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烛佳期

花烛佳期

给儿子完婚是父母的一件大事。到了花烛佳期,意味着儿子的终身大事已成定局,是大喜,需举行隆重的婚礼以示庆祝。“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称为人生“四喜”。而洞房花烛夜是头喜,是婚礼的高潮。

起彩。迎娶前要作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起彩是一个标志。当日,祖祠和新郎房屋的大门上方,都悬挂有镜子、剪刀、尺等物品,这是明媒正娶的见证。婚嫁之喜,讲究“三媒六证”。“三媒”指三界,即天地人;“六证”指升子、剪刀、尺、算盘、镜子和秤,这是六证的物件,有的也用扇子、米筛和彩带等。知粮多少,升子作证;衣服好坏,剪刀作证;布有长短,尺子作证;容颜美丑,镜子作证;东西轻重,秤子作证;账面清不清,算盘作证。这些与新娘头盖红绸布一样,都来自远古美好婚姻的传说。这些东西,认为是辟恶镇邪的法宝。在水东一些地方,起彩还要挂上一把带嘴的酒壶,这是一种象征意义,希望生男孩。

婚联。男方在族祠和新郎家的大门都要贴上婚联,女方也要贴。男婚女嫁,都贴对联,大红双喜,既烘托气氛,又含祝贺新婚之意。婚嫁中,红装、红联、红字……到处是红色。传统文化以红色为正色、明色、喜色,红色能克邪辟妖。

传统经典婚联有:

诗云钟鼓乐之,易曰乾坤定矣。

钟鼓乐之,琴瑟友之。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

暖房、暖轿和安床。迎娶的前一天晚上,男方要做两件事:暖房和暖轿。

暖房。新房布置好后,房内红烛高照,喇叭锣鼓在房中吹吹打打,请先生唱祝赞文。接着,去祠堂里围着装饰好了的花轿吹打数遍,每遍间停一会,喝喝茶水,尝尝点心,一直闹到深夜。

安床。铺好新被,请一位未婚的后生在床上睡一夜。这后生要身强力壮或读书明理的人。择良时吉辰,又是鼓乐一阵,请做新床的木匠沐手焚香,用斧头将床架上的某个木榫敲平。

迎娶,又称“迎亲”,或称“接新娘”“接亲”,是整个婚事的重头戏。送完尚老担第二日,便是迎娶之日。

当日,男方备彩轿、鼓乐去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新娘到来(也有的亲自去接)。接亲是清早动身,路远的要前一天到达。接亲主要有媒人、伴娘、吹鼓手、轿夫、挑夫等。接亲队伍每经村居之地便要吹奏喜乐,意即喜及他人,以求吉利。接亲的花轿进村后,在房祠前放下等候。花轿前面贴一纸红上联,下联要由女方来对,要求对仗工整,双方都由礼生书写,称为“花轿对”。内容大多是传统喜联,也有改编或新编的。如果男家出的上联古奥高雅,下联易对,女家的礼生则可向主人多索取酬金;对得不好,会丢女家的面子,叫“跌股”。花轿对联如:上联为“爱貌爱才尤爱志”,下联对“知人知面更知心”。男家礼节齐全,女家便鸣炮擂大鼓接轿入宗祠,招待男家迎亲客人。

婚期当天的早宴为女方正宴,称为“陪相娘”酒席。宴食后,“相娘”换上礼服,举行“辞堂”仪式,此时也由“相娘”变为“嫁娘”了。也有的辞堂礼则是在前一个晚上举行。伴娘牵引嫁娘在祠堂的中厅先拜天地,再到上厅拜祖宗,然后回家进行“拜客”。在鼓乐声中,在厅堂上跪拜父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再按尊长次序跪拜告别亲属。然后,嫁娘坐在家中等待接亲的轿子,穿上红绣鞋,鞋底缝上一块布,脚搁在矮凳子上,不能沾地,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叫作“脚不沾灰”。

