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西湖三节龙

五、西湖三节龙

相传东晋时,道士许逊在吉水泷江斩杀无恶不作的九条恶龙。欲斩第九条时,小孽龙苦苦哀求放它一条生路,保证从今以后不为害乡邻。许逊于心不忍,便放了小孽龙。小孽龙恪守诺言,从此不再兴风作浪,反而疏浚河道,保两岸安全,还巧施神力,化甘露滋润万物生长,使两岸风调雨顺,泽野千里,庄稼繁茂。

白沙镇西湖村在街头展演“三节龙”(廖敏摄)

久而久之,小孽龙在百姓心中已不再是恶龙,而是纳福致祥的泷江神龙。后来民间的灯彩与这条小蛟龙结合起来。每年正月扎制短小的三节龙,敲锣打鼓,走村游街,成为祭祀、请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灾避邪,人丁兴旺的习俗。

白沙镇南湖村,古时称西湖村。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泷江紧挨村子流过,古时就建有船运码头,是货物集散之地。西湖三节龙,自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盛行,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西湖村打三节龙也是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祭祀活动。古时打三节龙还配有虾米、蚌壳、神马、摇船等灯彩一同表演,如今仅有三节龙传下来。每年的春节农历十三至十五日,或村中有重大喜事时才会舞三节龙。出三节龙前一日,由提香火篮的“管事人”对当年建新房、娶亲、嫁女、添丁、祝大寿的户主发贺贴,并表示要邀请三节龙来表演,既热闹又祈福。三节龙每到一村庄,先进祠堂表演,再上户表演。祠堂表演有打四门、打八门、打十二门,以祠堂大小摆桌子多少为准。进户表演,户主在房前摆好一张方桌子和一条凳子。三节龙来了,放爆竹接龙,敲锣打鼓,开始舞龙。表演时先围绕桌子走场一周。参神,穿龙上桌。桌上表演按左右滚龙、穿龙的技法打四门,“四门”就是四个方向。下桌后,穿龙退场。舞龙结束,户主请表演者吃酒喝茶,递上红包给“管事人”。

三节龙分别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中间用红绸布串连,竹笼中装上灯饰。三节龙分桌上舞龙和地上舞龙。鼓乐为民间打击乐,由鼓、小锣、钹、唢呐组成,曲牌是“上山虎”“下山虎”“金山腔”“风入松”等。西湖三节龙的主要特征是短小精悍、轻便灵活、翻滚自如。表演时由滚龙、穿龙动等作组成。以龙灯步和碎步走场,滚龙时要滚得圆,舞得活,整体流畅,协调一致。远观犹如肥短的泥鳅沾了香灰活蹦乱跳,腾云驾雾,高车摇水。晚上舞龙时,夜空中只见灯光闪烁,飞速流转,非常好看。三节龙融工艺、美术、音乐、舞蹈多元艺术于一体的组合,提升了艺术审美的高度,极具观赏性。

三节龙是西湖村的古老习俗,在没有现代娱乐媒介的年代里,舞龙观龙是西湖人重要的娱乐方式。1985年,三节龙参加吉安地区灯彩会演并获奖。为了传承和保护三节龙的表演方式和技艺,西湖村确立耍灯表演技艺高超的张金炳为西湖村三节龙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