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采茶剧团
吉水采茶戏由土生土长的吉水花鼓戏、三角班、半班孕育而出,是本县唯一的地方剧种。采茶戏以采茶调为主要唱腔而得名。广义而言,花鼓班、三角班、半班都属采茶戏。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可统称作“吉水采茶戏”。
剧团的成立。1949年前夕,三角班这个剧种行将消亡。1951年,吉水县委宣传部召集部分三角班老艺人及青年农民,组成了山原、燕坊两个业余剧团,目的是想通过一段时间的演出活动,培养出一支有一定水平的专业队伍,以便组建专业剧团。1952年年底,为支援地区建团,骨干力量被抽走,所以本县暂停建团。1958年春节,全县农村业余剧团会演。在原“吉水农民剧团”基础上,从参加汇演的白沙、阜田、燕坊等几个剧团中挑选演员,于当年8月20日正式成立“吉水县地方剧团”。1962年,剧团发展到43人,改称为“国营吉水县采茶剧团”。吉水县采茶剧团的成立,标志着吉水地方戏剧进入了新的繁荣。
吉水县采茶剧团的编导工作担纲人主要是刘衍羲,音乐工作主要是邓泉生以及后来的胡新生。他们对吉水采茶戏舞台表演艺术和音乐唱腔艺术的贡献,功不可没。
表演特色。吉水采茶戏与其他采茶戏的表演身段迥然不同,情真味醇、自成一家。最重要的特色是小丑的矮桩戏,或称裙子戏。丑角穿齐膝短裙、坐矮桩(分高桩、中桩、低桩三种),走矮子步。小生、小丑善用扇子功(又称扇子花),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原有旦角的“小脚步”是三角班最具特色的身段表演,可惜被抛弃了。采茶戏也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主要是向京剧学习。
著名演员。1960年代,罗大中(小生)、郭化泉(小丑)、李文涛(老生)、刘月英(老旦)、段金莲(青衣)、陈蓉蓉(武旦)等演技娴熟,名噪一时。1970年代,号称“吉水三英”的邓紫英(小旦)、钟桃英(文武旦)和黄桂英(闺门旦)以及廖华玉(小丑)和游桂茂(武生)等负有盛名。1980年代,舒斯一(小丑)和张文君(花旦)等享有盛名。
音乐和唱腔的艺术特色。音乐创新。吉水采茶戏的特色也体现在音乐上。1960年以前,基本上是原封不动采用传统的艺术手法。1960年代中期后,唱腔曲牌、伴奏曲牌均有创新。首先,将常用的传统曲牌划为“本调”“川调”“拜年”“南北字”四大声腔。然后,根据这些声腔的特点,分别划出行当的曲牌。如小丑唱《蠢子等姨娘》,在伴奏音乐上改编出新的伴奏音乐、新的伴奏曲牌。锣鼓演奏,改革锣鼓点,引进西洋乐器。唱腔创新。实行“一曲多变,化单为双”。一是将“麦调”“拜年”等变一为二,如《七块柴》《送宝》等,变一为三或四;二是增加板式:由一种腔调衍变成多种板式或新腔,如“川调”衍成“快川”“慢川”等;三是将曲调归类,并相互渗透。
乐器、舞美和灯光的创新。引进西洋乐器。三角班乐队早期是三人,一管唢呐两把二胡。专业剧团后,除保留传统乐器外,还增加了三弦、竹笛、喉管、大低胡、中胡、扬琴和高胡等。同时增添西洋乐器小提琴、大提琴、贝斯、小号、圆号、长号、长笛、单簧管和手风琴等。
乐队。三角班乐队一般是四人,即司鼓、锣、、二胡兼唢呐、小锣(也有唢呐兼小锣)。专业剧团发展为(除打击乐外)班鼓、定音鼓、大鼓、小钹、吊钹、碰铃、木鱼、三角铁及各种大小锣等。乐器编制最多时达16人。舞美和灯光置景,采用行当特技布景等手段,强化舞台的艺术效果。
演出成果。吉水采茶剧团成立不到一年,就排练了《春秋配》《王千金祭夫》等大戏并出县巡回演出,并自创编演新剧目,大型戏剧主要有《桐水忿》(即《太阳从东方升起》)等。1961年11月,在吉安市演出《枫洛池》创纪录,连演11场,场场爆满,轰动一时。1963年,南昌市委书记郭光洲邀请剧团赴昌演出近月余,受到了时任省长方志纯及其他党政领导刘俊秀(副书记)、欧阳武(副省长)、莫循(宣传部长)等接见和赞赏,组织专门座谈,并指示南昌市采茶剧团向吉水剧团学“怎么演现代戏”。赴省演出的剧目主要有传统小戏《补背褡》大型古装戏《枫洛池》《红书宝剑》《放羊记》和现代戏《赤叶河》等。1964年,应井冈山管理局邀请,为接待美国黑人领袖罗伯逊和非洲、日本贵宾演出《井冈山的黎明》等戏。同年,根据本县作家曾秀苍长篇小说改编的采茶戏《太阳从东方升起》参加地区会演,获创作、导演、音乐、表演四项奖。1966年,获吉安地区“上山下乡演出先进典型”称号,并在全省戏曲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专题经验介绍。同年,在吉安演出现代戏《英雄尖兵》,连演七场,场场爆满。“文化大革命”后,大型古装戏《十五贯》轰动一时,廖华玉扮演的娄阿鼠惟妙惟肖,深受观众称道。《解缙闹殿》在吉安连演7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吉水采茶剧团每年都要深入全县城乡各地,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到边远山区,为文化饥渴的山民演出。所到之处,民众燃放鞭炮隆重迎送。
吉水采茶剧团历程。吉水采茶剧团1958年至1989年,前后存在了31年,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至1966年3月8日,为建团时期。
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1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瘫痪,大部分演员被下放或被清除,四五十人的剧团只留9个演员。其时,吉水采茶剧团改为“吉水县文艺宣传队”,禁演古装戏,只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唱样板戏。在学演样板戏的数年中,剧团先后移植排练演《杜鹃山》《沙家浜》《龙江颂》《平原作战》等剧目。
第三阶段:1972年至1986年,为鼎盛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撤销“吉水县文艺宣传队”,恢复吉水县采茶剧团,剧团兴盛,成就辉煌。1979年,自创大型现代戏《桐水忿》代表吉安地区参加全省戏曲会演,廖华玉获导演奖,邓泉生获音乐奖,邓紫英、黄桂英获表演奖。1983年,自创大型古装戏《解缙闹殿》代表吉安地区参加全省创作剧目调演,获创作奖和演出奖;1984年,该剧获江西省“玉茗花”奖。省电视台专程到吉水拍成舞台戏剧片,在省电视台全剧播放。1986年,根据同名连环画改编的大型古装戏《李马渡康王》代表吉安地区参加全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活动,张文君获配角三等奖。
第四阶段:1986年至1989年,为没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受电影、电视等新兴的娱乐方式冲击,演出市场萎缩,剧团以放录像,演几个小戏维持。至1989年,剧团撤销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