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吉水属庐陵文化圈,乡风民俗与庐陵民俗大体相似。但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必有一方风俗。吉水的水东地域宽广,民风淳厚,温婉亲善,儒雅诚实;水西空间狭窄,民风强悍,宗法森严,文风厚重。林林总总的世俗生活,构成了吉水独特的人文风俗。

“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传统民俗正在消亡,需要及时抢救。尽最大努力收集那些散落在民间濒临消失的、零星的文化遗存和历史碎片,以书面的方式留存于世,让我们的后辈知道前人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最大限度地传承文化遗产,正是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民俗的范围非常广,涵盖了生活、生产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本书所载的民间传统风俗,既有庐陵文化的共性,更有吉水本土的特色。尽管包括了从节日、宗族、婚丧乃至戏剧、民谣、方言俗语等17个方面的内容,也只是个大体的状况,难以详尽记述。而在实际的生活中,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有很多宝贵的、生动有趣的具体细节未能一一入载,深为遗憾。

本书编写面临着诸多困难,最主要的是资料匮乏。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与传统作揖告别的时代,乡村快速城镇化,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汹涌地向偏远旮旯里最后的净土强力推进……传统民俗残存于世,已是面目全非了。为了记录、发掘、整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编者不辞劳顿,夏顶烈日,冬迎寒风,独行侠般奔波于乡土民间,走访老者、老妇、老武师、老艺人、老郎中乃至风水先生。为不使采访落空,有时掏钱买蜂蜜送人。即使这样,吃闭门羹遭拒绝,被误解、被嘲笑,甚至被疑心为小偷,那是家常便饭。

令人欣慰的是,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一些好朋友和供稿人的热心支持、积极参与。书稿涉及不止一个方面,为了尽量求得准确,参阅了《吉水县志》《千年吉水》《庐陵民俗》《吉水戏曲资料汇编》(油印稿)《吉水文化艺术志》(油印稿)等相关资料。就这样,搜集、积累,边找边写,写写停停,前前后后有七八年,而民间俗语和古旧楹联等资料都是经过数十载的点滴积蓄而集成的。吉水的民间文化资源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但限于时间、精力、水平等因素,并未能得到充分发掘。

本书是农工党吉水县基层委员会在中共吉水县委、县政府和农工党上级组织的领导、关心与支持下完成的,在此一并致以感谢!

对于传统民俗的整理编写,这是农工党吉水县基层委员会的一次尝试,抛砖引玉,期盼读者提供相关资料,让民俗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完善。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误谬,祈望方家里手读者诸君热心教正。

孙 菁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