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班的艺术特色
音乐唱腔。三角班的音乐唱腔,有一个从原始雏形到吸收演化以及创新发展的过程。三角班是在灯彩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灯彩表演以唱山歌、及民间小调为主。在长期的演出中,艺人们不断学习、吸收借鉴,兼收并蓄,日趋完善。三角班唱腔非常丰富,所用曲调多达二三百首,形成了优美动听、乡音淳朴的独特风格,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灯彩表演时期,演唱的曲目主要是“茶歌”“灯歌”及民间小调类。这个时期的唱腔旋律比较流畅、朴素,调式多为五声徵调、羽调式,宫调和商调有时也发现。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改编新的唱腔,使之趋于戏曲化。在演出的大型剧目中还出现了简板,为适应人物性格特点,以一调衍化出的多种曲牌,唱腔更丰富,更具表现力。
半班时期趋于成熟。三角班发展到半班时期,为适应整本戏和连台本戏的演出,便大量地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和唱腔。因剧目繁多内容丰富,“生、旦、净、末、丑”角色行当齐全,所以音乐、唱腔要求更丰富,更成熟,更具戏曲化。这个时期的唱腔和表现手法在吸收兼容的同时,大胆创新,与本地的曲调相结合,更趋戏曲化、地方化。在演唱方面,还吸收了京调的特点,在旦角的每句唱腔结尾采用嗓(高八度)的甩腔唱法。这样一来,唱腔创造出一个新的色彩,唱腔音乐更丰富、更形象,而且更具对比性。
唱腔中的语言一般用本地话,字的音调与音乐腔调有机地结合,使人听起来恰到好处,亲切易懂,唱腔中的语言运用主要是夹在唱腔中的语言衬词,如“呀嘶依嗬来嗨”(扳笋调)和“哟喂”“罗嗨”“郎当索”等。
三角班在吉水的形成和发展时间较长,其表演和唱腔形成了“吉水派”,其特色以唱功见长,讲究嗓音圆润、吐字清楚、声情融合,委婉动听,经久不瘖。
表演技巧。“三角班”角色行当为:小生、小旦、小丑。三角班的台步有严格的规定:小旦走花麦(荞麦)角(即“△”形),小生走半边月(即“C”形,小丑走眼镜(即“8”形)。身段也很讲究:小旦侧身一圆,小丑三折一圆,小生正身一圆。手法也十分讲究,口诀是:小旦举手齐乳不过肩,小生齐胸不过头,小丑齐眉不过头,三花过头大势走。还有小台三步半,大台七步半。上梯上七下八,开窗手推步不动,开门退后一步弓,哭腔低头眼不动,眼睛一转泪水涌,等等,都是独特的艺术和宝贵艺术经验总结。
三角班的表演艺术特色是矮桩戏,或称裙子戏。丑角穿齐膝短裙,坐矮桩,走矮子步,矮子步分高桩、中桩、低桩三种。小生、小丑则善用扇子功,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旦角的“小脚步”很有特色。
清末民初著名的艺人有:
罗洪春(1861—1930),花鼓戏艺人,醪桥乡黄土塘人。从小学花鼓戏,初演小旦,老年演小丑,以嗓音洪亮悠扬闻名庐、吉二县。在珠山、黄桥、金滩、燕坊以及吉安县店下、周坑一带,组班演出和教学活动。徒弟有著名艺人周金生。后来,周金生将师傅的艺术传给刘世贵、夏侯大招、李存祥、王清发等人。拿手戏有《耍金扇》《看相》《磨镜子》《骂鸡》《寡妇上坟》《扳笋》《辞店》《过界岭》《对金钱》等。是吉水花鼓戏的祖师,对花鼓戏的流传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夏月福(1854—1941)三角班表演艺术家,艺名福庆堂,螺田乡城陂下桃源人。20岁学艺于春茂师,擅长小旦,曾组班到吉安、泰和、永丰、宁都、兴国等地演出。一生从事演出和教戏活动,先后组织过班社10多个,徒弟有洋崇师(李发本)、周华光、周华全、夏长桂、夏塘贵、夏远贵、夏会贵、夏提贵、夏德远、夏德善、夏德保等近百人。活动范围涉及永丰、乐安、吉安、泰和、兴国、宁都等十多个县。演出的代表剧目有:《蔡鸣凤》《毛朋记》《落马桥收租》《二妹仔过界》《孟姜女哭城》《打豆腐》《打白米》。创造性表演、导演了《荆钗记》《留鞋记》《琵琶记》《拜月记》《白兔记》《双珠记》《还魂记》《双龙记》《卖花记》《白扇记》带“记”字的十多个大型戏目,总结了一整套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并流传至今。
邓觐周(1887—1945)三角班表演艺术家,白水土岭下村人。光绪年间,拜师学艺。民国初年,在水西金滩、黄桥一带集徒传艺,培养了罗日志、刘金生、萧载芳、裴存吉等200多名艺徒。组建了“三庆班”“二仔班”“同乐堂”“会乐堂”等10多个班社,在县内城乡各地演以及吉安、遂川、安福、新余、新干、永丰、乐安、南丰、兴国、宁都、于都等地演出。他在表演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特别是在唱腔上,他创造了嗓音甜润、悠扬婉转、优美动听、激昂铿锵的音乐造型。剧目也有创新,在继承花鼓戏的基础上,不断改编移植,使三角班的剧目增加到120多个,其中《补背褡》《秧麦》《三伢仔锄棉花》《蔡鸣凤》《毛朋记》等流传甚广,深受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