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老节日。自西汉以来,过新年的习俗延续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新年的时间一般都是在立春前后。到了民国时期,采用公历,改称农历新年为“春节”。
关于“年”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古时候,一些村子常遭到一种叫“年”的怪兽袭击,百姓们无法安生。面对“年”兽的危害,大家找不出对付的办法。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有一个村子,家家户户通过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的方式,竟然把“年”兽吓跑了。全村老少平安无事,躲避了灾难,大家高兴得互相问好,欢欣庆贺。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烛火通明,燃放爆竹,守更待岁驱赶“年”兽。到了正月初一大早,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这个风俗在民间越传越广,渐渐形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新年。
春节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而实际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四的祭灶就开始了。前前后后,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这都属于春节的时段。年前有除夕,除夕前有小年,年后则有元宵。小年、除夕、大年初一和元宵连在一起,像是一台戏的几个步骤。小年拉开序幕,除夕是前奏,大年初一是高潮,元宵则是谢幕。俗话说“有钱冇钱,回家过年”,过年是多么重要!出门在外的人,辛苦了一年,跋山涉水,千里迢迢,都要回家团聚。老百姓过年就是图个全家团圆,幸福美满。一家人贴对联,挂大菜,敬祖宗,吃团圆年饭。出门逢人作揖拜年,道个吉祥,祝个平安。左邻右舍登门串户,互贺新年。全村人舞狮滚龙灯,唱大戏……处处洋溢着新年、新景、新气象的欢乐气氛。
春节要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虽然有“富怕遇乱,穷怕过年”一说,但不管穷富,人们总希望春节要过得隆重些,所以准备工作很重要。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大家就忙着置办年货,做好过年的准备:
1.腌制腊味。杀年猪,做香肠,腌腊肉火腿和牛肉等。本县水东山区,入冬后,以前还会腌制野兔、麂子和野鸡等各种野味。
2.备好茶点(即碗茶)。炒好绿皮豆、黄皮豆、蚕豆、花生和番薯片等。熬糯米或谷麦糖制作爆米糕(冻米糖)和芝麻片。
3.砻谷碾米,酿冬酒,作豆腐。
4.打糯米粉做汤圆、油馃和油饼;蒸糯米饭,打麻糍。
5.做好新衣和新鞋,备好新帽和新袜。
6.备好爆竹、神香、蜡烛和纸钱等。
7.准备好劈柴、檀香木和柏树枝等。
8.走亲访友送年礼,嫁出的女儿给父母送年礼。
9.有戏班的村子,排练新戏准备春节演出。
10.出龙灯的村子,开始扎制新龙灯、莲船、蚌壳和花篮等。
年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年味一天天浓起来,渐渐地拉开了节庆的序幕。腊月二十四日小年这天,家家户户清洁环境,打扫室内外卫生,掸檐尘(又称“掸陈毛灰”或“掸长毛灰”)和洗涤器具。关于打扫卫生也有个传说:古时候,三尸神向玉皇大帝诬告人间的许多不是,并把一些无辜人的名字写在各家各户的墙壁上,而老百姓的凡眼是看不到的。到时候,玉皇大帝就会派王灵官来到人间,惩罚那些人。灶神爷得知后,托梦给百姓,要在二十四日灶神爷上天那天,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檐梁墙壁全都要打扫干净。这样一来,就把三尸神写在墙壁上的名字全抹掉了,因而保护了百姓。年复一年,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小年这天祭灶神爷。灶神爷在一年即将结束之际,打点行装,腾云驾雾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情况。灶神爷受一家香火,既要保一家康泰,也要察一家善恶功过。若犯有恶行则会向上天举报,大错者减寿三百日,小错者折寿一百日。所以,各家各户忙着焚香供果祭灶神爷。