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寿终正寝

二、寿终正寝

吉水民间的传统丧俗,大体有送终、报丧、占厅、吊唁、入殓、开灵、出殡、安葬等过程。

送终。年过花甲(60岁)称“老人”,老人过世称“寿终正寝”。老人病危时,在外的子女都要回家,其后辈要伺候在一旁。临终前,老人移居于正寝,儿子、媳妇、孙辈要跪在床前,聆听老人遗言。老人看到子孙满堂,安心上路,称之为“送终”。遵“女养不得老,送不得终”的古训,女儿不能送终,在老人断气前应离开。儿子因故不能回家“送终”,会十分悔恨;借故不送终,被视为不孝,受族人指责。

老人断气时,在场的后辈要下跪,在床前烧香点烛燃纸钱。同时,要立即煎一个荷包蛋,稍凉后将蛋封在死者的口上,称为“封子口”,其作用是防死者口中秽气飘散。然后,长子披孝衣,提一把茶壶,由本房的长辈带领,去村边的河中盛满一壶水,称作“请水”。回家后将水烧热一下,脱去死者身上旧衣,由亲人用此水为死者抹尸身,并为死者穿好寿衣。遗体不再放在床上,用白布托尸移置厅中门板上,称为“占厅”。抬到厅堂门板上,头向上厅,脚朝下;男摆厅堂左侧,女摆右侧。有时,就在厅堂里抹尸和穿寿衣。有钱人家,用白绫将尸身层层裹住,用香火在五官外燃小洞透气。

有的地方,老人断气前要穿好“寿衣”,有的地方断气后再穿。死后,孝子、孝媳、孙辈即去请回河水、井水为死者洗脸、揩身,称“洗尸”(上身抹七下,下身抹八下)。然后穿好寿衣,称“小殓”,寿衣件数是男单女双,多少不等,颜色多为内白外蓝或青色;寿鞋不垫底,好让死者“登仙轻便”。遗体放门板上,盖上女儿送的六尺“寿被”,搁放在厅堂一侧。脑后点“脑头灯”,给死者“照路”;脚边烧纸钱,为死者“送盘缠”;将死者垫铺禾草烧掉,称为“烧铺登仙”。用绿纸或黄纸写“当大事”三字贴在大门上方,告诉过往行人,这家在办丧事。

老人去世后,请风水先生下罗盘择定坟地望向,择吉日吉时“入殓”“开灵”“出殡”。

报丧。老人去世后,立即派人往亲友家“报丧”。子女或亲人在外地工作、生活,接到噩耗后,要立刻启程回家“奔丧”。报丧人不能进亲友家厅堂内,只能在门外。家人将死者的床抛入村中池塘,或在村边焚烧死者睡过的床单,以示向村人、邻居报丧。亲友前来吊丧,也称“吊唁”,送挽礼并纸钱、蜡烛、鞭炮等,直属亲属或好友一般是送挽幛(布或毯子),有的随礼送钱,以示沉重哀悼。亲属友人在桌前跪拜烧纸钱吊唁,孝子、孝孙即时跪谢亲友。送葬礼不能退回或收一部分,否则,送礼者认为不吉利而生气。

占厅。老人最怕客死他乡,成为孤魂野鬼,占不到厅进不了祠堂。停尸方向多取西向,头部位置不得在屋梁下。用卷纱的篗哩(有的用瓦或纸钱)做枕头,书本遮脸,身盖由女儿送的单数寿被。点起长明灯,意思是给死者照路。为死者口内放含物,或金银或玉石,意为金口玉开,也可含铜币、银元、米饭、茶叶。有的地方死者两手各执纸钱一梱,带钱上路。最后在死者头前桌上置香炉,供品。直系晚辈和配偶围绕遗体号哭,为之哭丧。死者占厅,白天夜晚都要专人守护,以防家猫呼涎,死人爬起。

