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班的形成

三角班的形成

从灯彩到花鼓戏。吉水历来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出过诸多官宦名人。到了明朝,在朝为官的吉水人回乡省亲,把京城的灯彩也带入吉水。当时灯彩非常流行,与此同时,灯彩出现一个新的特点:灯彩人物,也就是一旦一丑两角色。他们的化装较为简单,女角戴包头,穿土衣大襟衣裤;男角戴红缨草帽,穿对襟褂子,腰扎短罗裙。

随着灯彩的普及,除在本地闹春节、元宵外,还串乡走户,目的是闹场图吃喝和寻点红包钱。龙灯是吉祥的象征,进祠堂登门上户大唱赞词,爆竹相迎,红包相赠,好不派场,招人喜爱令人羡慕。化装成灯彩人物的男女角色有点眼红,也试着登门上户,唱赞词、打山歌、唱民间小调小曲,热闹一番,想不到更受人欢迎,也爆竹迎送,赠以“润嗓红包”。有了赏钱,得了甜头,两个灯彩男女角色就来劲了。平常便苦心琢磨,向大戏学习,练唱民间小曲调,习演动作,吊喊嗓子,以求到时好好露一手。

乡村中约定俗定:龙灯只能三五年出一次,年年出龙灯招人骂。可是,那些扮男女角色的灯彩人物等不得三年五载了。这种刚从龙灯剥离出来的小规模演唱活动,还不叫戏,而是沿用灯彩的俗称,叫“花灯”。他们随龙灯活动时,借助龙灯的锣鼓进行表演。脱离龙灯后,省去了锣鼓,因为锣鼓只能按唢呐曲牌打击,不会戏曲锣鼓点子,所以就用两把胡琴伴唱。

他们平日里就练的功夫,跃跃欲试,总想寻找机会表现一番。在村上,只要逢有婚娶寿诞,他们就相约上门去恭贺,或唱或赞,热闹助兴。到了春节,等不得应届出龙灯,就三五几人自发结合,串乡走户,闹闹玩玩。因为人员少,招待方便,玩耍又逗人喜欢,所以很受人欢迎。他们演唱的节目多是《送宝》《珠子打花》《对花》《送香油》《瓜子仁》一类的小调。有时也仿效道士的《观音赞》《水赞》《喊船》等曲调,即兴编词,拉高腔,配唢呐,唱赞歌,这种表演形式称之为“打小八仙”。到晚上唱的则是比较长的曲子,如《拜年》《七块柴》《卖杂货》《闹五更》《耍金扇》《拗菜兜》等有故事情节的节目。人们把这种表演称为“坐唱”。

一个村子开了头,接着百村仿效,花灯就慢慢普及开来。为了出花灯,本村没有人才,就到外村去请“老座”,所以教花灯的师傅就应运而生了。有些人有这方面的天赋,又爱好玩乐,就根据当地的民歌小曲,乡俚俗语,吸收大戏的艺术精华,创作一些小节目,并以此为本钱专门当花灯师傅,常年外出进行花灯教学。每教一处,就要进行出师演出,师徒同台演唱一个晚上。为了求得更好的演出效果,开头锣鼓打“火爆”(唢呐曲牌)一段长时间,称之为“打开台”,以此来吸引观众,也起到静台作用。这班人马,只是在正月里随龙灯四出活动,仍然不叫戏,还只是叫“花灯”,是花鼓戏回归到灯彩里来。

正月一过,龙灯上楼,花灯班子就独立行动,五、七个人一组,利用农闲时间到处串演。没有锣鼓,开台前喧闹不止,就化装小丑出台,装聋卖哑,用扫帚在台前横扫一阵,称之为“哑子扫台”,起停止喧哗的作用。教戏的师傅来自民间,土生土长,编的又是生活小戏和爱情小戏,唱词道白土腔土调,加上又穿插男女私情的俏皮话,语言通俗易懂,曲调风趣诙谐悦耳,形象生动活泼,最容易撩拨少男少女的青春欲火。所以有人就说“看了花鼓班,房门不愿关”。斯文前辈认为这种活动,粗俗下贱,低级庸陋,伤风败俗,不准他们进村活动。如本县谷村李家,虽然他们大闹灯彩,大唱吉安戏,却严格禁止花灯进村。一到大年三十,族长就命人用大红纸贴出告示,其内容是:

