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作

三、耕作

播插。播种育秧是稻谷生产的关键环节。“稻谷落缸”浸种,上面要放一张红纸,压一把镰刀,谓之“催芽”,以示镇邪防止烂种。播种前查“皇历”,择吉日播种下田。有的从不落叶的长青树上,选择一束树叶摘下,插在田塍上,祈求土地神、禾官菩萨保佑,使秧苗像长青树那样茂盛茁壮。播种前,在田边念过“种谷下秧田,田头插红钱;米谷神护佑,赐我丰收年”的祝词之后,用线香将红纸插在田角,默默地把种谷插下,神情极为神秘,意在不让田鼠、麻雀发觉。此时,如有孩童吵闹,必将挨大人的呵斥。待种谷出水转青后,家家户户便做“秧青米馃”供菩萨,祈求保佑秧苗不烂。时至今日,插红纸钱的习俗不见,而做“秧青米馃”之风仍存。有的地方,播种人要戴斗笠,紧闭嘴唇,牙咬舌尖,意在遮盖稻种,免遭鸟雀啄食。也有在播种之前,用五指在田埂上插一下,称为“五虎下山”,以防兽雀之害。秧苗刚露水面,端上斋饭、蒸蛋各一碗,取青葱三根搁在蛋面上,到秧田边燃香钱供奉“五谷神”,祝愿秧苗长得像葱一样。

插秧又称莳田,有很多讲究。第一天下田拔秧称“开秧门”,求吉利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开秧门”要择定吉日,一旦选定这个日子不可变更,称之为“莳田嫁女,不避风雨”。开秧门时,请有威望的老农,在田头点燃香烛,奠上三下米酒,然后祝赞:

后稷!

天开禾运大吉祥,

插秧时刻正相当。

秧苗插下田,

风调雨顺好生长。

敬请神农来相助,

雷公风婆齐帮忙,

五谷丰登粮满仓!

爆竹响过,老农向秧上喷一口酒,顺手拔起一把秧,然后众人纷纷下田拔秧。秧田插向大田,也要举行类似开秧门一样隆重的仪式。为不误季节,莳田时大多都要请亲戚朋友来帮忙,相互换工,双方得益。“脸朝黄土背朝天”“四脚落地忙忙走”,腰酸腿痛,莳田是十分辛苦的农活,所以莳田时要办丰盛的“莳田酒”。主菜是腊肉、咸鱼和芋头米粉肉等,更少不了盐蛋,是因莳田又苦又累,会出不少汗,需要补充盐分。莳田至小中午,田主送来几碟菜,腌肉、盐蛋、咸鱼之类和一大壶酒。“莳田咸鱼好下酒”,故咸鱼平时也是不可少的。秧客围蹲在田头土眉,喝催工酒。莳田累得腰酸背痛,喝酒舒筋活血,驱劳鼓劲。饭饱喝足后下田莳禾,劲头虎虎,兴致高涨,放开喉咙,唱起了秧歌:

头顶蓝天足踏泥,哥妹双双忙插青。

日头斜西不觉饿,打支山歌当点心。

也有人趁机唱起了情歌:

莳田要莳安心禾,恋妹要恋一般高。

一般高来哪样好?嘴对嘴来腰对腰。

引起大家一阵欢笑,劲头昂然,歌声此起彼伏,前唱后和。

还有的地方,莳田时早晨做饭,主妇有意在米中掺些谷,让莳田客在吃饭时有意无意说“许多谷,许多谷”,以预兆稻谷丰收。上午中途要休息片刻,准备“艾米馃”,必须全部吃光。因为“艾”是草本植物,草对稻子生长不利,吃光它,寓除草务尽之意。

管理。稻禾管理过程中,乞求神灵显威,消除水涝、干旱、虫灾等,驱害保丰收。崇拜的神灵有土地神、谷神、虫神、雷神、雨神等。

为了禾苗生长得好,有的地方早早地从正月初六就开始,各家各户用彩纸扎成龙船挂于中堂,称为“挂船”,唱着“虫灾来,集福来,虫去集福保平安”的赞颂神灵,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才“送船”,寓意送走病虫灾害。正月十五日,在菜园里燃起浓烟,以驱蚜虫。

扛狗求雨。吉水这地方自然条件好,风调雨顺,尤其是上半年,雨水充沛,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隔几天下一次雨,水的事根本不用去管。但是到了下半年,雨水就要少些。有的年份也会闹干旱,甚至一个多月,滴雨不下。严重的时候,田地里干裂,禾苗卷曲,可以点着火来。这时,农人心中的焦灼好比天上那轮火热的日头。雨,雨,雨,农人日夜盼雨。这时,老人们就说,向天公公求雨吧!大伙儿就聚众到名山寺庙、龙王潭、仙人潭等地敬神求雨。