入殓。入殓又称“大殓”,老人去世后,遗体装殓完毕,点香燃纸钱鸣爆竹。停尸占厅到第二天傍晚,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将遗体抬到祖祠中堂或上厅“入棺”享祭,也称“入殓”。棺木多用杉木,富有人家也用楠木。上下左右棺板都由三根木料拼成,两端分别刻“福”“寿”字或屋宇图案,内用夏布、桐油、石灰塞缝密封,外漆黑漆。入殓前,棺内垫灯芯草、石灰,消毒吸水。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必须到场。如果死者为女性,娘家人必须在场。

棺底用灯芯草铺垫。死者在棺中用三角枕枕头。三角枕用白布做成,内装石灰或死者垫床的稻草灰,也有用灯芯草。遗体入棺时,在死者口内塞一枚铜钱或一点金子,称“衔口钱”“含金”;一手握饭团,一手执杖,意为到阴间买水喝,抵御铜蛇铁狗。如是男性,头要顶在棺材的上方;如是女性,脚顶下方,叫作“男顶天,女立地”。遗体要放得平正,称“分经”。以鼻梁为中线,牵线比直,如偏左则将保佑大儿子,偏右则保佑小儿子。所以,一定要检查遗体是否正中,做到不偏左偏右。两边放死者生前喜好之物,一个装茶叶、米的小罐,用亲属衣物塞紧,称“塞棺”,寓意“后代并发”;遗体用甑箅子为死者垫脚,称“望乡台”。便于亡灵登上“望乡台”关照后人。相传死者七天之内,并不以为自己已死了,时时登高望乡,望到自己确实死去,只好一了百了,放心安息。

在遗体四周的空隙处,还要垫放草纸和石灰包及死者生前最喜爱的物件和用过的物品,随棺入葬。入棺后,棺盖在死者头边留一线缝,为死者留下阴阳相通的最后一线时光。棺材盖合上后,须经孝子同意,方可钉上。女的还须经娘家人审看方可钉盖。装殓完毕,棺盖上钉三颗大的“子孙钉”。灵柩前置香案祭品,哀乐响起,亲属围棺号哭,称“哭丧”。亲友陆续吊唁,焚香烧纸钱,跪地叩头,作揖礼拜,孝子跪谢。

棺木安放在祖祠中堂后,亲人围棺而哭,子媳哭跪在地,再次哭丧。棺前地上摆一盏油灯,昼夜不熄,称“座灵灯”,也称“脑头灯”。这灯就是死者的引路灯、过桥灯。阴间黑暗一片,死者的灵魂须借助这盏灯的光认清道路,过奈何桥,顺利入冥安息。入殓后,当晚孝子要在灵堂守灵。

家祭是安葬前必不可少的祭奠仪式,在祠堂里举行。遗体入殓数日后,按择定吉日开祭治丧。一般人家治丧按“三日无忌”规矩,即死一日,祭一日,葬一日,规模小,称“村吊”,祭礼比较简单。富家治丧期多至七日,称“都吊”。丧堂(祠堂)用白布扎牌坊,灵柩前方香案正中摆放女儿送的纸扎“灵屋”,供奉着灵主牌和遗像。摆上五荤五素祭菜和祭酒、斋饭等。两边还有纸扎金童、玉女、金山、银山。灵堂两边挂满亲友送的挽联、挽幛。

家祭开始,由礼生司仪。鸣炮,擂鼓三通,鸣金九响,发号三声。锣鼓齐鸣奏大乐。孝子、孝媳穿白衣白裙,腰系麻片草绳;头戴竹扎糊白纸“龙冠”,龙冠顶端垂一小团籽棉;脚穿草鞋;手持扎了纸钱的芦秆孝杖,垂头哭泣着从灵柩边的帐幔中走出。孙辈亦穿白孝服,但不披麻,衣袖上缀一点红布,随后走出,跪在下方。长子一人代表全家跪拜敬香祭奠,而后跪着不起。礼生用哀婉的哭腔读祭文,祭文叙述死者生平、业绩、品行和亲人的哀痛。