嫁娘由牵娘的丈夫或其他福分好的男子驮至祖祠,举行“辞堂”仪式。中饭后,吹鼓手三吹三打催新娘更装。嫁娘由伴娘在脸上点几点胭脂,边点边祝赞曰:“一点天长地久,二点早生贵子,三点夫妇齐眉,四点百世其昌”等。点完后,嫁娘向祖先三跪九拜,族长擂长鼓三遍,在爆竹声中,嫁娘头盖红绸布,跨过三花灯,由舅父或叔伯兄长抱着上花轿启程。其弟跟着到男家,谓之送亲。

出祠堂时,要将一把米撒在花轿上,意为让邪鬼去抢米吃,不要跟随嫁娘。女子出嫁多是冬天,有的路途较远,所以要带上火笼或炉盆取暖。在水东一些地方,还要举行“分火”仪式。轿子出村后停下来,娘家人端来火盆,点上三支香火,插于路边的树上或高坡上,据说这样嫁娘不会思乡。

“戴头盖”的来由,则是先民以为嫁娘在出嫁途中遇见井、庙等建筑物是不吉利的,也怕妖魔看出新娘的天姿国色而动邪念,所以给嫁娘头盖上大红绸布“辟邪冲”,消灾避祸。迎亲途中,忌讳两家迎亲队伍碰头。福无双至,讲究好事独占,只好双方争高低比输赢,赢了的就有福气,输了的自然晦气。为了不伤和气,双方新娘相互交换手帕,以示争个平等,和平解决,以后的好歹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迎亲归来,花轿停在祖祠大门前,嫁妆安放洞房。新娘出轿时,在鞭炮声中,由厨房的人手持一只公鸡在族祠门口接新娘进祠,高声赞曰:

伏以!

我手捉金鸡是凤凰,迎接新郎新娘时候正相当。

先接新郎新娘拜天地,后接新郎新娘进洞房。

喜顺结彩花烛洞房,夫妻恩爱情义长。

自从我今祝赞后,早生贵子状元郎,

美满幸福万年长!

祝赞毕,杀鸡,迎新人进入祖先堂拜祖。在金滩一些地方,故意让新人在轿里冷坐一些时间而不予理睬,意在让新娘坐坐“冷板凳”,消消她的傲气,谓之“坐醒脾气”,实际上是给新人一个下马威。待坐醒脾气后,重新响起鼓乐,新郎披红出迎,从轿中迎出新娘。在欢快的鼓乐声中,伴娘牵领下,新娘跨过七星灯(三花灯),燃鞭炮,擂响大鼓,隆重地被接进祠堂拜祖。

拜祖完毕,新娘由新郎嫡亲男客驮入新郎家。伴娘将新娘送入洞房,跨七星灯,意在让跟踪而来的凶神恶煞留在门外。七星灯盏放在铜盆里,铜盆里有米,上盖有米筛。米筛千只眼,任何鬼怪都要原形毕露。灯是清油灯,灯芯由红线搓成。七星灯随后放在洞房新床下。七星灯由古人崇拜北斗七星演变而来。

引郎。选一户福好命好财气好的人家,新郎在那里换上新装,然后,身披红缎,由两个小男童秉着红烛前导,鼓乐后随,吹吹打打把新郎接回家里,跨过七星灯,与新娘拜堂交亲,称为“引郎”。新郎这天被人称作“新郎官”,戴官帽,新娘则戴凤冠。意思是最受人尊重,是中心,是焦点,所有的人都要为他们服务。

交亲。新娘到男方家中后,新郎“引”到厅堂上,开始举行隆重的拜堂交亲仪式。拜堂在厅堂举行,乐队奏乐。厅堂上壁贴大红双“喜”字,神台上点燃大红蜡烛和香,蜡烛叫“交亲烛”。神台前铺一张草席,便于新郎新娘跪拜。父亲是主婚人,拜堂之前,在厅堂大门设香案,带新郎新娘祭拜天地、拜祖宗,再回堂上,由司仪主持交亲仪式,念昭告。

婚礼告文(例):

