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班演出习俗

三角班演出习俗

哑子扫台。花鼓戏只用两把胡琴伴奏,没有锣鼓。开台不能像三角班或半班那样打“火爆”压台。戏未开台,观众喧闹不止。为了静台,小丑化装成聋哑呆子,手执禾秆扫帚,在台上装聋卖哑、疯疯癫癫,往台上四面八方各横扫三下。一来可以静止观众的喧哗,二来表示:一扫煞,二扫发,三扫田里蜒虫光塌塌。这种演出活动,称为“哑子扫台”。

打小八仙。花鼓戏或三角班每逢春节至元宵这十五天,可以随龙灯或单独去串村走户,访亲会族。这时不叫演戏,称之为“闹花灯”。“闹花灯”在没有亲朋的村子,就在祠堂里或祠堂门口唱一段小戏,得红包走之了事。如果遇上村里有亲朋,戏班的小旦、小丑上门恭贺,唱上《送宝》《珠子打花》《瓜子仁》《对花》等小段戏,热闹一番,恭维一陈,以讨好主东,爆竹迎送,赠予“润嗓红包”,这种活动称为打“小八仙”。

打加官。所谓打加官就是戏班艺人对官吏权贵的一种赞扬恭维活动。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先对当地的权贵进行了解,记清楚姓名,细致了解到场看戏的人当中的官职、权势情况,然后根据现场情况对达官贵人依次排队。开台之前,由一小旦出台(或二人扮福、禄二星),手托一幅红绸,两面有字,正面是“加官进爵”或“指日高升”,背面是“一品夫人”或“太太有福”,亮相立于台前。这时班主大声唱道:“打某某大人加官!”小旦随着喊声亮出红绸正面之字,与此同时,台下鞭爆唢呐齐鸣,众人一片喝彩。稍顿一下,班主又喊:“打某某夫人加官!”小旦随着喊声一个圆场亮相,展现红绸背面“一品夫人”字样,同样是唢呐、边爆、喝彩凑热闹。被呼号的人心里得意,于是当场慷慨解囊,赐予小旦“红绸包”打彩头。小旦立叩谢彩,演一段小曲台词大致有这样一类:

老年财,少年财,

小妹领下谢头彩。

对着相公行一拜,

恭贺相公大发财。

闹阵阵,吵阵阵。

老爷合家财八星。

财八星子照天下,

照你出门好前程。

闹台台,吵台台,

相公高名大姓报上来。

相公姓周我姓陈,

我与相公结拜姊妹行。

相公不嫌我容貌丑,

结拜干妹行得成。

“开口”的“门”。相传凡是拜师学戏,拜师图上所写的“唐朝敕封西川灌口清源大帝神位”里的“口”字,一定要写成“门”字,底下不准加一横。原因是唱戏是吃开口饭,如果闭了口,就没生意,会饿死。

扁担拦直台。有些地方的刁徒故意捉弄演戏艺人,搭台时,台板有意直排,块块竖直向观众。如果遇上这种情况,班主就要拿一条扁担横放台前,然后开始演出。否则,刁徒就会以艺人出外“贸然直撞,蛮横无理”为由,丢草鞋、瓜皮喝倒彩,甚至打上台来,挨了打,还要赔礼道歉。

三花的特殊地位。三角班的三花(即丑角)在戏班中有特殊的地位。在台上,他可以满台乱蹿,不受限制。在后台,他可以坐在装行头的箱子上,跷起二郎腿抽烟喝茶,无人干预,别的演员则不然,否则,班主是要处罚的。甚至他与公主小姐王孙公子插诨打科,也博得喝彩。为什么呢?传说唐太宗的儿子爱演戏,别的角色演不了,只能演小丑。皇儿演三花,大家让他三分,让来让去,这种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偷鸡起师。过去学戏叫“起师”。何谓起师?就是写起师图。放爆竹拜起师图,拜过起师图之后,徒弟拜师傅。认过师徒之后,先不开始学戏,师傅教徒弟的第一件事是去偷一只鸡来祭师“起牙”。而且交代,偷的人家越会骂人的越好。鸡偷到了,丢鸡的大嫂就屋前屋后骂街。这时候,师傅就叫徒弟去仔细偷听“骂街”,体验生活,然后开始学戏——发蒙戏《王婆骂鸡》。因为徒弟有了感性认识,学《王婆骂鸡》就顺利多了。这就是偷鸡起师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