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沙武术

一、西沙武术

武术伴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习武者历来有从军保家卫国、抵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武术也有防身、健身的作用。无论是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武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县民间历来有习武的传统,懂武之人较多。民间武术的传承,一是祖辈、父辈手把手传授;二是拜师学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渐渐派不上用场,习武之人越来越少。武术逐渐成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甚至成为一种表演艺术。

吉水号称全国“武术之乡”,民间武术曾普遍盛行。水西地区的阜田、盘谷、枫江、黄桥等地,民风强悍,历来有习武之风。男子从小就练武功,有的地方甚至女子也习武。在一个村子里,几乎人人都能露一手。水西地区空间狭窄,资源较为匮乏,常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大打出手。这些地方的人们习武,很大的因素是为了参与摆阵。一旦发生与邻村争夺山林田地的矛盾纠纷,嘴皮子解决不了,就拳脚相加,甚至发展到大刀长矛,摆阵厮杀。

民国后期,水西地区金滩、黄桥、西沙等地较为出名的老座(武术师)有柘塘的周召南、西坑的廖长栋、黄桥的刘俊、山原的罗运贤、洲原的周生仁、塘头的萧寿庆、院前的萧正声等人。

黄桥镇的上栋、院前、西岸和茶坑等村至今还保留习武的习俗,但会武功的人仅限于一些老人,只是在节日期间偶尔表演一下。上栋村的胡国北、院前村的萧盛发等人功底扎实,身手不凡,近年来,代表吉水县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多次荣获二、三等奖。

西沙民间武术,除了大刀、长矛、棍棒、耙头外,很多日常工具也可以成为武器,如扁担、板凳。在一些危急场合,一时找不到武器,顺手就将身边的东西如板凳,操起来就打。攻防兼备,随机性、实用性很强,这是西沙民间武术的特点。

新时期以来,武术有了新的发展,民间习武发展为武校专业传习。全县知名的武校有李春生的南方武校、刘连鹏的尚精武校、邓少华的少华武医道和黄小华的武术培训中心等。其中邓少华和黄小华在民众中影响较大。

邓少华从小随父学艺,后来在少林寺常住院拜释永文和尚学习少林武术,拜释德卓大师学习少林气功,尔后又进修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何峙君教授学习中医拉筋正骨和小圆针技术。融武、医和养生为一体,继承发扬传统武术和中华医术,在教习武功的同时,医治众多伤病患者,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邓少华武、医结合,闯出一条在继承传统武功的基础上又融南北武艺于一体、独具特色的办校新路。他从业30年,培训了学生两万多人,获奖多项,常参加全国及香港武术邀请赛,屡获好评。

黄小华在少林寺学习武术多年,后又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他连续二十年获得少林寺武校优秀教练员、河南省优秀教练员、散打52公斤级全国冠军、48公斤级全国冠军、全国少林拳冠军等。2017年,从少林寺回到吉水创办吉水县武术培训中心,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种武术比赛,获金、银、铜牌几十枚。

新时期武术从民间小规模的师徒授艺,发展到专业化面向社会办校授艺,使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学习传统武术,对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