公元××××年农历×月×日吉旦,岁在××,节届雨水,值此良辰美景和风旭日之期,×氏××堂×房后裔××先生为令郎举行成婚大礼,新人×××携其新婚妻×××谨具时果菜肴、琼浆礼乐之仪,祭告于×氏列祖列宗神位之前而颂曰:

天地太保合太元,

人间二美,一对新人:

×××、×××。

夫妻团圆,合意大吉;

齐拜祖先,华堂吉庆。

祥云缭绕,笑语喧然。

浪漫情侣,天赐良缘。

互敬互重,好合百年;

相亲相爱,同建家园。

同心同德,孝悌当先;

吾祖在上,不胜欢焉。

伏希吾祖,启佑后贤;

百世其昌,谨告!

大礼告成,奏乐!

告文念毕,拜天地、拜祖宗,再拜长辈,然后新郎、新娘互拜,以示夫妇齐眉,白头偕老。至此,也意味婚配得到天地的认可和保护以及夫妇间互相依托,命运共济。长辈亲戚受拜时,要封红包(拜钱),表示对新娘、新郎跪拜的谢意。

拜堂时,在水西阜田、盘谷、枫江、尚贤、黄桥等地还会用锅底灰趁新郎、新娘不注意时抹黑脸以搞笑。关于抹黑,有两个说法:一是说新娘有煞气,抹黑以压之;另一个说法是给新娘一个下马威,或叫给她一点颜色看,警告日后莫要欺侮老公、家婆。除了给新娘抹黑,也给媒人抹黑。到后来,连新郎也抹黑了,连家官、家婆甚至旁人也抹黑,你抹我,我抹你,现场变得十分有趣。婚庆抹黑,有搞笑的成分,能增加快乐气氛。拜完了堂,由伴娘将新娘送入洞房,进行揭头盖和喝交杯酒仪式。

看馊面。既然婚姻是由媒人唱主角,来往斡旋,那么男女双方不到洞房揭头盖时,都不能见面的。如果偶尔见了,那就是“看了馊面”,坏了规矩。“看馊面”是一种婚姻禁忌,意味着以后的日子会常有口角而不顺遂。

拜堂。有的地方在交亲后的第二天,进行拜堂、念昭告。在族祠堂里举行拜堂仪式。程序:由侍娘(福好命好的妇人)端三花灯引领新郎、新娘在鼓乐的伴奏下进入族祠。进祠时,擂响大鼓,燃放鞭炮,跨过三花灯,到祖先堂前肃立。父亲敬香烛、放鞭炮,朝祖宗供祭品、作揖;新郎、新娘行跪拜礼。礼生面朝先祖念昭告。礼毕,转身对天井敬香烛、放鞭炮、供祭品、作揖;新郎、新娘行跪拜礼。拜天地就是敬畏大自然,感谢大自然的养育之恩;拜祖宗就是不忘先人,感恩生命的传承。有的地方祠堂里设有福主神位(一般在中厅的左右两侧),还要在福主菩萨前敬香行礼。所有该敬的地方都敬完了,在鼓乐和侍娘婆的引领下,跨过三花灯出祠堂。如果附近有社官庙或是村人常祭拜的地方,如古树、古石等都要祭拜,拜完后才能回家。

撒床。洞房早已布置好。迎亲归来,嫁妆全部安放在洞房,并请命好的妇人负责安床,布置洞房。嫁妆的箱笼里有子孙罐,罐中有红枣、花生、桂圆、豆子,寓意早生贵子。

进入洞房,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喝交杯酒。请来先生撒帐(也叫撒床)喝彩祝赞。先生手秉红烛,面对新人,将红枣、花生、桂圆、豆子向床上撒去,每撒一把,就赞一句,每赞一句,旁人便大声答:好!每赞一段,放一挂鞭炮,新房里洋溢着浓浓的喜气。赞词曰:

伏以!

手拿红烛进洞房,唱首赞歌保吉祥。

我今撒床撒满床,撒过东西南北堂。

好公子,生七个;好小姐,生一双。

大公子,当朝一品;二公子,两广都堂;

三公子,三元鼎立;四公子,四季发财;

五公子,五子登科;六公子,六六大顺;

七公子,七男二女万担粮。

大小姐登千金之第,二小姐是皇后娘娘。

从我祝赞后,早生贵子状元郎,幸福生活万年长!

