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兰田铁脚戏

四、兰田铁脚戏

铁脚戏,又称“抬阁”“飘色”“高抬”等,吉安青原区的渼陂则称为“采擎”,这是一种集戏剧、杂技、音乐、舞蹈、造型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古老传统艺术。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用于祭祀、祈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巡游展示的造型艺术。铁脚戏非常吸引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兰田铁脚戏端午节游乡(孙仲摄)

早在清朝中叶时期,本县多地有这种民间艺术。谷村李氏的铁脚戏影响最大,每到节庆都要举行活动,并邀请亲友前来观赏。枫江兰田村与谷村结亲的人不少,所以也被邀请来看铁脚戏。至清朝光绪年间,兰田人看到谷村的铁脚戏,非常羡慕。后来,黄声香、黄至刚等人便一起商量,拜师学艺,到谷村把铁脚戏学到手,铁脚戏就慢慢在兰田流传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谷村的铁脚戏早已失传了,而兰田铁脚戏却一直传承至今。

兰田铁脚戏在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或重大喜庆时举行大型演出活动。每次演出一般有12台戏。每台戏由5、6岁至多8岁的儿童做演员,穿上戏剧服装,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在铁架上,保持一定的造型。小演员们经过精心装扮,在钢架上凌空而立,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出抬时显现出飘飘然的动感效果。每一个戏的造型平台由4个人轮流扛着,扛戏的人都穿古装。出游时,队伍前面两人,一人打大锣,一人打大钹。紧随其后的是4个少年打着黄龙旗,接着就是12台戏依次而行。每台戏中间夹着鼓乐,一路走一路鸣放鞭炮。巡演开始,先在本村周游一圈,然后再到枫江街上游一圈。长长的队伍走村游街,吸引无数的人前来观看。街道两旁人山人海,喜气洋洋,十分热闹。

兰田铁脚戏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取材于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传说。这些人物大多是由智勇双全的忠臣良将、江湖义士和多情美女等组成。扎铁脚戏的导演(传承人)对每个戏的故事传说文本都要烂熟于心,人物的表情和肢体造型都要符合人物的典型性格和故事的本真内容。同时,对于道具的制作、演出化妆、钢架的隐藏等技术要求精益求精。铁脚戏脱胎于民间故事,而通过这种造型艺术又大大地传播了那些故事传说。因此,这些有口皆碑的民间英雄在兰田民众中世代相传,妇孺皆知,流传非常广。

兰田铁脚戏共有12台:

第1台《黄忠战关公》,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

第2台《孔明收姜维》,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

第3台《穆桂英招亲》,取材于宋朝民间传说。

第4台《樊梨花招亲》,取材于唐朝民间传说。

第5台《岳飞义收杨再兴》,取材于宋朝民间故事。

第6台《刘备招亲》,取材于《三国演义》故事。

第7台《薛仁贵救主》,取材于唐朝民间传说。

第8台《白娘子寻夫》,取材于宋朝民间传说。

第9台《仙女坐凤》,取材于宋朝民间传说。

第10台《观音坐莲》,取材于唐朝民间传说。

第11台《武松打虎》,取材于《水浒》故事。

第12台《状元拜塔》,取材于宋朝民间传说。

兰田铁脚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兰田人非常喜爱这门艺术,并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新中国成立前,铁脚戏的服装都是由传承人自己出钱购置或本村有钱人赞助。现在,服装和道具经常需要添置,资金由自然村支付或群众捐助。

铁脚戏全县只此一家。兰田铁脚戏健在的传承人(导演)有黄立厚(86岁)、黄绍传(94岁)和黄庆有(83岁)3人,但他们都年事已高。为了让铁脚戏传承下去,兰田村确立了黄树吉、黄本生和黄三根为新一代的铁脚戏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