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安戏
目连戏。宋朝时,吉水就有目连戏。目连戏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又称为法事戏,俗称“鬼戏”,其实就是道士打道场做法事的表演活动,以专演《目连救母》的戏文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来源于佛教。故事梗概:大善人傅相广济孤贫,斋僧布道,升天后,受封为“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而其妻刘青提(又叫刘四娘)受人怂恿,违誓开荤,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被鬼使挟入地狱,备受折磨。其子傅罗卜夙具孝心,历尽艰险前往西天恳求佛祖超度。佛祖嘉其孝,允许皈依沙门,改名为大目犍连,亦称目连。目连僧为寻母进入地狱,遍经十殿,受尽折磨,终于感动神明,母子重逢,同升天界。“目连救母”的故事主要是宣扬孝道。法事戏中穿插了不少杂耍表演,如度索、翻桌、蹬罐、跳索、跳圈和蹿火等,很具观赏性,可以连演49天。
法事戏,也称“鬼戏”,多以劝善行孝为题材(佚名摄)
元朝时,吉水道教活动频繁,目连戏相当盛行。当时乡村打“万人缘”“道场”“送神”“忏谱”“忏悔”都要请道士做法事。在做法事的过程中,道士化装表演多种法事戏,如《尼姑下山》《哑背疯》《花子拾金》《戏无常》《女吊》《过天桥》等。他们唱整套的汉调高腔、皮黄和部分民歌,由唢呐、笙箫、二胡伴奏,配以木鱼、锣鼓和铃铛等,紧拉慢唱,小吹小打,非常热闹。
民间每年都要举行很多法事活动,主要有“朝拜”(给菩萨做生日)“拜文书”(除病消灾)“打道场”(超度亡灵)“打蘸”“忏谱”“送驾”(麻花娘娘驾)“忏九皇”“三光悔”“扫煞”和“打万人缘”等。这些法事历时较久,一场法事,少的三天三夜,多的达七七四十九天。在漫长的法事中光念咒诵文,枯燥无味,为了吸引观众,增强观赏性,道士就化装表演“目连救母”劝善,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来感染观众。这种表演越来越成熟,渐渐形成了专业的法事戏班。凡地方上有祭祀、喜庆或集会活动,多请戏班演出。许多地方逐渐形成了“戏节”风俗,如:正月“新年戏”、二月“花朝戏”、三月“三月三”、四月“康王生日戏”、五月“观音戏”、七月“吃新戏”、八月“朝拜戏”、九月“灵官戏”等。
大型法事除了表演目连戏外,还有根据《二十四孝》编演的《卖身葬父》《卧冰求鱼》《割肉敬母》《卖女救叔》《哭竹报笋》等。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民众的娱乐需求,还编演了许多生活小戏,如《喊龙船》《斩魔王》等。这些小戏中常常出现小丑、小旦、老生和花脸。唱腔除了高腔以外,还吸收了一些民间小调。
民国时期,黄桥乡湴塘村道士杨存恩,法号丕化,是张天师的第64代徒弟,其法事戏世代传承。他的班子人员很多,打万利年唱大法事戏时多到五六十人。这些道士是做法事戏的专业演员,一年到头行道做法事,有成套的服装道具,如蟒袍、官帽、裙裾、刀剑和鞭锏等和专业乐队。法事戏的流行和发展为后来兴起的吉安戏奠定了基础。
花鼓戏(佚名摄)
吉安戏,称“大戏”,产生于吉安本地,是一种综合高腔、弋腔、昆腔、皮黄和乱弹诸腔的古老剧种,由目连戏演变而来。明代中叶,吉安戏最为盛行。自唐朝大庾岭官路开凿以来,赣江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吉安、吉水地处赣江流域要冲,明清时代经济发达,商旅往来频繁,给艺人们的流动演出创造了条件。吉安、吉水在京城做官的人多,竭力倡导上演这种“正统”大班戏,促进了这种戏的发展。吉安戏风靡吉水,在民间深受欢迎,影响很大,并得到官方的认可,被称为吉水地方的正统剧种。全县班社兴起,几乎主宰了城乡舞台,并逐渐向外蔓延发展。至民国年间,此剧在吉水仍然风行。据盘谷小祠下古戏台留下的班社演出壁题,从宣统四年到1948年,到该地演出的班社有“省垣春庆堂”“吉郡临订堂”“福庆堂”“寿庆堂”“福顺堂”“福兴台”“合兴舞台”“界兴舞台”“栋厦大班”等100余个。这些戏班都是大戏班,有些是外县或外省享有盛名的班子。吉水的吉安戏剧目有《琵琶记》《卖花记》等大小剧目200多个。
吉安戏的表演行当分工很细,有花旦、正旦、闰门旦、武旦、老旦、小生、武生、老生、文花、二花、三花、二路武生等。小生、小旦用小嗓,武生时带边音。道白为上韵的吉安官话。吉安戏表演逐步程式化,接近生活,武打用真刀真枪,还有喷火等技巧。
吉安戏在吉水最盛时期,戏班的活动范围很大,除了本县还经常到永丰、乐安、兴国、于都、宁都、赣州、泰和、遂川、安福、吉安、峡江、新余等地演出。水西地区尤为繁荣,很多村庄都有戏节,如“正月戏”“元宵戏”“花朝戏”“三月三”“九皇戏”等等这些节日必演戏。为了保证戏节的演出活动,还以鬼神来造舆论。水西有一个村子的民谚说,“江洲伢仔墨墨黑,九月二十八(社官生日),不演戏鬼打煞。”当时吉水的商家、官家、财主都爱看戏。开场演戏,人们纷纷请客邀朋。逢上好的班社名角,一地演唱,多乡聚首,一处演完,又转一处,接进送出,甚是壮观。
吉水戏班名气较大的有黄桥乡的德福班、纯初班,尚贤乡的王提班,枫江乡的栋厦班,盘谷乡的界兴舞台,阜田乡的罗贵林班,金滩乡午岗黄清南班等。德福班于民国十三年,由塘头村萧德耀起班,全团36人,行头行当齐全,是有名的大戏班。长年在外专业演出,有名旦萧戏庆、老旦萧启耀、小生萧知庆、花脸萧花庆,名噪一时。界兴舞台于民国十六年,由谷村李利民(绰号狗蛩)起班,资金雄厚,角色齐全。民国十八年,出一百块大洋,请名旦在盘谷小祠下戏台上与木脑壳班打串台,斗败了木脑壳。枫江栋厦村黄东仁成立的栋厦大班,规模大、人员齐全,登上金滩万寿台和谷村小祠下戏台连演半个月。金滩午岗黄清南班于民国十八年组织,聘请永丰尹六生(小生)、湖南刘金庙(武生)、罗马生(大花)、名角黄维香入班,共演出了200多个剧目。活跃本县各地及永丰、吉安、峡江等县。1944年在庐、吉二县交界处的州源村后龙山(十八坑)一连演了半个月不倒本,声播庐、吉两县。1948年,兵荒马乱,在永丰县城演出时被抓丁,无法演下去,卖掉了全部家当。
吉安戏演出的规模大,设备繁杂,剧目内容深奥难懂,到清末民初时,已开始趋于老化,以致每况愈下。新中国成立后,再没有建立起这个剧种的专业剧团,大批老艺人改行或转行。“界兴舞台”班社弟子流入中都后,至1961年散班。本县最后一个吉安戏班至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