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伦理公序

四、伦理公序

伦理就是人伦关系,本是对家庭内部而言,如果延伸开来就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关系可以概括为“五伦关系”,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伦理道德要求每个人自觉维持,具体要求为“四维”“八德”。规范行为,培养人格;丧失伦理道德,就是丧失了人格,丧失了人道。五伦正常,天下大治;五伦反常,天下大乱。天下无伦常之外之人,无伦常之外之家,无伦常之外之族,无伦常之外之国。

伦理道德上升为“三纲”“五常”,并成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三纲”规范社会秩序,“五常”规范做人的标准,自律和他律结合,以做“君子”为人生目标,将公德和私德统一起来。“三纲”“五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标准,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为尊老爱幼、礼貌待人、互相尊重、诚实守信、讲道理、见义勇为等真善美的行为风范。

伦理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民间历来有孝敬父母、敬老尊长、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诚信友爱的风尚。比如,逢年过节,女儿都要给父母送礼,有个头痛脑热,三日两头问寒问暖;邻家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都会主动上门帮忙;平日里,就是打了米馃或是有什么好吃的,也都要摽给左邻右舍,与人一起分享而不吃独食。这种风尚随着时间的积淀,形成一种风气深入人心,而成为社会良俗公序。

吉水古称“人文渊薮地,文章礼仪邦”,其文明程度可见非同一般,自然讲究道德公序。为人处世遵从伦理道德,首先要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俗话说“横吃直吃屎不能吃,泥做烂做贼不能做”,做人做事须分清是非黑白,而不能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现辑录部分相关传统资料,供读者参阅。

三纲: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

礼:规规矩矩的态度。

义:正正当当的行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别。

孝:尊敬长辈的态度。

悌:团结友爱的精神。

忠:慷慨就义的行为。

仁:诚实质朴的作风。

孝:事亲至孝,即孝顺父母,赡养、顺从、尊重。慎终追远,谨慎地为父母送终;追远,即追念祖先,直接的办法是对先祖的祭祀。移孝为忠,孝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忠是社会伦理的基点。人之大伦,内则父子,外则国家。事父母以孝敬,事国家以忠诚。古今之“孝”都是以孝敬父母为出发点作为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耻:人不知耻,出名何益?做官何益?时尚何益?美貌何益?人无羞耻,自由何益?富贵何益?享乐何益?年轻何益?

善: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众邪避之,福禄随之,所作必成。

恶:所谓恶人,人皆恶之,天地损之,刑祸随之,福禄远之,多逢凶祸。

良心:饮水思源,有恩必报。诚实做事,不害他人。自我约束,提倡慎独。不讲良心的人,万勿与他接近。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天行健,君子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怀厚德载物的包容胸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精忠报国的道德信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