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亲

抢亲

抢亲即通过强行劫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娶方式。抢亲曾一度风行,在吉水民间较为普遍。抢亲是一种传统风俗,有久远的历史,一直延续至民国的晚期,甚至到解放初期。乡村中的抢亲之俗,听起来似乎非常野蛮,但很有趣,而更像是一幕戏。由于贫穷等原因,有不少男子娶不上妻子而打光棍。抢亲的对象多为丧夫的女人,这些女人生活失去了依靠,愿意再婚;也有不愿出嫁而坚守贞节的。

抢亲要先物色好对象。村上的某光棍若是看上了邻近村子的小寡妇,就要请人与之通融。如果愿意再婚,就托媒人到女方父母家里去说情,得到其父母应允,便请人暗地与那女人商谈婚事。若是女的有意,就约男的见面,女人表示没有意见,那就要商量择日抢亲。

约定抢亲的时间,一般定在半下午。女的佯装出外做事,到田间摘菜或在山边捡柴,有意让村上人见到。男方请六到八个壮汉,两个接女人,其他几个人都手持棍子,防止村人夺亲。在约定到接亲的地方,抢亲的汉子隐蔽好。时机一到,男方两人拉扯妇人,妇人要挣扎、要大哭大闹,故意让村上人听见。男方的人便抱起妇人跑,女的哭喊个不停。带棍的汉子拉开距离,一边反眼后看,一边尾随保护,到了隐蔽处,便塞进竹轿中迅速抬走。进到村中,这时男方的大门早有准备,鸣爆竹迎接,男女拜天地。女的仍要又哭又闹,让人围观。这时,男方的姑嫂便上前好言相劝,直到女的停哭进新房。

女人进入洞房后,媒人前来侍理,帮助梳洗打扮,更换新衣,平静下来,成为新人。尔后,女人提出忌口,对媒人说:大嫂,我有句话说在前头,告诉我男人,往后的日子,吵嘴打架不要骂我“半路婆”。媒人爽快地说:他不会骂,别人也不会。女方听了,这才放心。成亲的人家要招待参加抢亲的男子,吃过晚饭,还要给每人披红,互祝吉祥如意,也表示“抢亲”圆满结束。

还有一种是女的不太愿意成亲,无法约定。男方则派人打探女的行踪,掌握其活动规律,比如何时出门上厕所、去园地摘菜等。男方四五个人躲在一旁等候。女人一来,两人便上前,一人抱住女人的身子,一人用剪刀剪断女人的裤腰带。女人只好用手拉住裤子,其他人便一拥而上,用布袋套住女人上半身,抱起就走。到了男家,女人不从,有时哭闹好多天,男方就请能说会道的妇人轮番去劝说,直到女的心动同意为止。

这种有几分野蛮的抢亲,大都是生活贫困、无钱娶黄花闺女者所为。被抢的对象多是小村里的寡妇,娘家无靠山,不敢与大村庄较量。被抢来的媳妇,享受同村上其他妇女一样的礼遇和地位,觉得比在原村里当寡妇受歧视要好得多,也就慢慢安定下来了。

抢亲(模拟)(佚名摄)

抢亲一事,有的既然是真心自愿,那为什么还要抢?主要是妇女重名节,再出嫁,家族公众的压力太大,通过抢亲就可以把责任推给男人。也有不愿意而被抢,经过很长时间的适应,才慢慢磨合终老一生的。

有一个笑话讲的就是抢亲一事:

桥塘刘家的儿子在外做生意得病去世了,只剩下婆媳二人。婆婆张氏尚是半老徐娘,见家景无望,便寻思改嫁。将家产暗中变卖了,又与人勾搭好,要将儿媳妇也卖了。张氏把一切都收拾好了。一日,对儿媳妇说:“现在街上新鲜玩意儿可多啦,听人讲,木头能说话、墙上会唱戏。今日,我带你上街去好好玩它几天。”儿媳妇当然高兴,就穿着打扮好,随着张氏去上街。两人走到苦楮林,一伙人冲出来,迅速将小媳妇的头蒙住,抢走了。张氏随即得到了五十块大洋,也去嫁人了。

那个小媳妇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木头说话”就是电杆上的喇叭,“墙上唱戏”就是电影。

——青衫《木头说话,墙上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