告 示

龙灯到堂奉敬铜钱一吊

狮灯到堂奉敬铜钱两吊

花灯到堂不必劳驾

特此奉告

×堂×月×日

不是光村上谢绝,官府也禁止,并下令马快缉捕艺人。光绪三十四年,县衙出告示“演唱花鼓有伤风化,须从严禁罚”。

为了生存,艺人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每到一个地方,开台之前,就对官僚富绅进行一番祝颂,称之为“打加官”。再者,就是跟随龙灯活动,因为灯彩不受禁。尽管受到抵制,由于花灯灵活机动适应形势,老百姓喜闻乐见,还是势不可挡地蔓延开来。一时风靡全县,花灯师傅越来越多。花灯师傅奔走各地,传艺授徒,或班组,或结社唱夜台。为了应付演出,几个晚上不倒本,他们就自编,或移植改编,大大小小创作了一大批节目。这些节目在整本戏中都穿插一段花鼓戏,凤阳花鼓的痕迹非常明显。所以,人们才正式称这种戏为“花鼓戏”。

花鼓戏的第一代祖师是谁,已无从考证。民国时期著名的花鼓戏师傅罗洪春,11岁学唱花鼓戏,拜师陈干保,攻旦角兼演小丑,以嗓音悠扬悦耳著称,扬名庐、吉两县。他教学和演出活动主要在水东醪桥、朱山、水田和水西金滩、燕坊、黄桥及吉安县的东陂、店下、周坑一带,授徒甚多。

花鼓戏在咸丰和同治年间,曾风盛一时。金滩、黄桥、阜田、枫江、尚贤、西沙、八都、白沙、乌江、住歧等地非常流行。著名的班社有洪春班、阜田的罗狗婆班,陇洲的老各婆班、醪桥的钟白云班等30多个。剧目有《耍金扇》《卖身葬父》《七块柴》《顶烛怕妻》《秋胡戏妻》《送宝》《卖花线》《拗菜兜》《拜年》等大小戏目130多个。曲调110多首,艺人160多名。花鼓戏的曲调成腔落板,各地唱法一致。

花鼓戏的艺术特色是:表演逼真,台步自然大方,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悠扬悦耳。小旦上台不走云步,也不踩十字步,只是用普通的碎步,真实地表现了村姑田妇的纯朴风情和浓厚的泥土气息。

从花鼓戏到三角班。由于吉安戏(又称大戏)的兴起,基本占领了全县的演出市场,特别是木脑壳班的冲击。花鼓戏靠两把二胡小打小闹,吃不开了,形势逼着改革。螺田城陂的夏月福、白水土岭下的邓觐周等人,学习吉安戏的锣鼓点子,学习宜黄戏的二旦一丑一生的表演形式,创造了独特的“三角班”,即“旦、生、丑”三个主要角色。

三角班的兴起,迫使花鼓戏老艺人转行或串演。著名花鼓戏艺人刘世贵经常与邓觐周同台演出。有一次在八都洋田,遇着湖南茶陵有名的蛤蟆仔班。刘世贵也到那里去演“三角班”戏本《蔡鸣凤》。两个班子唱对台戏,同台演出。茶陵班唱《曲江会》吃不开,又改唱《双调情》,台下唱倒彩,大叫:“快收场,让吉水世贵班来演!”刘世贵年轻气旺,出台一拉嗓子就掌声连天。周金生临时顶魏打算(贼子),由于他的功底厚嗓子好,善于钻凳子翻跟斗,上楼梯踏空脚,一场演下来,观众齐声叫好,爆竹连天,把茶陵班子气走了。

花鼓戏融合成三角班,这是吉水的特殊性。一经同化以后,三角班阵容整齐,剧目丰富,形式灵活,很快就风行起来,遍地开花,成为吉水的主要剧种。

当时三角班最有实力的有两支:

一支是以邓觐周、刘世贵为主的“三庆班”“二仔班”。邓觐周主要活跃在水西一带授徒传艺,长年在金滩乡的燕坊、坑梅、源溪、上南坑以及黄桥乡的山原、湴塘和吉安县的几个乡村等地教戏演戏,授徒数百人,班社56个。

一支是以夏月福为主的“吉永班”。夏月福,螺田城陂下桃源村人,20岁学戏,师承马春茂。在本县及永丰、泰和、乐安、宁都、南丰、峡江、吉安等地演出、教戏,活动范围广,影响大。