并且特别多供些糖果,为的是黏住灶神爷的嘴让他少说坏话,甜他的嘴让他多说好话。还要在灶前贴上对联,提醒灶神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小年开始,农人便放下了农活,一心一意地忙着准备过年。出门在外的手艺人、生意人和吃皇粮的公差,也陆续或收摊关门或告假回家过年。集市乡镇,小年开始,天天当圩,方便置办年货。商家以“小年”作“圆牙”日,办些酒席宴请店员,总结一年的经营情况和分发红包。店主自己坐上席,表示全部店员明年继续留用。如果店主请某位店员坐上席,并亲自为他斟酒,那就是告诉他已被解雇,要卷铺盖回家了。小年开始,忌讲不吉利的话,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贷,欠账要在小年前了结。家家备好鸡、肉、鱼等,先敬天地、家仙,再敬祖宗,然后全家亲人聚餐。桌上的菜有扣肉和珍珠米肉丸子,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庆吉圆满。小年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处处洋溢着春节的气氛。人人忙忙碌碌,一直到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就是除夕,这天主要是贴春联、吃团年饭和守岁。
黄桥镇黄桥村春节舞龙(孙凌峰摄)
金滩春节舞龙(孙仲摄)
贴春联。贴上春联,红艳艳的,就有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新春联表示辞旧迎新,也表达对来年吉祥的祝福、期望和祈求。平常人家大门两边贴上“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商家则是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类的传统对联。大门对面墙上或照壁上贴“抬头见喜,对我生财”或“出行大吉,四方得利”。大门中缝贴上裁开的“开门大吉”。后门多贴“积德前程远大,存仁后步宽宏”。有丧事人家,未满三年守孝期,不贴红纸春联。逝者若是男性,贴蓝纸联,女性则贴黄纸联,以此表示对先人的孝敬。孝联多书“守孝三年易满,思亲百世难忘”一类的缅怀句子。厅堂上方、房柱上多贴治家耕读处世箴言联,如“百忍居家为上策,三思处世是良谋”“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等。厨房碗柜上贴“五味调和”。水缸上贴“福水长流”。箱笼上贴“衣服满箱”“黄金万两”。楼梯上贴“步步登高”。鸡笼上贴“金鸡报喜”。牲畜栏上贴“六畜兴旺”“血财兴旺”和“姜太公神位”等。各处房门贴“福”字,意为“纳福”,若是将“福”字倒贴,则意为“福到”。有些人家将祖传字画挂在厅堂上,显示书香门第,诗礼传家。其时屋内屋外,吉语满眼,红光映脸。除了贴对联,还要将小山竹、松柏枝、腊香枝插在大门边,寓意“节节高升”“吉利长寿”。在前门后门的两边挂两片大菜叶,中间包一根大蒜,意寓发大财。
贴门神。先前是挂桃符,桃符是在桃木板上刻有惩治恶鬼邪神的名字,也就是神荼和郁垒。因为鬼魅最怕这两位神仙,人们便在门扉上贴上这两位大神的画像以驱邪。唐朝时,换成唐太宗手下两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有的人家也贴对联代替门神,守住一家大小的平安。至此,对联就算是贴好了。
到了中午,吃糊糕。糊糕是用鸡汤或肉汤和面条或米粉一起做成的,很可口。贴好春联,吃了糊糕,当家人就在厅堂下方设香案,准备祭祀。在上、下厅香案上点燃香烛。神仙爱灯火,香烛是祈吉祛祸的法宝,灯火能通神,神至福来祸去。清香点三炷,红烛燃成对。敬天敬地敬先人,所以点三炷香。红烛寓意好事逢双,也有沟通天人的神秘含义,所以点烛要点一对。香烛点燃后,鸣放鞭炮。男主人用托盘供上鸡、肉、鱼、豆腐和斋饭等,双手端起,虔诚地在神台前、大门口先敬拜天地诸神,再到祠堂祭拜列祖列宗,然后回到家里祭拜家仙。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乡村中有“肚饥思到年间饭,瞌困想到十六夜”之说,所以这是一年中最隆重、最丰盛的一顿大餐。清早起来,杀鸡剖鱼,洗香菇木耳,一家大小忙个不亦乐乎。团年饭吃得比较早,有两样菜是不能少的。鸡,表示大吉大利;鱼,表示年年有余。团年饭是团圆饭,不管外出多远,都要赶回来吃饭团圆。赶不上回家过年的,就在桌上替他摆上碗筷,以示对亲人的牵挂。家中人丁少,则要摆满八套餐具,祈望添丁发贵。席间,小辈向长辈敬酒,祝福长辈福寿康宁;长辈也祝小辈步步高升、年年进步。团圆饭没有外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嫁出的女儿万一要在娘家吃团圆饭,吃好了也要赶快回到婆家,万万不可留在娘家过夜。