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宵节
正月又称元月,十五的热闹在晚上,晚上即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盘谷镇谷村“鳌鱼灯”闹元宵(陈俊鸣摄)
元宵节的早餐,家家户户吃汤圆,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元宵的品种很多,馅心多用白糖、芝麻、桂花糖、猪油混糅在一起,在团箕或脸盆中撒糯米粉,将馅子蘸水后摇滚沾粉,重复多次制成。吃法多为水煮,也可油炸。宋代周必大有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生动地诠释了吃元宵为团圆的象征意义。月与灯是元宵节的主要看点,所以又称为“灯节”,或称“灯夕”“灯期”。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到了元宵节,进入了狂欢的又一高潮。元宵的热闹在于夜晚的灯彩。鳌鱼灯、百节龙灯、虾蚣灯、花灯、河灯、藤盘灯和三节龙灯等,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灯彩就是用丝绸或彩纸制作外罩的花灯、方灯、圆灯、走马灯,张挂在村头巷尾、门前户口,美观亮堂,赏心悦目;给儿童玩的有龙头灯、兔子灯;点上蜡灯,利用热气推动纸罩飞上天的孔明灯等。还有走旱船、踩高跷,人山人海,观灯彩,敲锣打鼓穿梭于街头巷尾,村前村后,绚丽光彩,热闹非凡。灯彩如锦上添花,使美好生活更添色彩。
正月十五闹元宵,强调的是一个“闹”字,类似西方的狂欢节。水西的黄桥老居、湴塘、山原、大桥等地的元宵夜最为热闹。元宵的晚上,家家户户的窗台上、大门前、屋前屋后都要点上烛光。其时,在明月的映照下,整个村庄灯光闪烁,隐约朦胧,成为一道最美的夜景。在水西一带,这天晚上都要出龙灯,也称为“出风龙”。在村前的场子地上,敲锣打鼓,唢呐嘹亮,鞭炮阵阵,龙灯出动了。年轻力壮的后生们舞动龙灯,在鼓乐和爆竹声中,上下翻腾,凌空飞舞,把节日气氛搅得浓浓的。在场地上“闹”完后,开始“游龙”。有的长龙有一百多节,在夜色中,长长的龙灯随着鼓乐,蜿蜒在田野、山林,非常壮观。
猜谜语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在灯笼的外罩上写上或贴上各类谜语,或切字,或切物,或切自然现象,或切古今中外名人,俗称“灯谜”“打灯虎”。
除了灯彩,还要散灯。在大门、后门外,在村头巷尾,点上一些蜡烛或有油的松柴,到处烛光闪闪,亮到深夜,随风摇动,很是壮观。还有些乡村男女手举稻草火把,往田头熏燃,边熏边喊:
天蓬蓬,地蓬蓬,
正月十五熏蜒虫。
有的手拿棍棒打果树,一边打,一边喊:
黄桥镇湴塘村元宵龙灯焰火晚会(孙仲摄)
打打打,今年果子垂断桠;
着着着,今年果子多又多。
“喊船”接神是元宵节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原来在本县很多地方都有,但现在只有白沙镇低坪村保留下来了。喊船是接“神”的活动,“神”是一张印制的龙船图案。正月十五日早上,村里的头人(族长委派的香头)陪道士,敲锣打鼓从小江边把神接来,贴在祠堂大门前,由全村各家各户供鸡、肉、鱼小三牲及香烛鞭炮祭祀。祭祀时,道士与头人一唱一和喊船歌“攘灾船,攘灾船,攘灾祈福保平安”。村上男丁随着锣鼓唢呐伴唱喊船歌。
元宵这天,还有“过桥打崽”“打甑”等习俗;在县城,称为“打义路桥”,其目的就是催生。“打”的对象就是过门而尚未生孩子的新媳妇。这给女人们以压力,但具有娱乐性,众多的围观者看热闹,形成了一种快乐的氛围。对于这个“打”,当然是善意的,并非真的要伤人。在正月十五吃过元宵饭黄昏之前,村里的小伙子成群结队左手拿着只甑,右手拿着个丝瓜瓤,在村中左窜右窜寻找讨进门来还未怀孕的女人,只要遇上就会将她团团围住,用甑