家祭做完,接下来做客祭。男客戴白布领头跪拜,女眷在下方伏地不起。礼生念挽联或挽幛上的亲友名号及悼念词语。孝子要在孝帐内对外跪着,表示答礼。停柩期间,每天烧香三次,即早奠、午奠、晚奠。

每天做家祭,寄托绵绵哀思。开祭头一天早晨,有“开灵”仪式,在祠堂大门口设香案,丧家全家人跪拜东方太阳神,乐队奏乐,称“告东方”;司仪礼生用缝衣针在孝子的食指上刺一针,用干净毛笔蘸血滴点在木制神主牌下方的“王”字上面,“王”字变成“主”字,孝子呵气,再在血滴上盖墨,寓意“亡灵受精气,佑后裔蕃昌”,称“点主”。接着杀猪开奠,全家人入祠内祭拜。

孝子按礼生的召唤,在灵柩香案前先后三遍跪拜,每遍八拜,共二十四拜。第一遍先在香案前四拜,盥洗手后,上香三炷,再在香案前四拜。由礼生唱祭文,孝子祭酒,再按前次序拜第二、三遍。三遍之间,礼生唱祭文。

一祭酒文曰:

世上花木有重开,人死何曾再转来;

大限到来留不住,死生都是命安排。

二祭酒文曰:

人在循环大快中,渺渺冥冥一般重;

荣华富贵三更梦,英雄豪杰一阵风。

三祭酒文曰:

山中已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自古有生必有死,至今有起必有因。

三祭酒毕,儿媳至香案前四拜,行祭茶礼,将茶果糕点摆案前,祭茶水于地,再烧纸钱。女儿也须行祭茶礼,程序同儿媳。接着是亲友祭奠,礼生唱亲友送的奠幛,再叫送葬者依次在灵柩前跪拜,除女婿十六拜外,其他人一般八拜。顺序为弟、侄、舅、姑、姨等,先亲后疏,先内后外,朋友最后。孝子须跪在灵柩旁,接受亲友祭奠,对方是长辈,还须回拜。每一次祭奠,均燃爆竹、奏鼓乐。有的地方出殡前,由礼生带着孝子一家,弯腰低头,绕着灵柩缓缓而行,礼生边走边唱哀悼词,如泣如诉。

全部礼毕,举行“起棺”仪式,孝子奠酒。死者的直系亲属全在灵柩前下跪,由行人抬灵柩到祠堂前,扎装抬杠。抬棺材的行人必须十六人,以显示其望族的威风。抬棺行人一般由本房成年男子担任,万一缺人,请同族外房人参加也可。此刻,礼生唱“起棺文”曰:

祭奠已毕,车辆将行。

蒙诸戚友,执指前迎。

三觞薄奠,备诉哀情。

适彼乐土,直抵佳城。

燃爆竹、祭酒后又唱:

哀哀我父(母),合家情伤。

暮之故亡,罔极深恩。

图报奠堂,兹当起行。

勿惊勿惶,呈以肴酒。

来格外尝,吾父(母)有知,

保后藩昌。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一般都要打道场。打道场,又称“做法事”,比起一般的葬礼要隆重,既是对逝者的尊敬,也是生者的体面。道场在祠堂里设灵堂,请道士或是和尚来超度亡灵。道教的打道场,在灵堂的上方挂法事画;再在亡者停放的棺木前设神案,就是“前坛”,也称“主坛”,用来祭拜亡者;在下方,也就是在临大门的地方设“倒坛”,也称“天地坛”,用来祭拜天地。打道场多在夜间进行,隆重的要七天七夜,一般的也要三天。打道场其实是一种劝善活动。通过悼念亡灵,对死者的一生作总结。做了哪些善事或恶事,作忏悔,也就是作检讨。亡灵进入阴间,会受到不同的遭遇,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因果报应。打道场具有表演性,有鼓乐伴奏。通过这一形式,教育世人要行善尽孝,有积极的教化作用。

打道场有如下一些表演程序:

