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腐竹

水南腐竹

水南腐竹生产车间

晒腐竹

(本栏图片孙仲摄)

冠山糜鱼。冠山糜鱼始于冠山,盛传于螺田、新和、白沙、水南,流行于全县各地。相传冠山的鸡冠山下江边的曹家村,住着一户王姓人家。王寡妇年轻丧夫,寡妇带崽四口,吃尽千辛万苦,好容易才把孩子拉扯大,算是熬出了头。这年双喜临门,正月娶媳妇,十月添孙子,王寡妇要热热闹闹给孙子办“添丁酒”。准备办菜做酒,鱼是少不了的,正巧儿子从江里捕了一条十斤来重的大青皮鲤鱼。王寡妇如获至宝,舍不得卖,也舍不得吃,剖好洗净,晾在屋檐下,等十天以后,做“添丁”酒。可是“秋八九,菜难留”,三天之后,鲤鱼有点臭味,儿子要把它丢掉,王寡妇舍不得。俗话说“秋鲤冬鳊”,秋天的鲤鱼味道可是最美的。王寡妇干脆切去鱼头鱼翅,切成块,拌上盐和红辣椒粉,装进坛子,灌上茶油。十天之后,煎给亲朋吃。王大娘心里发怵,生怕大家吃了这臭鱼会遭骂。哪知众人一尝,鲜美可口,别有风味,齐声叫绝,纷纷询问鱼的做法。从此别有风味的糜鱼流传开来。

正宗的冠山糜鱼做法很讲究。首先选料,吃鲜鱼,讲究嫩活,有“草鱼腹,鲤鱼背,鳙鱼脑壳海参味”之说。做糜鱼要求鱼肉要紧密的鱼类,一般以草鱼、青鱼、鲍鱼为佳。将鱼剖好洗净晾干,切成麻将牌大小鱼块,放入干稻草中发酵,至嫩黄色,表面长出细白绒毛时拌料。佐料有食盐、细辣椒末、红麯、白酒、八角、广柑皮和植物油。拌匀后装坛密封。

冠山糜鱼烹调,一是清蒸,二是油煎。或蒸或煎,都是香气扑鼻,醇脆可口,色香味鲜,视之品之,令人唇齿生香,是吉水的一道传统名菜。

熏腊肉。“鳙鱼脑壳黄鱼背,莳田熏肉火腿味”,这里指的“熏腊肉”就是水东的烟熏腊肉。水东熏腊肉,历史悠久,它源起水南、白沙一带,后流传八都、醪桥、乌江、丁江和白水等地。相传明代水南泷头状元彭教,从小家里贫穷,他与罗伦(永丰人)是同母异父兄弟,二人文才不差伯仲。两兄弟从小一同在水南泷江书院读书,母亲省吃俭用供两个孩子上学。其母十分精明,别家腌的腊肉,不等吃到莳田,不是走黄(变质变黄,出现苦涩味)就是生蛆。唯有彭教母亲制作的腊肉,莳田过后吃,不但不生霉变质,味道还特别好,赛过火腿。兄弟俩把腊肉带到书院吃,人人闻香而垂涎。究其原因,原来是他母亲将腊肉进行了特殊加工,就是以烟火熏过,变成墨黑黑的熏腊肉。后来彭教在京城做官,回家探亲,将熏腊肉带到京城,给在京城的同乡同僚分享。从此以后,熏腊肉的制法传遍水东各地,一直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