尽管血缘亲情,嫁出的人就算是外人。即使祖传的绝招,也是传媳妇不传女儿。还有小年和立春,已婚的女子是不能在娘家过的。出嫁的女儿,年前需孝敬父母,送个丰厚的节礼,以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守岁。吃过团年饭,入夜,大人小孩不外出串门。家家在厅堂前边的火塘里架上柴蔸或劈柴。也有用火盆烧木炭的,加点松柏枝,把火烧得旺旺的。厅堂上则点亮长明灯。这叫“金炉不熄千年火,玉盏长明万岁灯”。灶中烧樟木柴,锅中装水,通宵不熄火,称作“炆岁”。一家老少围坐在火堆边守岁。守岁守什么?守岁就是熬夜,通宵达旦地等待,守旧年过去,等新年来到。守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也守灶神爷从天上归来。灶神爷二十四日“上天言好事”去了,等他除夕归来,降吉祥与大家共享新春佳节。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守岁也表示对逝去旧岁的眷恋和对新年来临的殷切期待。一家大小在火炉边听长辈讲先前的贤文,告诫晚辈好好做人,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三十晚上,长辈要给小孩封“压岁钱”。祖父、父亲用红纸封包,给儿孙赠压岁钱,压在枕头下。深夜11点左右,放爆竹闩门,称为封财门。封了财门以后,就不能再外出了。封财门后,要遵守禁忌。不得高声说话和说不吉利的话,如:吃东西改说“拿财”,去睡觉改说“去挖窖”,寓意梦见财宝。提醒小孩不哭闹、不乱说话。忌动刀、针等:动刀,主凶杀;动针,主长针眼;动剪刀,主口舌之争。不得扫地、泼水,忌走财运等。封财门后,女主人和孩子可以去睡觉,男主人守岁,通宵不眠。守岁的炉火是不能熄灭的。“十五的灯,三十的火”,这个“火”就是指守岁的“火”。火不能熄,要把备好的木质较硬的树蔸放在火堆里慢慢熬,熬过夜。香火一夜不断,年尾和年首相连,这样就到了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三十晚上,过了午夜,凌晨时分,新年就到了,家家户户陆陆续续放爆竹开财门。所谓开财门,就是把大门后门打开,让财气涌进来,同时放爆竹迎接。开财门的爆竹很讲究,要长要响。一年的财运,一家大小的平安,都与这串爆竹相关。财门要在天亮前打开,钱从天上掉下来,要起得早。男主人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所以开财门应是男主人。迎财神、迎新春、迎旭日,男人一马当先。
开财门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这天,女主人可安安稳稳睡个懒觉,一应事务全由男主人去做。男主人洗脸、净牙、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衣冠楚楚地立在神台前点燃红蜡烛和香。烛光把大厅照得亮堂堂的,免得财神摸黑找不着门路。然后,遵皇历吉时开财门,对着大门作揖跪拜。再点燃纸钱在门闩上画三圈,用手在门闩上拍三下,新年祈福,态度虔诚,口念祷词:开门大吉,四方得利。随即拉开门闩,打开大门,燃放长鞭炮。开了大门,接着如前所示,开后门。开了财门,还要出门点燃香烛,放一挂短鞭炮,面向皇历所示今年吉利方向跪拜,再向四方作揖,称之为“出行”,祝新的一年四方通达顺利平安。跪拜作揖毕,将一把插了三炷香、挂了三张黄纸钱、一张红纸钱和一串金银锭的新扫把放在大门左边,象征菩萨的法帚,祈望驱邪保平安。
全族的男丁行过出行仪式后,纷纷到宗祠集合,跟着族长开财门。管理本年的主事人将姜末、食盐、红枣和糖果放入碗中,筛入滚开水冲泡,称为“姜糖水”,一人端上一碗,喝了全族庆吉平安。
大年初一这天早上,由男主人生火做新年饭。新年饭蒸好了,男主人盛好五碗斋饭。斋饭顶端用红筷子插上一块白豆腐,豆腐四个角上各插一颗红枣。上厅、下厅各放两碗,灶王爷位前放一碗。
天大亮时,男主人叫起一家人。穿新衣,洗漱之后,每人喝一口红枣和红糖的甜茶,给孩子吃些茶点,寓意“得财”。女主人端斋饭到家仙前和大、后门等地供向,向天地、神灵拜年。敬过神过后,一家人再吃早饭。
初一早上,不动砧板不动刀,免得惊吓了财神。早餐的菜都在三十晚上切好。烧柴也有讲究,要烧禾秆,意为秆(赶)财。不能烧松枝、松叶。松树,方音“穷树”,不吉利。一家老少起床说话都要轻声细语,免得惊吓财神爷。漱口、洗脸的水不立即往外倒,而是装在室内的一个大盆里,叫作“蓄财”。
初一的早饭称“新年饭”,全由男主人操持。这一餐吃素,特做四个素菜,以求吉利:青菜(大菜)寓意“发大财”;芹菜寓意“庆财”;芋头寓意“遇财”或“余财”;白葱煮豆腐,寓意“为人清白”;若是煎豆腐,则寓意“四方得利”。
