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冬酒飘香

四、冬酒飘香

吉水冬酒,以“开坛千家香,举杯万人醉”而久享美誉,是黄酒的上品。吉水冬酒,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口感甘醇绵厚,爽心活舌。冷饮,清凉爽口,沁人肺腑;热喝,温心暖肚,御寒防风。适量饮用,舒筋骨活经络,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楼藏三年后,称为“老冬酒”,更是醇香扑鼻,酒味浓郁,更能活血养气,暖胃御寒。老冬酒入药可治跌打损伤等多种疾病。吉水冬酒不仅是饮用佳品,还是烹调的好佐料,可以除腥、臊、膻。名菜“三杯鸡”,其中的一杯非冬酒莫属。

吉水民间逢宴必酒,“无酒不成席”,所以称为“酒席”。“吃酒”特指赴宴。饭馆里,一壶冬酒,放入姜片、枸杞、葱花,煮熟了,喝得宾客脸红心暖、笑逐颜开。平日里,喝酒的人将暖好的冬酒筛到杯里,细细品尝,美美地感到日子特有滋味。吉水冬酒,数水西的冬酒甘醇绵厚。

冬酒的传说。吉水酿酒历史悠久,发源地为醪桥。在醪桥槎滩村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文物中,就有许多双耳陶罐、矮足杯等酒具。可见千年前以酒宴请宾客就成为普遍的习俗。“醪”意为酒,醪桥即为“酒桥”,究竟为何而得名呢?相传汉朝时吉水固州边上有位孤寡老人在江边渡口卖“猴奶茶”度日。一日,铁拐李路过,老人用茶水和麻糍招待。铁拐李感叹有茶无酒,于是便随手从空中抓来一把糯米往午泉里一撒,拐杖一指,午泉就变成了酒泉。从此,老人就以卖酒营生,攒下的钱为此地建了一座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此桥命名为“醪桥”,村子也因桥得名醪桥。

冬酒的酿制:

1.冬酒酿制的季节性较强,一般在立冬一个月后(气温在23℃至25℃)为宜。

2.冬酒的原料是糯谷和酒药。将挑选上好的桂花糯谷晒干至谷色转白,然后用风车将糯谷中的杂质和灰尘吹干净待用。

3.用土砻将糯谷砻成糙米,也就是剥壳。洗好大木甑,将糙米筛好后装入酒盆。用井水浸泡48小时后,倒入酒筛用清水反复将糙米过滤、直至滤清(用勺子盛过滤后水的清澈度来检验是否滤清)。

4.将大甑洗净后,放好甑箅,在甑箅上覆盖笼巾。再将滤干浸松了的糯米,倒进在锅里的大甑中蒸,用大火蒸约一小时。根据情况,用水往甑里灌水,使米粒快熟,谓之“打倒汤”。渐渐地,糯饭熟了,就可以出锅了。其时将酒盆倒盖至甑上蒸,目的就是让酒盆通过高温清毒,起杀菌和保温的作用。

5.糯饭蒸熟了,把饭端下来,甑搁到酒盆上,用清凉井水浇透,让糯米饭降温。间歇地将滤入盆中的温水舀起再浇,谓之“打倒汤”。这道工序很重要,水温过高会酸酒,水温过低不发酒。快速冷却降温,待温度冷到40℃左右时,将糯米饭倒入大酒盆中。将冷却好的糯米饭和碾碎的酒丸(也称酒曲、酒药,由剌子、辣椒草、米粉等配成)搅拌均匀装入消好毒的酒盆中,然后在酒盆的中间将糯米饭拍成“井窝”状,用稻草结的厚蒲墩把盆盖实,再在四周用稻草捂紧保温,等候发酵来汁。

6.约一昼夜后,糯饭在酒药的作用下发酵,开始来汁了,溢出酒汁的浓香,满屋可闻。掀开稻草和蒲墩,即可看见酒盆中的“井窝”溢满了甜酒汁。仔细观察酒窝的周围,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许多像小泉眼样的酒汁从中慢慢涌出,还发出“咕咕”的发酵声。因为在发酵过程中的酒糟温度较高。这时,便将裹酒盆的稻草撤掉,将酒盆中的酒糟再次进行搅拌让之稍稍降温。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酒就变酸。怎样断定恰当的时候,凭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有“做酒、作豆腐,充不得老师傅”的说法。之后再将酒盆中的酒糟一并倒入酒桶中(也称归桶)让其继续发酵。

7.归桶三到五天后,再兑入晨时甘清的井水至酒桶中,若用其他水做出的冬酒就没有其特有的甘甜。兑水按糯米和水的净重1∶1的比例进行勾兑。兑水后使其继续发酵。这时,就可以听到酒缸里嘁嘁嚓嚓的泡声,好像许多螃蟹吐沫。约三天后,经过充分发酵,大量酒糟都漂浮在酒水的表面,用滤篓或滤布去糟榨酒,把酒滤出,装入酒坛盖好。过两至三天后,看酒水不再发酵了,就用泥巴封坛口。过冬后,启封开坛后即可饮用,这就是冬酒。

8.酿酒器具:风车、土砻或木砻、大木甑、大酒盆、酒缸、酒坛、酒桶、蒲团、稻草、团箕、围囤、酒架、酒榨、榨篮、酒药丸(酒曲)、搅拌棍、酒箕、泥坨、漏斗、酒勺等。

9.派生产品:冬酒、清明酒、伏酒、老冬酒、药酒、水酒、谷烧、腊子酒等。

酿酒禁忌:

1.俗话说“糊须的豆腐清洁的酒”,酿酒要讲究清、净。酿酒人自身要洁净卫生(包括衣服和四肢等),否则会严重影响制作的效果,导致冬酒浑浊不清澈甚至变味。酿酒人在酿酒前的一个月内不能参加入殓、送殡等丧事活动。

2.酿酒心要虔诚,要尽心尽意,诚心认真。在酿酒前焚香敬酒神,祈祷酿酒成功。

3.闲杂人等不得进入专业酿酒场所,尤其是小孩和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