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饲养

六、饲养

牛、猪是重要的牲畜,家家户户都有饲养,农家对它们爱护备至而成为习俗。

尊崇耕牛。耕牛是农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有一头好耕牛,甚至是家底殷实的标志。自古以来,农业生产主要依赖牛耕。牛不仅可以深耕田地,还负担着拉车、运东西、碾米、磨等活,为人减轻许多重体力劳动。而牛对人要求很低,生存简单,只要有草吃就可以。出于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和敬爱,民间产生了不少对牛的祭祀活动。

春节期间人们出门拜年,称之为“出行”。牛在新年的第一次出栏,也称之为“出行”。主人将点燃的香烛插在牛桩边,点响爆竹后,把牛牵出来拴住,在牛角上挂上红纸条或在牛背上披一条红布带。有的地方还会把牛牵去喝足水,再回栏休息。新年期间,牛享受高规格的礼遇。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要在牛栏上点几盏灯,通宵照明,预示新一年耕牛强健无灾,体力充沛。

家庭饲养,曾经很普遍(孙仲摄)

农人爱耕牛

像孩子出生三天要做“三朝”一样,牛犊出生也要做“三朝”。户主点香烛、摆祭品供奉牛神,祈求牛犊长得又快又壮。有的还喂米酒给母牛吃,让它发奶。古时还有牛节。相传很早以前,观音老母看见人间拖犁耕田,很是同情,即向玉皇大帝禀奏人类的艰辛。玉皇大帝听了,便命佛祖把天上的水牛牵去人间。从此,农家有了牛耕田耙地,减轻了劳动强度,人们十分感激耕牛。佛祖是在他的生日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把牛牵到人间的,于是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让牛过个节。过节这天,不得让牛去犁田,清晨要牵去吃鲜草,还要吃蛋、米粥等精饲料。

牛的交易。购买耕牛是农家的大事,对此特别慎重。买耕牛要挑选好牛相,一般是“黄牛看齿,水牛看圈(毛的旋纹)”和看蹄脚等,其认真的态度可比相媳妇、相女婿。牛的牙齿和圈有许多讲究,可以凭此预测牛的长势、生殖能力、力气大小、性情烈顺等等。一个村里大都有一两个精于此道的人。农户去买牛,要请教他们。在牛市上,有专门从事牛交易的人,称为“牛牙人”,他们是相牛专家,于是便有了关于牛的禁忌。耕牛对农人来说太重要了,十分忌讳黄牛头上有白的毛,认为是“戴白帽”,会给家人带来不幸,牛也会短命。也正是这些说法,产生了讳忌。牛牙人有时以这些虚诈的手法从中左右牛的交易。但光靠蒙骗是长久不了的,牛牙人要站稳地盘,还是要凭诚信,说得买卖双方心服口服。

教习耕牛。春耕第一次开犁前,常把酒糟拌米饭喂给牛吃。新年第一次耕田时,给牛披红,在田里象征性地犁上几下,就牵牛回去休息一会再干活。有的在谷雨前的下雨天,不让牛耕田;大多数地方的耕牛在怀孕中后期要休息,不去下田劳作。小牛长大后,开始学犁田了,农人便要教它犁田。选个黄道吉日开教,大多选正月二十日这天“启蒙”,称作“开生教”。出于对小牛的爱护,农户会选择土质较松软的田,南北方向开犁,以免阳光直射牛眼。掌犁者唾口水于手掌,往牛背顺擦三下以示鼓励。两边各一人执教鞭引带小牛来回,反复若干遍。犁完后,扶犁人从犁尖抹一把泥往牛肩上擦三下,意为日后犁田不会磨破肩膀。像教小孩写字读书一样,驯小牛背犁也是件要有耐心的事。不管牛能否听懂,扶犁人都会边犁边教导说:“走正来”“不要偷懒”等话。刚背上犁的小牛是很不耐烦的,有时蹦蹦跳跳,右歪左斜地走;有时发起脾气不干了。但你得慢慢引导,不急不忙牵它走。太顽皮了,才用鞭子吓唬。

姜太公在此。牛也像人一样会染疾病。在缺医少药的时代,人们便希望神灵佑护,借助神威为牛驱邪除病。牛的保护神便是“姜太公”。传说姜子牙屡立战功,在昆仑山设坛位封神。姜子牙的前妻马氏夫人是个极其势利的人,在姜子牙落魄的时候早已离开了他。见姜子牙大权在握,吵着也要讨个神位。姜太公被吵得心烦,骂她瘟神,马氏夫人立即谢封。姜子牙立即觉得失言,但马氏已走了。马氏到世间后,四处散播瘟疫,没几天,许多牲畜染病而死,牛也没能幸免。姜子牙知道后,火速来到人间,传令凡牛栏猪栏上,都写上“姜太公在此”五个字,以此吓走马氏夫人,使其再也不敢去散播瘟疫了。于是,百姓认为姜太公是牛的保护神,在牛猪栏贴上“姜太公在此”保家畜平安,无病无灾。

