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医生

乡土医生

郎中先生。郎中,本是官名。在民间,乡人对医生非常尊敬,称之为“医官”或是先生。大凡懂点医术,能解决病痛的人,就可以称为“郎中”。乡村专业的中医师,只有他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郎中”。但这样正正规规的医生是少之又少。穷困人家有病要请医生是件非常奢侈的事,请不起往往就拖,耽误病情而丢命是很常见的事。名气大的医师,还要用轿子去抬过来。

“郎中”先生要懂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和小儿科等,甚至一些疑难杂症,医术面较广,以应对各种疾病。起码要能对付得了一般的头晕、肚痛、上呕下泻,或感冒发烧等小病、突发病。先生主要是通过闻、望、问、切进行诊治,使用的也都是中药。

除了专业医生,还有一些“老座”也就是拳师,通过推拉、针灸、按摩、拉痧也能对付一些突发性的小毛病。功夫好的“老座”则能对伤科,比如骨折或脱臼等有一定的治疗能力。他们有的自己采药进行配方熬制膏药,对风湿、疮毒或神经疼痛都有较好的疗效。

草药“郎中”。乡村中还有些人通过祖传或自学懂点草医草药,并能对付日常遇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脚被钉子刺破、蛇虫咬了、扭伤了、生了毒疮化脓什么的,都可去找他看,我们姑且称之为草药“郎中”。草药“郎中”察看伤情,伤在什么部位、伤势的轻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用草药进行治疗,或是熬药汁喝,或是捣烂敷伤口,常常也能解决问题。这种治疗既是简单的又是廉价的,又就近方便,而且很少收费,往往是一个人情,或请吃顿饭,或送点什么小东西就可以。草药“郎中”也不太十分计较,因为这是业余的,并不靠这一行吃饭,再说草药的来源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代价。所以草药“郎中”是乡村中颇受欢迎的土医生。

婆婆看病。婆婆算不得“郎中”,但有点经验,主要是给小孩看病,有时候也能解决一点小问题。小孩生病,不吃饭想睡觉,大人就去请个婆婆来看。问孩子多久没吃东西,想不想水喝呀。问了就看脸色,用手掌在前额上试一下,接着张开口看舌头,还要捏捏指甲。看过之后说,孩子有热(发烧)要箝痧。就用碗装点水来箝痧,先箝鼻梁上的凹陷处,后箝喉管前皮、左、右两边,再箝后颈两根筋,箝法由红色变成紫色才行。箝了痧,还要找条手巾,装些米来推惊,怕是小孩吓了。手巾包了米,先在脸上转圈,口里嘀啵嘀啵念一番,脸上转了胸前转,胸前转了头顶转。转过之后打开看,看里面的米竖竖的,说孩子真的吓了。就把米绑在左手上臂,要绑三天才能解。这样做一通,病也就慢慢地好了。病好了,要去谢婆婆,一般送10个鸡蛋、两升米,表示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