大年初一,开口应是吉利话和美好祝愿,不可乱说乱讲,特别讲究语言忌讳。厅堂上贴着“孩童之言,百无禁忌”的条幅,意思就是小孩子年幼无知不懂事,说错了话,不算一回事。初一这天不做事,全天休息,人人衣着整洁,谈天说地,男女老少,各有所乐。
早饭后,开始拜年。长幼有序,礼从家出。晚辈向长辈拜年,要向着神台家仙叩头跪拜。儿孙先拜祖父、祖母,再拜父亲、母亲。拜年时,叫声:“爸爸,跟您拜年!”说完便走到上厅,在蒲墩上跪下磕头;长辈扶起,祝福小辈“步步高升”“读书得头名”“读书戴红顶”。家里拜完年,男丁出门拜年。宗族家门左邻右舍互拜年,行拱手作揖礼,恭喜问好。辈分、年龄小的,先到本房各家向长辈拜年,再到本村各家拜年,进门叫声“恭喜!”小孩到上厅跪拜,年纪大的,鞠躬作揖;平辈作揖或握手,互相祝贺“恭喜发财”“四季遂意”。大人赠给孩子茶点,称为“兜碗茶”;若不接,说声“库存”告别。
给本家长辈拜过年后,男人去宗祠拜祖。祠堂里准备好了冬酒、花生、红枣、糖果和菜肴。这些酒和茶点是本年主事人大年三十去各家收集的,供全族男丁在宗祠集体享用。菜肴则是由生了儿子或新娶媳妇大年初一要上红丁(上草谱)的人家送到祠堂里,请大家享用,以示同喜。
过了初一,年轻人就走亲戚拜年。原则是先亲后疏。女儿女婿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拜年拜到初七八,跪在地上没人答;拜年拜到初八九,有了萝卜没了酒。”初一是本族子孙拜年,初二是女婿及外孙给岳父、岳母、外公、外婆、舅公、舅母拜年;初三以后便是其他亲朋好友相互拜年,一般拜到初七初八,拜年便结束了。
水西地区有些村子拜年待客比较讲究。盛菜用盘而不用碗,一般是四个冷盘四个热盘称为“四大四小”。中午餐不吃米饭,只喝酒,吃鸡蛋或面条。喝酒用杯子,筛酒用锡壶,酒要先暖好。贵客要端上一碗活水蛋,蛋五个,意为“五子登科”,若是四个,即是“四季发财”,三个即是“三星高照”。禁忌一个或两个,两个是“卵子”,一个为“独卵子”。若是新姑爷,除了五个活水蛋,还要另加用红线吊着的两条鸡腿。鸡腿不能吃,是用来做样子,表示客气尊重。若是不懂规矩吃了,会惹人笑话。
水东人客情好,腊味特别丰富。客来时,摆一桌子的腊味,用小碗盛装,层层叠叠垒成塔状。但有几样菜是做看相的,如猪肚、猪肝、猪腰、猪舌,大块烟熏腊肉,并不熟透,那是做做样子,还要留着下餐待客。
春节做客,当心不要弄翻了茶碗,弄翻了酒碗则不要紧。俗话说“茶倒穷,酒倒满天红”,倒酒预示发财。
春节少不了灯彩。灯彩能增强节日的喜庆气氛。吉水的灯彩丰富多样。这种精湛的民间艺术,其形态简约轻灵,华丽精致,异彩纷呈。灯彩的表现题材主要是龙和鱼,也就是龙灯和鳌鱼灯、鲤鱼灯,可谓“龙腾鱼跃”。还有走旱船(采莲船)和蚌壳灯。
本县灯彩以盘谷的谷村和金滩的兰厦最为有名,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灯彩用来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祭祀神明、祭奠祖先、迎禧接福,表达老百姓盼望风调雨顺、祈求丰年和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这些灯彩,原本是明朝时期本县在京的官员解缙、李邦华等人引进的,后来在全县普及开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除了盘谷的谷村李家和金滩的兰厦两地保留了原有的一些灯彩外,到后来大部分地区只有龙灯、狮灯和蚌壳灯延续下来。
龙灯成为水东、水西各地乡村春节的主打灯彩,为节日增加了喜庆色彩。凡是准备出龙灯的地方,年前就要做好准备,在村头场地上反复演习好。到了大年初一,就在本村祠堂前打着龙灯上下翻滚,敲锣打鼓,鞭炮震天响,全村男女老少纷纷赶来观看,沉浸在一片喜气中。舞完后,龙灯去各家贺年。初二起,龙灯便出外村,到同宗亲戚地方恭贺新春,联络感情。
除了灯彩,搭台唱戏也是春节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各地的三角班走村串寨,献艺演戏。戏班所到之处,人气顿时旺起来,极其热闹。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深受群众喜爱的《补背褡》《三伢子锄棉花》《风雪摆渡》《柳树井》等小戏。戏班的演出,直到正月十五元宵后,甚至晚到春耕的时候。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互相恭贺新春,欢庆一年的好收成,并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年活动过到初六、七便转入了低潮。但春节的气氛并未完全衰减,低潮中却孕育着另一高潮的到来,这就是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