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绚丽

第十三章 灯彩绚丽

吉水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吉水被誉为“灯彩之乡”。早在晋朝时,先民就有灯彩活动。宋、明、清时期全县龙灯、狮灯、蚌壳灯、虾公灯、采莲灯、花灯、戏文灯、河灯、鳌鱼灯十分盛行。每逢春节、元宵节和重大喜庆活动,都要举行隆重的表演。到清末民初,各地灯彩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灯彩的流行。灯彩在吉水的盛行与历史名人有关。吉水自古人才辈出,文风昌盛。到了明朝,文人官宦尤为众多。明朝前期的都城南京,往来吉水,水陆交通方便。众多京官,如解缙和李邦华等,他们或回乡省亲,或辞职隐居,或告老返乡家居,有意无意地把京城的灯彩传到了吉水。他们甚至主持或组织灯彩活动,灯彩便在吉水民间流行起来。

兰厦、谷村大闹花灯后,很多地方纷纷仿效,灯彩在全县大规模风行起来。水东的白沙、八都、水南、醪桥、乌江、丁江、临江,水西的金滩、黄桥、西沙、尚贤、枫江、阜田、盘谷等乡,先后有473个村子出现过灯彩,其品种多到60多种,玩灯人次数以万计。

到后来,全县各地的灯彩品种虽然与兰厦、谷村大同小异,但因技术人员缺乏,经费短缺,名目繁杂的灯彩被大大简化,删去了奢侈豪华、制作难度大的莲灯、荷灯、鱼灯、兽灯等。而那些制作简易的龙灯、狮灯、蚌灯和彩船等都保留下来了。

吉水民间灯彩,以金滩镇兰厦村的花灯和彩龙灯、阜田镇徐家村的龙灯和走马灯、盘谷镇谷村的鳌鱼灯、上曾家村和黄桥镇大桥村的长龙灯、金滩的虾蛤灯、白沙镇长西湖村的三节龙灯、水田乡西流村的藤盘灯(舞)、金滩镇白沙村的茅柴船(河灯)等最为出名。这些灯彩独具特色,令人叫绝。

灯彩给节庆带来了喜庆气氛,表达了老百姓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祈望。灯彩的发展演变,到后来慢慢地普遍以龙灯为主,狮灯和蚌壳灯随行。出龙灯的地方,大年初一这天在本村活动,到各家贺年,初二便出村恭贺新春,联络亲友。

灯彩分坐灯和行灯两种。坐灯,即鲤鱼灯、鳌鱼灯、花灯(禽兽灯),一般是摆设,供人观赏,但实际上也可以撑着走动。行灯即龙灯舞、狮灯舞、蚌壳舞、采莲船等,具有舞蹈表演性质。灯彩是一门精湛的民间艺术,其风格或简约轻灵,或华丽精致,或刚健粗犷,或雄浑大气,各具特色。灯彩表现的题材主要是龙和鱼,也就是龙灯和鳌鱼灯、鲤鱼灯,意喻“龙腾鱼跃”。吉水灯彩的类型繁多,各种灯彩可达150多种,具体分为4大类型:

1.动物型:鳌鱼、鲤鱼、狮、虎、猴、狸、象、凤凰、虾蛤、蚌灯等36种。

2.神话故事、戏文人物型:“八仙过海”“陈姑赶船”“白蛇传”“乾隆游江南”“唐僧取经”等37种。

3.器具型:藤盘(盾牌)、瓶、钵、船、牌灯、马灯、伞灯、兰花等39种。

4.其他:宫灯、风灯、河灯、西瓜灯、宝莲灯等16种。

狮灯。与龙灯随行,狮灯又叫打狮耙,主要是进行武术表演。水西村庄大,大多是聚族而居,孔武好勇。那些懂武功拳术的人在鼓乐声和喝彩声中,赤裸上身,耍枪弄棒,一展身手,显示了年轻汉子壮美的风采。

鲤鱼灯。鲤鱼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传说鱼族、龙族结盟,有“鱼龙变化”之说。鲤鱼灯源于“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蕴含“年年有余”的意思。

蚌灯。俗称“蚌壳精”,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表演亦无绝对的章法,基本上是即兴发挥。大体是表演渔家三口发现蚌精、捕捉蚌精、将蚌精捉回家做媳妇这个过程,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这个舞主要是在春节期间随龙灯、狮灯串村走寨进行表演。随着大锣大钹的强烈节奏,在围观的人群中,踩起了舞步。蚌精美艳妖冶,渔哥粗犷机智,渔爹、渔妈质朴憨实、呆愣滑稽,尽情发挥,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深受民众欢迎。“蚌舞”的表演风格热烈粗犷,幽默诙谐,形象对比强烈,动作大幅度摆动,尽极夸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采莲船。采莲船也叫采莲灯。采莲船主要是由女性表演。年轻貌美的女子穿着艳丽的节日服装,撑着纸扎的采莲船,在场地上随着鼓乐节拍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