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冬至
公历4月5日前后,是古老的清明节。清明时节,天气渐暖,空气清新,万物格外明鲜洁净,所以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清明祭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祭奠救命恩人介子推。介子推是抱柳而死的,清明插柳也由此而来。水东、水西有些近水的村庄,至今还有插柳的习俗。清明插柳,挨土生根,迎风长枝,插到哪里,活到哪里。
清明扫墓(孙仲摄)
清明祭祖俗称“挂纸”,也称“挂清”“扫墓”,特别受到重视,是一年三次祭祀中最为隆重的一次。一般在清明当天,或在清明节前“挂纸”,俗称“清明挂向前”。水西比水东的祭祖风气更为浓厚,尤其是枫江、阜田、黄桥、金滩一带。带着一家人去挂纸,鞭炮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都是扫墓的男女老少。
清明拜祖(孙仲摄)
清明时,在外的人都要提前赶回“挂清”。当日,家家户户置办酒品肉鱼和香烛、鞭炮、纸钱等,由长辈率领一家大小上山祭祀。清扫墓地上的杂草,在祖坟上挂上纸钱。纸钱按前三后四用小石子压住,再在墓前摆上祭品,点香燃烛,焚烧纸钱,放爆竹,叩头作揖,洒酒跪拜。大人们说上几句缅怀先人祈求先祖保佑的话,也教年轻人和小孩要记住先人墓地的位置。扫墓回来,先到族祠祭拜,再到村前社官庙焚香祭灵官,然后再在家中神台、门口、灶旁插香点烛,作揖祭拜。
有田产的大姓公堂,全族做“春祭”,或以房做“清明会”,由族长或房长带领族人集体到祖墓前扫墓祭祖,并实地指教后代每座祖坟的界址和“龙气”,再回祠堂祭祖,然后聚餐。这种聚会方式俗称“吃婆婆会”。
清明期间,许多地方还要做艾米馃和举行外出踏青活动。艾米馃用嫩艾叶或苎麻叶熬汤,用叶与汤拌揉米粉,做成圆形或饺子形的糖米馃,蒸熟后,深绿泛光,又香又甜。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春光明媚,踏青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一家老小邀请亲朋好友到野外走走看看,开展一些惬意的娱乐活动。人们带好米酒、糕点食品到野外水边野餐,放风筝,尽情玩乐。大约宋朝以后,“踏青”才和清明扫墓结合起来。现在踏青也叫“春游”,既可以活动筋骨,又能陶冶心灵。
“冬至一阳生”,冬至一过,白昼渐长,阳气渐盛。人们在庆祝阳生时,仍然不忘祭拜祖宗。冬至扫墓也称“挂纸”或“挂冬”。“清明挂在前,冬至祭到年”,就是说冬至扫墓可以推迟到过年的时候。冬至扫墓与清明相类似,家人带三牲酒礼去祖坟祭拜,以尽孝道。一年中,只有冬至日可在坟地动土。凡有祖坟塌陷、破损或迁移整修,都应在冬至后破土动工,立春之后即不能动土。冬至扫墓,将坟前坟后打扫一番,也就象征着先人过年。为祖坟更换、安放墓碑、修理墓圈、填土加高,也寓意后人为先祖加固寝陵、添被保暖,可使先人安魂守魄,佑后世添丁发贵。冬至后,也可以破土迁坟墓。嫁出的女儿如要为亡父亡母挂纸悼念,要连续进行三年。如要为故去的人修建坟墓,当年未建,则要等落葬后满三年再建。三年未满,不能动土。
水西地区有的大姓家族,冬至日上午,开堂祭祖,举行“冬祭”。祭品丰盛,礼仪隆重。在宗祠上厅的祖宗牌位前举行公祭大典,撞钟击鼓,鸣锣放铳,族长主祭,老先生读祭文,有功名的长者讲述宗姓渊源和族房功德,勉励后辈成就大业,光宗耀祖。祭祖后,摆宴席会餐,按辈分、资历、参加男丁分发胙肉。同时,还给本族坚守贞节的寡妇送蹄花一只,以示关怀嘉勉。祭祀祖先,年复一年,慎终追远,祈福后裔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