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角班

二、三角班

三角班,是由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组成的戏班,故称“三角班”,又因它用锣鼓过门,所以又叫“锣鼓班”,是吉水传统的地方小戏。三角班人数不多,连乐队在内也不超过10人,有“七紧八宽九轻松”之说。三角班的设备简单,服装道具连同乐器还不满一担箩筐,人们称之为“一套锣鼓两把琴,草帽、摺扇和短裙”。艺人们就凭这点“家当”活跃在乡间的舞台上。

明代中叶,吉水的灯彩极度风行,由灯彩形成的花鼓戏非常繁荣,艺伶逾千,遍布全县。吉水“三角班”由“清源师”分出。清道光十九年(1874),宜黄戏传入吉水的螺田、白沙、冠山一带。吉水花鼓戏吸收宜黄戏的精华,逐步形成了三角班。民国初年又传入水西地区金滩上南坑一带,先后组成了“二仔班”“同乐堂”“会乐堂”等十多个班社。此时一东一西,三角班在全县盛极一时。

三角班以其通俗风趣的表演形式在广大乡村迅速发展,并向外县蔓延发展,成为风行一时的戏剧艺术。三角班曾经在吉水老百姓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是那个时代主要的娱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