敬加意制作了两个九节龙灯,上他家祝贺。赞曰:“双龙到华堂,父子上金榜。”万历五年,曾存仁的二儿子曾乾享再考中进士,村民们更加高兴,自动聚龙30节,以“三”象征曾氏一门三进士,大搞庆贺。这是长龙的雏形。以后凡有喜庆大典,龙就增加节次,逐渐就演变成如今的333节长龙。“333”有“一门父子三进士”的寓意,以示人才济济、龙气旺盛。长龙的出现,弘扬了上曾家民众崇尚文化、见贤思齐的美德,极大地激励曾氏子孙后代奋发上进。

长龙是一项大型集体性舞蹈活动,一般在祭祖、敬神、出灯和请龙仪式活动时才会举行。表演时400多人共同合作,团队协调性强。舞龙表演重在运用队形变换,以展示龙的各种身姿、形态,有会圈、倒四门、串四方、团龙、倒龙、巨龙漫游、卧龙戏珠、老龙盘柱、龙潜龙门等表演花节。长龙因节数太多,受表演场地限制,多以巨龙漫游为主。长龙最为壮观,最具特色。在大场地表演时,巨龙漫游是贯穿性花节,其他造型表演为辅。由于节数多,其表演充分显示出龙的威严、气势和华丽。长龙于乡间田野行进时,浩浩荡荡,造型优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最能体现巨龙漫游之特色和气势。长龙的色彩以金色为基调;舞者着一色的灰蓝色服装。在蔚蓝色的天空与赭石色的大地相互相衬下,显得轮廓分明清晰,色调和谐。

上曾家村首创中进士出长龙,其他乡村争相效仿,长龙由此渐渐流传开来。明代之后,吉水长龙更为盛行,每逢新春佳节或重大喜庆的日子,均有长龙活动,观者如潮,万人空巷。

长龙的流行,使许多大村子纷纷仿效。黄桥镇大桥村每年元宵节都要举行游长龙活动。大桥长龙也有100多座,两副鼓乐相伴,100多人参与。有时人手不够,凡大桥人的女婿和外甥也都参与其中。黄色的长龙在鼓乐鞭炮声中出了族祠,一路蜿蜒在早春的田野里,显得格外的壮观。而湴塘村的长龙则是在元宵节晚上,点上烛光游风龙。在夜色中,长龙烛光点点,隐隐约约在远处的山林间游动,唢呐高奏,鼓乐起伏,在晚风中穿林渡水飘然而来,令人神思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