洞房花烛,喜气洋洋。花烛是龙凤烛,亮堂堂照到天明,保佑夫妇白头偕老。新婚床下的七星灯是喜灯。灯花开,喜事来。七星灯与花烛一样,祈吉辟邪,照得恶鬼无处躲藏。

撒完了床,新郎新娘又喜又羞,一块儿吃“鸡斗米饭”。“鸡斗米饭”煮的时候,也要点烛焚香。由福好命好的妇人抓四手米,放在小甑中蒸。再杀红毛鸡,切成八块煮熟,加两块熟精肉、四个涂红的蛋,一块儿端入新房,供一对新人享用。鸡,寓意大吉大利。鸡子,寓意多子多福。米饭,寓意男女双双结合,生米煮成熟饭。鸡斗米饭吃不完,只能分食给长辈。“鸡斗米饭”是由专用的卺(小木甑)蒸熟的鸡块米饭。鸡是由奶娘送的公鸡。在拜堂时,新娘要摸一下鸡头,表示吉祥,有象征意义。

合卺。花轿先进男家宗祠。一男童执烛引新郎至祠堂。新郎、新娘并立,礼生司仪,举行拜祖仪式。拜毕,新娘由男家命好的亲属抱回家中,在厅堂上跨过三花灯,新郎、新娘同拜天地,拜父母,夫妻相互对拜,饮交杯酒,新郎揭开新娘面纱。礼生唱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礼毕,夫妻在厅堂上按先亲后疏的关系拜亲戚客人。受拜者赠“拜钱”。拜完,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开始晚宴。晚宴为男方正式宴席,称为“收亲酒”,尊舅父坐首席。

拜客。在厅堂上设香案,摆上鸡、肉、鱼、斋饭、供酒,点燃红烛。在鼓乐声中,由父亲或其他长辈手端托盘祭品在大门、后门等处敬供。然后,带新郎、新娘对大门三叩首,跪拜天地,再转身对厅堂上的家仙叩首跪拜,算是敬祖宗。拜完了,在家仙前设一对座椅,地上放一个用红纸托好的托盘,开始拜客。拜客的顺序是先家门后亲戚。鼓乐响起,先拜父母。父母坐在椅子上接受一对新人的跪拜,父母以红包答谢,算是“拜钱”,其他宾客亦是如此。拜客是传统婚礼中重要的一环,既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又表示对新人的恭贺。

扫厨。拜完了客,新娘随着鼓乐到厨房扫厨,用毛巾在灶上象征性地掸几下,并给厨师毛巾和红包,以示感谢。

闹洞房。有的地方,新娘进入洞房后,坐在床上,面朝里。其时,新郎进来了,含一口酒,对着新娘的头喷吐,表示去邪气。其时,新郎掀起新娘的头盖,终于见到新娘真容了。刚过门来的新媳妇称为“新人嫂嫂”,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新人嫂嫂”进门的第一个晚上,晚宴后,客人兴尽陆续辞回。村里人不管老少都可以到新人房间去闹房。大家对新人说些祝赞话,或现编顺口溜打趣,如“贺喜新人眼珠光,眼珠就像灯笼样”“贺喜新人脚板光,两脚忙忙走四方”等。这是较粗俗的,祝赞词也有文雅的,如“早生贵子,龙凤呈祥”“举案齐眉,百年好合”之类。也有说笑话的,甚至说粗话的,逗引得一屋人哄堂大笑。对此,新娘不能生气,要向所有前来祝赞的人下跪答谢,还要拿“碗茶”给众人吃。“碗茶”就是娘家带来的花生、瓜子、饼干、糖果和香烟等。所谓“碗茶”,就是茶点。吉水人称“碗茶”,即结婚时新人带来的和过年时正月十五前吃的茶点。“碗茶”多,显示娘家富有,闹洞房的吃了高兴。“闹洞房”主要是年轻人的事。新郎成了丈夫,以后有新娘管,不自由了,少了一个伙伴,只好在新婚之夜,到洞房来说笑吃喝,热闹一番。就这样,一直闹到深夜才罢休。闹洞房,有祈吉辟邪的意思。

