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采茶戏
2025年09月26日
三、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源于道光年间,形成于吉水和永丰。吉安采茶戏是在吉水、永丰同时土生土长起来的。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阶段:灯彩—花鼓戏—三角班—半班—吉安采茶戏。
道光年间,吉水的三角班以其他剧种的养料来丰富自己,而且从流散的吉安大班中吸收艺人或者与之合作组班。如阜田罗贵林班,就是三角班、大班人员各占一半,所以称为“半班”。半班学习宜黄戏、吉安戏等大剧种的剧目、音乐表演技巧,大量演连本戏,还开始演宫廷戏和神话戏等大型剧目。由于演出需要,角色行当分工更细,除了小旦、小丑、小生之外,还出现了花旦、老旦、须生、娃娃生、净、末等行当。唱腔亦增加了板腔体。表演程序有了“升帐”“旦马”“甩发”“水袖”“粉靴”等功夫,为过渡到吉安采茶戏奠定了基础。1949年冬,黄桥乡山原农民剧团艺人罗日志首创女性上台演旦角的先例(之前的旦角均由男性扮演,当时的刘金生、萧再芳等是红极一时的小旦,于1952年调入吉安专区采茶剧团)。女性上台,一改“和尚”班底,戏路更为宽广。
在建国初期,文艺复兴,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正式组建采茶戏专业剧团。从这时起,三角班改称采茶剧团。随着不断发展,三角班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地方特色。采茶戏从演员角色、戏本、唱腔、表演、音乐、舞美、服装等各个方面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元素,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开始了一个戏曲繁荣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