三角班不仅把花鼓戏的剧目全盘继承下来,而且增加了很多新剧目,如花鼓戏原来只有《打花鼓》《打面缸》《打崩胡》“三打小戏”。到三角班时就发展到《打豆腐》《打芋头》《打白米》《打草鞋》《打猪草》《打戒指》《打龙蓬》《打大卦》七个小戏,合成“十打”戏。由于不断改编移植,三角班的剧目多到100多个。曲调除了花鼓戏原调,还吸收了各地的曲调,如《麻城歌》《新余调》《嘿山歌》等,特别是大型剧目出现了本调,如《蔡鸣凤》《毛朋记》《过界岭》等都有本调。另外对一些剧目进行了扩展,如花鼓戏只演《蔡鸣凤辞店》,三角班就扩展成《蔡鸣凤》上、下两本。

从三角班到半班。三角班盛行的时候,吉安戏也逐渐盛起来。为了与之竞争,三角班从大班中吸收艺人,并且与之合作组班,如盘谷罗贵林班就是这样的。通过学习宜黄戏和吉安戏等大剧目的音乐、表演技巧,三角班的戏路更阔了。后来发展到不仅演文戏,还演武打戏、生活小戏和宫廷大戏。由于整本大戏的需要,扮演的角色也增多,仅旦、丑、生已不够,后来增加到净、末等角色。这样,原来只七、八个人的班社,发展到二三十人的剧团,逐渐形成了“半班”。三角班新兴大师金生师、日志师、再芳师、美隆师大胆创新,在唱腔上猛下功夫,又有新的发展,他们不但嗓音圆润,高亢悠扬,娓娓动听,经久不瘖,而且吸取京腔的特点,小旦每句唱腔的结尾以假嗓甩腔。他们联合组班,扩充人员,演出队伍也不断扩大,增加行当,添置设备,移植其他剧种的剧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半班”。

三角班发展到半班以后,剧目更丰富多彩了。有《补背褡》《秧麦》《毛朋记》《蔡鸣凤》等大小120多个剧目。这些剧目绝大多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健康,富有乡土味。所反映的内容大都是生活琐事、劳动生产、男女爱情以及乡村故事,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其中也夹杂了一些比较庸俗的内容,在社会上引起一些非议,斥之为“淫戏”,被官方禁演。民国时期,吉水县政府通过一项决议:严禁本县演三角班,由县府出布告,各区、乡长负责。并派军警到处缉捕三角班艺人。从此,戏班被迫偃鼓息锣,艺人销声匿迹,面临绝境。

但是戏班老艺人并没有屈服,为了生存,戏班不得不奉承当地豪绅。每逢演出,要“打加官”。所谓“打加官”即由演员装扮福禄二星,手捧红布帖,正面写上“加官进爵”,背面写:“一品夫人”等字样,来到台前,直呼某某老爷“加官进爵”,某某夫人“一品夫人”。与此同时,鼓乐齐鸣,爆竹大放,好不热闹。受赞者则送上红包,装扮的福禄二星即兴演唱新编的小调以谢礼。

除讨好当地绅士以求保护外,戏班还寻找夹缝生存空间,专门找两县交界的地方搭台演出。如吉水与新干、永丰、峡江的界山,吉水与庐陵的界地洲源后龙山,吉水与吉安一屋住两县人的长路坪王仁发家,这些地方都是戏窝子。三角班艺人不顾种种刁难,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克服兵荒马乱、饥寒交迫的困难,坚持演出活动。

1949年年底,近乎消沉的半班以农民业余剧团的形式又兴起来。一时间,农民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据统计,1950年全县农民业余剧团有28个。其中黄桥的山原、金滩的燕坊、白沙圩镇、八都圩镇、阜田圩镇等地的农民业余剧团办得很出色。

三角班或半班的艺人从来都是男性。邓觐周的徒弟罗日志、萧再芳等人创办的山原农民业余剧团破除传统观念,改“和尚”班底,开创了妇女演旦角的先例。这个剧团24人就有6个青年女演员,一举破了有史以来花鼓戏、三角班、半班男扮女旦的传统。

女演员上台表演,使戏路子变得更宽了,更让人赏心悦目,除了演传统节目《孟姜女》《蔡鸣凤》《毛朋记》《落马桥收租》以外,还自编自演现代戏《刘仙贵》《好夫妻》《时刻小心》《媒婆说亲》《贵生参军》《文化担子》《谣言追根》《加紧防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