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皇会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相传这天是九皇菩萨生日,所以又称为“九皇节”。水南、白沙、文峰、葛山、金滩、黄桥等地,素有吃“九皇斋”的习俗。每年九月一日前后,家家户户擦洗炊具、门窗、板壁,洗晒衣、被、鞋、袜、蚊帐,人人沐浴更衣,迎接九皇。九月初一到初九日,家家吃斋、打米馃迎神,祈祷九皇保佑全村太平,消灾赐福。
九皇,就是九皇娘娘。相传宋徽宗、钦宗及皇太后、皇后被金兵所掳,钦宗皇后不愿被辱,投河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她,尊神供奉,于是便有了九皇娘娘(钦宗是宋朝第九位皇帝)。
九皇娘娘跳河尽忠的时间为九月,后来民间成立九皇会,在九月初一至初九这个时间纪念她。简单一点的是“斋戒”,隆重的要举行“忏九皇会”。九皇会本来是纪念九皇娘娘,后来发展到一种祈福消灾的活动。
斋戒,即九月初一至初九,妇女吃斋,称为“吃九皇斋”。在这段时间里不能杀生,小孩捉回家的鱼虾,都要放归池塘或田里。
九皇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要请道士作法事、扎纸船、设坛朝拜和送驾等。在祠堂大门前设坛,摆香炉等供具。道士作法开坛、祭坛,念告文(即拜文书)。另请纸马匠扎制宽八尺、长十五尺的篾骨纸糊花船一艘,船上置船翁、舵手、划桨、撑篙人若干个。扎制神仙、魔鬼、凶煞等象形模特。神仙分正神、邪神两类。正神有:九皇娘娘、观音、福主、康王、杨世、钟馗等;邪神有:阎王、瘟神、无常等;魔鬼、凶煞有:魔王、母夜叉、恶煞、吊死鬼(吐舌鬼)、落水鬼等。
祭祀开始,道士作法事。第一天主要是设坛、开坛,烧文书。点燃香烛、爆竹,鼓乐吹打开坛,道士逐步烧文书,之后,再念全村总文书,按辈分顺序,念各家各户文书,念后敬香燃爆竹,对坛焚烧。
第二日至第八日,白天继续做法事,晚上唱戏。其中有两个晚上,道士表演目连戏。第八天法事进入高潮:斩魔王。魔王是凶神恶煞的总代表。道士扮作钟馗,手执宝剑。道士徒弟白衣白袍撑起稻草制作的魔王,魔王头部糊纸勾画出凶恶的形象。念过咒语之后,两人开始舞蹈,伴随着激越的锣钗吹打,展开绕场转圈追杀、对斗,其中穿插喷火、翻跟斗等动作,热烈非凡,群情激昂。表演到最后,高潮到来,道士一剑斩下魔头,大快人心,法事收场。
这天晚上,还要放驾花(一种烟花,如蒸笼一样大小,挂在竹竿上)和风灯。放驾花时,引线一点,一层一层自动燃放,显现出天女散花、旋转走马、悟空翻跟斗等灯景,制作非常精美,绚丽多彩,十分好看。放风灯(即孔明灯),就是用纸糊的方形大灯笼,下方用铁丝固定,缠上油焦棉团,然后点燃棉团,热气浮动,众多的灯笼一齐飞向天空。顿时,天空星光点点,煞是好看。
第九日,也是最后一项活动:送驾,即将纸船送到江边焚烧。道士念完文书后,展示一些小绝活以招揽观众,用薄纸盛仙水而不滴漏,食指、中指并用敲断鸡头等。送驾后开斋,杀猪宰羊祭船,并唱《禳灾船歌》:
禳灾船,禳灾船,
船仔出来保平安。
……
这个时候,既有欢乐声、热闹声,也有悲哭声。村上若是有重病之人,可利用这个机会为病人祈福,求早日痊愈。按道士的说法,就是要吊住病人的魂,不要被带走,魂吊住了,病就会好。病人一家哭哭啼啼求菩萨保佑,将红线一头拴在纸船上,一头往家里牵,这样就意味着魂被吊住了。但是在这种场面,人来人往,混杂得很,红线往往被人弄断,吊不住,只好重吊,反反复复闹得很无奈。送驾之事受到影响,被一再推迟。
送驾时,要扎纸马、纸轿、纸菩萨、扎皇帝出行的十副銮驾。全村的大人、小孩都要出动送驾,每人举一样扎品,行至半路,凡参加送驾之人均可以得到一份赏钱。将纸船、魔王等邪神送至江边,“纸船明烛照天烧”,算是消灾了,九皇会也就算是正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