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工匠

手艺工匠

吉水民间传统的手艺工匠主要有木匠、篾匠、泥水匠、铁匠、砖瓦匠、补锅匠、裁缝、漆匠、棉被匠、染布匠、理发匠、砻匠、锡匠、金银铜器匠等。匠人们都是师傅带徒弟的个体自由组合。每年春节一过,就进山自找业务,自寻营生。没有谁统计过,全县到底有多少手艺人。一般每个村子不下数十人,大的村子,少说也有几百人,全县从事手艺的人估计至少有七八万人。其中篾匠、木匠和泥水匠为最多。庞大的工匠队伍形成了手工产业,支撑着薄弱的民间经济。这种松散的生产模式,呈自然发展状态。工匠靠技术吃饭,所以技艺精的师傅很受欢迎。在手艺行业中,普遍遵循着“行世主”的传统行规。所谓“行世主”,就是各自做自己的势力范围的业务,不得越界。尽管如此,串行的事还是经常发生,是手艺人总要寻碗饭吃。

篾匠,看似简单,但很难做,品种太多,技法复杂。一般要学艺四五年才能出师,即使出了师,也算不得是师傅,只能算是中角,还要参师,也就是要向别的师傅再学习,进一步提高技术,再经过几年后,才算是师傅了。就是成了师傅,技术高低差别也是不小。有的做了一辈子篾也打不出一件像样的器具。有的则是制作精细,又快又好,技艺高超,炉火纯青,名声很大,生意非常好。

一件篾器从竹子到成品,大体经过这么几道工序:破竹,将竹子从剖面破开。杀篾,就是把一根竹子分开成若干篾条,再去掉最里的那一层,因为,这一层的材质较脆,作用不大。剖篾,然后是从剖面用刀破出青篾和黄篾来,这一功夫要细致,否则就剖不好。青篾质地好,有韧性,多用在器具的关键部位。黄篾较脆,多用在受力较小的部位,或是用来做粗贱的器具。刮篾,剖出来的青篾和黄篾都要刮平表面,尽量光滑,不毛糙,以免生刺伤人。篾器多是生活和生产用品,也有做成工艺品,那可要更精细的技术。生活用品,如厨房里的抄箕、笊箩、甑、米筛、筅帚等都是。还有篾席,织篾席是精细活,技术要求高,带有一定的工艺性,技术好的师傅,可以织出许多精美的花纹图案,令人赞叹。生产用品,主要是晒垫、箩筐、谷囤、笎箕、团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