牛的终结。牛老了或有病残,无法劳作,只有把它杀了。这对不懂事的孩童来说是件好事,因有牛肉吃了。可大人们却很伤心,日日相见的家畜就要诀别,要难过一阵子。户主是不会亲手杀牛的。一般是杀猪的屠夫或村上有几分蛮劲气力的人当“刽子手”。

牛的趣事。比如母牛怎么怜爱小牛,公牛怎么追逐“情人”;某日没拴牢牛绳,偷吃了什么东西;放牛时走远了几日找不着,又自己回来了等等,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黄牛是不准骑的,顽童们放牧时骑上去,要挨打。因有俗语曰:“水牛骑长膘,黄牛骑断腰。”耕牛出卖,一定要换新缰绳,卖主要把绳留下,意如嫁女要留点纪念品。买牛者除了给牛钱外,还要另外拿些零钱,给平时牵牛喂养的家庭主妇以示感谢。在乡间,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但偷牛,就是十恶不赦的巨盗,千夫所指,下几代的子孙都会背骂名。

宠爱生猪。俗话说“养牛作田,养猪过年”“富家莫丢书,穷家莫丢猪”。农耕时代,养猪是农家的大事。猪的生存要求不高,农家的残菜剩水、青菜野草都吃,谷糠则是上等食料了;搭个土砖棚垫些草就可安居。粪便是上好的农家肥。即使是贫困之家,也会千方百计养只猪。猪随和憨厚,成为人类的好伙伴。当然,更重要的是猪的价值。许多农家主要靠出售猪换取日常生活用品,猪肉成为最普遍的动物食品,以至于人们常说的“吃肉”,专指猪肉。在灾荒或动乱之年,吃肉成了人们的奢望,贫困之家能在过节过年吃上几斤肉,算是幸事。猪在人的生活中所占位置重要,因而人们对它十分宠爱,生怕有所闪失,也就形成了许多习俗。

猪崽的选购是饲养生猪十分重要的环节,选得不好,多灾多病,长得慢,枉费财物。农家要尽早向喂养母猪的户主定购,约定日期,集中开栏选购。开栏这天,户主要煮好稀饭给猪崽吃,备好酒菜招待来捉小猪的客户。来买猪的人坐下后,主人端来茶,买猪者要一口气喝完;吃饭时,每样菜都要尝几口,还讲究吃得又饱又快,意在买的小猪也像自己一样会吃。如买一只猪崽挑回家,另一头要放几块土砖配担,忌讳用石头、砖块、铁器,以免猪崽像铁石那样紧硬不长。

回到家里,先用稻草火把熏一下猪崽再进栏——这倒合符现代消毒的要求。农家在放猪崽入栏时,要端一碗冷水给挑猪者一饮而尽,再将碗覆置栏边,念赞语:“会吃会长,自出自进。”有的去猪圩上捉猪崽,自由选购。去圩上捉猪回家,不得同时买辣椒、蔬菜或食盐回去,意在小猪平安,不能一到家就死了,用辣椒盐煮着吃。猪有病了或不太愿吃食,用土法医治,还会在猪栏贴上“姜太公在此”避邪。如发生猪瘟,村里要举行“青狮灯”会,青壮年赤膊上阵,手持关刀、梭镖、虎叉之类的器具在猪栏前耍舞,驱逐“瘟鬼”。为使猪长得顺利,有的地方做猪的食盆时,长宽大小的尽寸数都要合个“六”数,意在“六六顺”。正如人们日常生活中讲究禁忌一样,猪的饲养过程中,也有不少忌讳。禁忌人在猪栏拉尿,得罪栏神;禁止在猪栏边直接夸奖猪长得肥大,怕猪听了骄傲自满不快些长了;禁忌屠夫进猪栏,怕惊吓了猪等等,都饱含着深深的爱恋之情。

杀猪没有杀牛那么令人悲伤,甚至还有几分喜庆的气氛。祭祀是不能少的。宰杀前,要点上香烛,鸣响爆竹为猪送终。杀了后,把猪血洒在纸钱上,系在祖宗神龛下、大门框边或猪栏框上,祭祀祖宗、土地神、栏神。有的地方要把猪抬到厅堂上杀,头对上厅称祭祖,头对下厅称祭天。杀猪时像做喜事那样热闹,邻居们前来观看,品评膘的厚薄。户主会做一两桌酒席,炒些杂碎招待,称“吃全猪席”,请邻居或村上有些声望的长辈赴宴。

尊牛宠猪的传统习俗出于功利,因为牛、猪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人与牛、猪也产生了一定的感情,把它们当成了伙伴,挂念它们的生长;甚至超越人与动物的关系,把它们摆到与人平等的地位,寄寓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