闹完洞房,客人散去后,家里来人送一对红烛放在桌上,叫送房。别人不能去,只有伴娘料理新夫妇睡觉事宜,摊床,铺开被子、枕头。完毕,新郎给一个红包。村上最忌讳“四眼人”,就是怀了孕的妇女进新房。万一有进了的,就要在头上插上一根带红线的针以避邪。

至此,所有的人都已散去,洞房花烛夜,新郎、新娘且羞且喜。进入温柔乡,男欢女爱,巫山云雨,颠鸾倒凤,享受人生第一大喜,也完成了明媒正娶的婚姻全过程。

新婚之夜,有的地方还有听房和偷房的习俗。听房就是躲在窗外偷听新婚夫妇谈话,次日作为笑料。偷房是想法偷得新房用品,次日要新夫妇拿钱请酒才归还,纯属搞笑好玩。

婚宴。嫁女的一方,喜宴在早上;娶亲的一方则是在晚上,也称为“正席”。吃正席讲究安席就座,由男女方的父亲,或叔或伯担任安席的司仪。俗话说“天上雷公,地上舅公”,母舅为最大,该坐首席。在鼓乐声中,安席就座后,放喜爆开宴。新郎、新娘开始敬酒。先敬正席上的舅公等长辈,再敬其他客人。敬酒时,新娘要双手提壶,一手摸壶嘴向客人洒酒,这也有象征意义。敬完了酒,待首席吃饱了,放下碗筷,放鞭炮,众人才能离席。宴席上的全鱼,吃光了一面要翻另一面时,当心不要把鱼骨翻断了。鱼骨断了,好忌讳的人就认为婚姻有中途两断的危险。

送油担。新婚第二天,女方娘家要派男童给送竹椅、火炉和香油去男家,火笼内放鸡蛋茶叶、搽头的香油等礼品,意为从此以后正式安家做媳妇了。“送油担”,寓“安家”之意,迎新婚夫妻回门。夫妻各坐两人抬的披红便轿,新娘的轿由娘家备,新郎的轿由自家备。新婚夫妇到娘家后,又要跪拜天地、祖宗,并接受盛宴款待。当日返回,有礼品“打发”。

三朝、回门和满月。婚礼之后还有三朝、满月、会亲等礼节。结婚第二天,新娘家兄弟邀请新婚夫妇回娘家做生客,有时是在结婚第三天回门,称“三朝回门”,又称“做生客”,女婿称“生姑丈”。

新婚夫妻双双乘轿,去女方娘家“回门”。回门不能在娘家久住。路近的,当天返回;路远的住娘家,但禁止夫妇共床,怕女儿受孕,带走娘家的人气和财势,娘家会因此衰落。“住七不住八,住八婆家发”。也有“八对八,两头发”“九对九,两头有”的说法,意思是说初八回去,可在娘家住八天,初九回去可在娘家住九天。

也有在三朝这天回门,女方父母、姐妹等前往男方家“会亲”,像水南、白沙一带都有这种习俗,其意是安慰新娘不要思乡,劝告新娘孝敬公婆,谨守妇道。

一个月后,女方的母亲、姐妹、姑嫂等去男方做客,称为“满月”,意为看望新娘是否生活得幸福,也解思念之情。女家父母及亲戚到男家吃“满月酒”,寓意“花好月圆”“乾坤定矣”。新娘母亲要新娘裁一条裤子和一双袜子,叫“富贵长发”,以讨吉利。女方娘家亲友也来道喜,男家给以款待。满月后,女家复请男家。

