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端午节

三、端午节

吃了米粉肉,迎来了端午节。五月初五是仲夏之初。初即是“开端”,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五月初五,两个五,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等。吉水民间称端午节为五节。也有说是龙舟竞渡在中午进行,“端午”由此而来。

端午节赛龙舟(陈俊鸣摄)

端午这天,家家户户在门两旁和窗户上悬挂菖蒲和艾叶,意思是艾虎蒲剑,可以驱魔辟邪。民谣传: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用餐时喝雄黄酒,起消毒灭菌的作用。雄黄酒是用菖蒲根和雄黄浸泡的酒。把这种酒洒在蝎子、蜈蚣等害虫出没的角落,效果很不错。水东、水西有些村庄用艾叶制成艾条点燃烟熏,逐寒湿,醒脑利闷。端午有艾叶熬水洗澡,祛风保暖,有利健康。端午的早餐吃“五子”,即粽子、包子、鸡婆子、蒜子、油馃子。水东有端午采药的习惯,认为端午采的药效果好。水东、水西在这天,上山采山楂树叶制成茶叶,叫猴奶子茶叶。这种茶叶泡水喝可消除积食,开胃健脾。午后,村里派人淘洗水井,撒石灰消毒。女儿给爹娘送节礼,孝敬父母,送鱼肉外,两把鹅毛扇是不能少的。端午节后,天气渐热,羽扇送凉,别有情长。

靠江边河畔的三曲滩、固洲、枫江、阜田、白沙、水南、文峰等乡村,每到五月初五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几十个青壮汉子意气风发把龙舟抬入水中,进行端午竞渡,场面极其壮观。

端午观看赛龙舟,是水乡民众节日的盛大集会。这天早饭后,几乎是家家户户大小齐出动,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江边观赛。其时,人山人海,鼓掌喝彩,雀跃欢呼,场面十分热闹。

龙舟竞渡在中午举行。龙舟有黄龙舟、红龙舟、乌龙舟、白龙舟等。龙舟大的可容百多人,小的容十多人。龙舟上,一个站船头,一个掌舵,两个舞旗(腰旗和尾旗),一个领唱的锣鼓歌乐手。大龙舟48对桨片手,小龙舟十几对或几对桨片手。汉子们头上包裹着一色的头帕,穿着一色的坎肩,齐心协力地划动桨片。快而不乱,动如飞梭,令人惊叹。赛龙舟的关键时刻,那站船头的汉子突然一下倒立,宛如一尊傲然挺立的雕塑,歌乐手和众桨片手为其倔强的形象所鼓舞,紧催锣鼓,奋力划桨,勇猛向前,威逼彼岸,直到锣声“键膛”报捷,人们绷紧的心弦才松开来。岸上的人齐声欢叫旗舞,鞭炮震天,鼓乐齐鸣,把龙舟竞渡推向高潮。

划龙舟有一整套的唱腔,一般为起鼓、挑挠、游江、凭吊、竞渡、回舟等。词曲根据楚国古民歌和乡间号子融汇演变而成。有娓娓动听的歌唱,有如泣如诉的低咏,有高亢激越的疾呼,有胜利后的欢乐……声声紧促,扣人心弦。

端午赛龙舟活动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演变的习俗。屈原目睹国破家亡,悲痛欲绝,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出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渔舟顺江而下,争相竞划,最终也没能找到屈原的遗体。从此以后,象征捞救屈原的竞舟活动却流传下来。吉水的龙舟竞渡,以三曲滩、文峰、阜田、枫江四地较热烈壮观。

过了端午,农人加强田间管理,等到稻谷熟了,该收获了,接着就割禾,颗粒归仓,秋种也基本结束,农事稍稍有闲,又迎来了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