传承。亲友上香后,道士开始祈祷,请来上天神灵。

召亡。召唤亡灵。

拜禅。稳定亡者的魂魄。

游十殿。带亡灵进入阴间,历游十殿阎罗王,看到其间鬼魂,生前作恶者受到种种酷刑的惩罚。对自己一生作忏悔,祈求减罪。这是整个活动的重点环节。

哭灵。道士登上前坛,子女等跪拜于下方。道士模拟亡者哭诉自己一生辛劳、回想与亲人的相处的时光及生离死别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教育后人要行善尽孝做好人,免得死后在阴间受罪遭报应。

拜表求福。亲友等跪拜,请求神灵保佑亡灵在冥间能过好日子,免遭苦难。

渡桥。灵堂前设“仙桥”,道士在前,孝子等端亡者神主牌在后跟,绕场做祈祷。这又是一关。亡灵在神君的引导下度桥进入冥间。生前是好人,修桥铺路、行善积德做好事,那就过仙桥,可以看到美好的风光。若是生前作恶多端、坏事做尽,那就过断桥,备受折磨。

送驾。以上的程序完成后,就要进入最后的一环,也就是恭送诸位神灵返驾上天,亲人为发财树聚钱财后,再焚化,祈求保佑后人添丁发财、安享福祉。

一般停棺三天才“出殡”。也有选日子出殡,停棺十天半月的。请先生看风水选好墓地,希望葬在龙脉上,以求为后代带来大富大贵。挖墓穴、入棺、抬棺、葬棺等丧事都由行人操办。每村都有相对固定的行人。行人上山挖墓穴动土时,要杀公鸡祭山神,公鸡称为“开山鸡”。抬棺有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还有三十二人抬,称“龙头抬”。一般都是八人抬。出殡前,吊唁者在灵前跪拜作揖,作最后的生离死别。然后行人将棺盖盖严,用生命钉钉牢四周,大红布盖棺,穿好绳索,公鸡伫立棺杠上。棺杠称龙杠,也叫子孙杠,绳索为子孙绳。红布辟邪,鬼魅怕鸡叫。

殡葬是“午时出殡,未时落土”,即在12时至14时之间。准备停当,手执引魂幡者走在前面,敲大锣起柩。抬棺人称为行人,大家齐声喊“呸!”把鬼吓散,好让死者上路。引幡的写法大多是:白鹤引路无常招魂入土为安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整个句子以“生老病故”四字为循环,句子最后一个字要落在“生”字上为好,避讳“病”字和“故”字。手擎白幡的行人在前鸣锣开道,抛撒纸钱,既吓唬鬼又买通鬼,软硬兼施,导引亡灵。白幡就是招魂旗。招死者的灵魂上山。送葬时,唢呐奏哀乐,沿路燃放爆竹。

灵柩用“龙绳”捆扎在粗长的“龙木”上,龙木上立一只雄鸡。八人抬着灵柩,孝子孝媳扶着灵柩行。行人从后方抛撒大米、茶叶。长子或长孙坐便轿,手捧神主牌随后。其他亲属宾客跟在后面送葬。亲人较多而不能扶柩,训执绋,也称“拖丧”,又称为“拉虾公纤”。扶柩执绋都是男左女右。出殡时,子孙儿女媳妇,头戴竹扎白冠,身穿白布孝服,腰系草绳,手执竹丧杖。其他送葬人用白布披孝,或裹头或挽袖。

抬棺出村后,停柩途中,行人讨要解杠利市,即行人解开抬棺的绳索,向死者的女儿讨烟酒钱。双方讲妥后,再重新系绳索抬棺上山。有的地方是下葬时讨利市,否则就不解杠。此时,送葬人跪拜后,披红返回。端主牌的直接回到祖祠,将主牌交长者安位。送葬人返回时要缷下丧装、草绳、草鞋、丧杖丢于路边,由专人送到祖祠,等封山时带到墓地。