水西有些村子则是扛狗求雨。村人找来了一个扶椅或是个椅篮,把一条大狗用布条绑在里面,用两根扛子抬着,绕着村子一路走去。

“哐咚、哐咚、哐咚哐……”一串挠心挠肺的锣鼓声夹着混杂的人声从村子的东边传过来了。一群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簇拥着一副挑子呼喊着、叫嚣着,沿着干涸了的山溪走过来了。人们扛着的是一个椅篮,椅篮里是用布带捆绑着戴着斗笠的大黄狗。大黄狗惊恐万状,对着青天“汪、汪汪——汪、汪汪——”地狂吠。扛着大黄狗的两个年轻人在使劲地颠着,晃着。几个老妈妈提着水桶,用瓢把水泼向天上,泼向大黄狗,泼向人群,泼向瓦屋。她们一边泼一边高声地叫喊:

扛狗公,扛狗婆。

三霎风,四霎雨,

奏请龙王落大雨。

落一点,得一勺。

落两点,得一锅,

上丘盖到下丘落。

割了早禾割桠禾,

割了桠禾种肥田,

种好肥田望明年。

扛狗公,扛狗婆。

……

老妈妈们身后汇聚的后生、姑娘和小孩子越来越多,大家也都随着齐声高喊:“扛狗公,扛狗婆……”人群沿着山溪,绕着村子一路泼,一路喊。刚泼出的水,一下子就蒸腾了,但仿佛是化作了一阵清凉的雨,撒落在人们的心田里。那杂乱的、焦灼的呼喊声,在村子的上空回荡,直达霄汉。沉寂的村庄爆发出一片求生的渴望,大地在微微颤动,所有的生命瞪大了最后的眼睛。

太阳骤然昏暗下来,树叶哗啦啦飘动起来。陡然,飞沙走石,起大风了。云铺天盖地翻滚过来,云层中掠过一道电光,紧接着就传来了滚滚的雷声,豆大的雨点密匝匝地打落下来了……

祼耕。盘谷镇谷村历来有祼耕的习俗。谷村是全县最大的村庄,这个地方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在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地方,裸耕习俗居然延续千年,令人费解。这种习俗是怎样产生的呢?

谷村人讲,比如说,六月中旬正是秧豆的季节。豆子秧下去了,需要在夜间趁田地阴凉的时候灌水。因为白天气温很高,豆子最容易泡坏。基于这个原因,男人们多半在夜里踩水车汲豆水。夜里虽然凉快些,但一使劲,浑身上下,就大汗淋漓。既是黑夜,又没有女人出来,大家都是男人,哪有啥顾忌?干脆脱个精光,不是挺舒服的么?谷村的耕地范围很大,偌大的磨盘洲,方圆二十多里,一马平川,广阔无垠,那是男人的世界。大热天,在远离村子的田间劳作,赤身裸体,不足为怪。以前的女人都缠脚,足不出户,大都在家纺纱织布,更不会下地干活。这田间野地,女人很少光临,即使有人来了,远远的也能瞧得见。

六月天,磨盘洲烈日当空,酷热难禁。男人们汗流浃背,短裤也湿透了。随着水位下降,要不断地下水,将水车调整到适当的水位。这样一身汗一身泥,于是干脆下水洗个澡,把短裤当毛巾擦,拧干了,又把短裤套在头上当草帽。几个男子汉一边晃荡着踩着水车,一边笑谈自若,兴致来了,还有人唱起了山歌。

裸耕习俗的起源,缘于特殊的劳动环境,带有原始色彩,起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这种习俗直至20世纪90年代仍然存在。当时,有一位女县长下乡到谷村,不经意间遇到了四个扛柴油机的裸男。尴尬之余,气得女县长涨红了脸,将村支书狠狠地大骂了一顿。

对于谷村裸耕,外村人有所揶揄,甚至编了许多笑话予以讥讽。流传于水西地区的《蠢子买卵》《三只手》等笑话,把这种嘲讽推到了极致。其实,裸耕是一种生存方式,不能简单地归为陋习,祼耕习俗是人性的坦然呈现,坦露了男性粗犷率性的本色,无须从道德的层面去作过多的指责。

春耕,旱地和水田都要先翻土整地,才能下种(孙仲摄)

插秧,也就是莳田

田间除草(孙仲摄)

脚踏水车

手摇水车(佚名摄)

收割稻子,农人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晒谷子,颗粒归仓(孙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