结婚的第二年春节,女婿去岳父家拜年时,同一房的每家都要去拜年。家人提蒲团,他进门就跪拜。同房的每家,也都要请他吃一餐酒席,称为“陪生姑丈”。如同一房的人家多,则仅由同堂的人家宴请。结婚的当年一两月内,同房(或同堂)的人家,要请新娘喝一次茶、吃一次饭,称“吃新人茶(饭)”,新人坐首席,姐妹、姑嫂等作陪。

新娘清早向翁姑请安,下厨做一顿饭菜。这一天女家派人送莲子羹给新郎全家大小分吃,接新婚夫妇回门。新夫妇拜见尊长,尊长同样要给他们见面礼,他们也要给小一辈的见面礼。

过桥打崽。新婚夫妇结婚后面临的第一件要事,就是盼早日生孩子。生了孩子,尤其是生了男孩子,有了继承人,婚姻就算稳定下来。过桥打崽是一种催生习俗。在文峰、金滩、黄桥、枫江、盘谷、水南等地,每逢正月十五日傍晚,久婚不孕的育龄妇女都要分别去解缙故乡的“学士桥”(义路桥)、状元刘俨村头的“火烧桥”、诗人杨万里村前的“屋仔桥”、九子十知州的“知州桥”、状元彭教与罗伦对诗的“香词桥”、一门三进士的“三曾桥”等名桥,接受男孩的抽打,祈望打了会怀孕。村里结婚多年不孕的育龄妇女,或当年新婚女子,傍晚时分争相过村头的名人桥。就是在没有名人桥的地方也是照“打”不误。那些守在桥头的男童,趁她们过桥时就用枝条抽打,且打且唱:“打下脑,养得早”“打下脚,生得多”“打下肚,生一路”“打下背,生一对”等等。

过桥打崽的习俗起源于盘谷富厦村。明代永乐年间,李氏二十世孙李德裕的子、侄、孙、侄孙九个后代,外加一个女婿,全部中进士,都任过知州、知府,称为“九子十知州”(女婿称为“半子”)。相传李氏九个儿子全部都中进士做了知州、知府,而女婿却中不了进士。

元宵节那天,女婿问:“丈母,我几个哥哥都中进士做大官,为什么我不能?”

丈母娘说:“他们都是从我胯下过的,而你不是。你只要从我胯下一过也可以中进士。”

女婿说:“从胯下过,这就难了。”

“这并不难,我站在桥上,你从桥下一过就行了。”丈母娘说。

丈母娘和女婿就这样做了,而且后来女婿真的中了进士做了知州。村头的桥便叫“知州桥”。外村的不孕妇女为了求子,纷纷在元宵节争相过知州桥。但富夏村怕别村人占了风水,又碍于“路是人走,桥是人过”的常理,大人不好出面阻拦,只好由小孩用竹鞭在桥头抽打,吓退“求子人”。可是那些求子心切的妇女,却勇敢异常,不怕打,而且认为挨打越多,生子越快。这样村村相传,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过桥打崽”的习俗。

上红丁。也就是给新生儿上谱。丁,男子也。生了男孩子,意味着香火有了传承人,自然是大喜事。一般都是选择正月吉日,在家族祠堂里举行“上红丁”仪式。在祖先堂前摆好书案,取出族谱,点燃香烛,摆上供品,鸣放鞭炮,向祖先跪拜行大礼。新生儿的父亲先将孩子的生庚八字,也就是年、月、日、时用红纸写好,交与族中先生,由先生按辈分安名取字,用红纸写好张贴公示,再正式写进族谱。孩子就有了正式的大名。上完红丁,自然是喝喜酒。此时,大堂上一派喜庆,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男女婚姻终于结了果,婚姻才算是稳定下来了。

水西黄桥、金滩一带称“上红丁”,而水东丁江一带则称“上灯”,习俗是同一回事,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花烛佳期,新人拜堂

起彩,门额上挂起铜镜等吉祥物

三花灯

迎娶

摽饼

嫁女婚联

掀起你的盖头来,从此不离不弃,相爱一生

花烛佳期,新人拜天地

撒床祝福

鸡斗米饭

斋饭

婚宴

新郎新娘敬酒

(本栏图片孙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