出殡、占祖祠的时间,水东、水西各地又不尽相同,有的停棺仅一天两天。有的出殡在日出前,有的在午后。

灵柩上山后,用抬杠将灵柩悬搁在“塘”(墓穴)上,女儿、侄女上前用手摸摸“龙绳”,意为“解索”,向抬灵柩者赠“解索利市”(红包),礼厚礼薄视女儿等经济状况而定。灵柩落葬,要在墓穴里焚烧大量纸钱,使死者有小金库,并在墓穴里置坛一个,内装豆子、稻谷、茶叶、金银铁钉(子孙针)等物。灵柩入塘填土成丘后,有人由远而近鸣锣三遍,称为“赶龙”,意思就是要把龙赶到墓穴,后人发达出人才,此时礼生要祝赞几句。

焚化龙冠、孝杖及纸类祭品后,孝属兜上坟头一抔黄土,称为“兜金兜银”;孝子脱下素服,披上红布,随引魂幡、龙木引亡灵,先一会儿回村。在祠堂前跪着,稍后孙子捧回神主牌回村,接过神主牌放在祠堂上厅的祖宗神龛内。

安葬之后的当晚,设酒宴款待族人及宾客,称为“吃白喜事酒”。葬席也很隆重,猪肉不加色素,称为“白片肉”,好酒好菜招待,答谢亲友。本族人吃完后,还要盛一碗饭回家给孩子吃,俗称“百岁饭”,吃了健康平安。

出殡第三天要“封山”。死者的儿媳、女儿、孙女等女眷抬灵屋、金银箱到坟上焚烧,点香烛,放爆竹,烧纸钱,供米果酒肉,撒封山米馃,祈祷山神保佑亡灵。烧了灵屋,意味着灵魂有了归所。封山后还有“祭七”,也称“悼七”,即死后第七天为头七,四十九天满七七。逢七和七七都设酒献供,烧纸钱焚香祭奠。有的人家逢七必祭,有的还为死者做阴寿。以为只有做了忌辰,死人才会死心,不再牵挂生前未了的事。

父母去世,古时做儿子的须守孝三年,称为“守制”或“丁忧”。守孝期间,逢考不能应试,为官的须离伍回家。守孝期不外出,不办婚嫁喜事,不着华丽衣服,不理发。过年的对联用蓝色纸张。主人不去邻居和亲友家拜年。满了花甲老人仙逝,安葬程序比较复杂,形式隆重而庄严,乡人称作“白喜事”。所用的东西也多是白色。

关于人死“落道”的说法:天、地、人、佛、畜、鬼,六年轮回,以落“佛”为好。

神主牌位。写神主牌位字数是有讲究的,需要合黄道。有大黄道和小黄道之分。

大黄道:道远几时通达 路遥何日还乡(合走字底:道、远、通、达、遥、还)

小黄道:生老病死苦(合生、老)

写神主牌位和墓碑都要合大、小黄道。如是合大黄道,字数按大黄道的那两句诗轮回循环,最后一个字要落在有“走字底”的字上,也就是最后一个字应能对应上那两句诗“道远几时通达 路遥何日还乡”的“走字底”的字,如“道、远、通、达、遥、还”这几个字都是“走字底”。那么最后一个字对应的就应该是这其中的这几个字。能对得上大黄道“走字底”的字数还可以是“1个字、2个字、5个字、6个字、8个字、11个字”,如果字数要比这两句12字的诗文长的话,则循环该诗句后再对应“走字底”的字,如13个字的“×氏堂上历代先祖考〈妣〉宗亲之位”,循环对应的是“道”字,14个字的循环对应的是“远”字,17个字的循环对应的是“通”字,18个字的循环对应的是“达”字,如此类推即可。

合小黄道的格式则是字数轮回循环对应“生”字,“生老病死苦”最后一个字要落在“生”字上。如“6个字”,“生老病死苦”轮回循环的第6个字就是“生”字,那么轮回循环的“第11个字”也是“生”字,如“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生”,则11个字的在小黄道中是符合格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