压在她的头上,用丝瓜瓤狠命地打,边打边喊:
打甑,生老弟,
正月打,二月有,
九冬十月吃姜酒。
打甑,生老弟,
打背生一对,
打肚生一路。
……
不玩个够绝不会放过。既是开心,也是想托个口福,生个宝宝。若是娶过门来的新人三、五年还不见怀孕,家里的公婆还会备好酒菜请小伙子们上门去“打甑”。
元月十五称为上元宵。过了正月十五,春节高潮结束。可是金滩一带还有下元宵,时间是二月初一。金滩下元宵以圩镇本街和东溪廖家和谢家为最盛。下元宵也热热闹闹,别的地方都收了摊,他们就开始闹腾起来。每家每户大摆宴席,拿出最好的东西款待亲朋好友,在外工作的人也纷纷回家团聚。有的地方下元宵与“送大神”的习俗结合在一起,很隆重,所以下元宵在当地仍是盛大节日。
这天清早,女人们开始忙着打扫卫生,擦洗盘子碗筷,备酒菜,做汤圆。接着切鸡、切肉、剖鱼,洗香菇、木耳、蔬菜,一家大小忙得不亦乐乎。早餐,全家吃汤圆,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
上午,亲朋好友衣着整洁,陆陆续续来了。亲朋一进门,主人燃放鞭炮,握手言欢,安排在客厅里就座,喝茶、打牌各有所乐。中午,以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每家都有几桌客人。一桌丰盛的菜,有几样菜是不能少的。鸡表示祝福大吉大利,鱼表示年年有余。大菜预祝发大财,芹菜表示要勤劳求财。入席要安席就座,舅舅为最大坐首席。安席就座后,放喜爆开宴。金滩的冬酒,甘美醇厚有后劲,举杯挥箸,没有不醉的。
文峰灯彩和三曲滩灯彩,历史悠久,花样繁多。三曲滩有上、下市的虾公灯、兰厦的花灯和白沙的河灯等。下元宵晚上,人山人海观灯彩,长长的灯彩游行于街头巷尾。在欢快的鼓乐声中,大场地上,舞着彩灯、走旱船、踩高跷,欢声笑语,热闹非凡。青年男女燃放焰火,老人燃香烛在房前屋后散灯。天上焰火,地面灯彩,水面渔火,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
傩祭是中国古代三大祭典之一,是一种戴着面具通神驱疫的原始宗教仪式,它源于巫文化的一个支脉。赣傩起于宋代,文峰、三曲滩的傩祭源于个人媒介引进。两地自古河运发达,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外出人员极多,由他们将傩祭带入家乡,渐渐成为本地的一种祭祀活动。傩舞源于傩祭,由傩祭演化为舞蹈,成了傩舞。傩舞是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赣傩是遗产中的明珠。傩祭本是一种驱邪活动。三曲滩的傩祭十分盛行,每至上元宵和下元宵时,三曲滩与文峰两地民众组织傩祭队,在晚上举行“神傩”祭祀。其时,傩神殿外人潮如涌,傩神殿内巨烛高照,主祭司在锣鼓的伴奏下诵颂祷词,门外众人齐声应和。随后,三名祭司头戴面具,手持铁链,呼啸出门,开始“搜傩”。这时,金鼓齐鸣,铳声震天,人群中“傩傩”之声不绝。在轰然巨响中,祭司入村逐户搜傩,一室不漏,一户不遗。逐室驱疫结束后,祭司等人持火把至村外小河或小溪边,再祭面具,卜来年吉凶,最后弃火把于水中,傩祭算是结束。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神驱疫的傩祭逐渐演变为傩舞,成为一种娱情的民间舞蹈。它的内容与表演形式,不在于表现宗教意识,也不是用来祭祀施法,而是表现人的感情生活和思想意识。傩舞有较为丰富的表演内容和故事情节,可以说是一种角色配置完整的舞蹈或舞剧,节目有《钟馗醉酒》《水漫金山》《傩公傩婆》《孟姜女》等。傩舞伴奏乐器多,内容丰富,有全套打击乐器和唢呐、丝竹等。傩舞由男性表演,面具千奇百怪。演员没有辈分角色规矩,也没有使用面具的尊卑禁忌。
傩舞除了在元宵节表演外,在端午节也会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