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元烧纸
中元节烧包袱,又称“烧衣”,是另一种祭祖方式,说白了,就是给阴间的人寄钱。七月十五中元节原是道教的一个节日。道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烧包袱(孙仲摄)
烧包袱的习俗,起源于西晋时“目连救母”的佛教故事。传说有个叫目连的人,一天梦见亡母生活在饿鬼群中。于是,他给母亲送去饭菜,岂料饭菜未入口便化成了火炭,而不能吃。目连醒后,把梦说给佛听,佛告诉他,你母亲罪孽深重,要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就可得到解脱。目连照着做了,母亲果然解除了苦难。所以,七月十五日又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语音译,意为“解除倒悬之苦”)。
七月十五日这天,地官亲临人间查善恶,道观要作斋打醮祈福,道士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阎王开放鬼门关,鬼就到处乱窜,所以就有“七月半,鬼奔坎”的说法。中元节是鬼节,饿鬼遍地乱窜,难免不抢已故亲人的钱财。这时,阳世人就要为故去的前辈烧包袱,以保他们在阴间能够丰衣足食。烧纸钱是有讲究的,将备好的冥钞及各种“首饰”等用一张大白纸封好,这就是包袱。要在包袱的封面上写清楚收件人的姓名和地点,以免收不到。每个冥者一包,不能相混,免得发生争执。同时,包袱上还要写上孝敬人的姓名,让冥者心中有数。另外,还要烧一个包袱给地盘业主,让地盘业主尽职尽责,准确投送。
烧包袱的时间也有规定,在下午黄昏时分进行。傍晚,各家在村前村后野地上或祠堂前的地面摊开一大把稻草,将包袱按辈分依次排好,摆好祭品,点香烛,奠祭酒,焚烧包袱,鸣鞭炮,作揖跪拜。包袱一一化为灰烬,给已故亲人的钱物就算是寄过去了。与此同时,还要烧些散纸钱,抛撒一些斋饭在地上,好让四方孤魂野鬼享用,有安抚的意思,以免包袱被他们抢了去。如果在外的人一时不能回乡,可面向祖坟的方向,焚烧包袱,在天之灵,先人照样能享用。这天,宗祠清扫干净,神龛前摆上各色祭品,焚香鸣炮,迎接祖宗灵魂回归;全族老少汇聚一起,由族长领头进行团祭。团祭完毕,全族集体聚餐。中元节晚饭后,家家户户早早关门闭户,不轻易出门,怕遇到“七月鬼”。给故去亲人烧纸钱,是对故去亲人尽孝道,寄托哀思。七月十五日烧纸钱的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关于烧纸钱,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乞婆,她讨到了钱,就去买纸钱烧,不写地址不写名,也不打包。就这样,将一张一张纸钱放在一个碓臼里烧,她自己也不知道烧了多少。阎王将她每次烧的纸钱都累计存了起来,一共有十万。因为没有名字,又是烧在碓臼里,阎王就将这笔巨款定作“碓十万”。碓,就代表这个乞婆。后来,乞婆死了,阎王将这十万巨额转给了她,说是她生前的存款,还有利息。乞婆在人间是寡妇带儿,受了一辈子的穷,一下子见了这么多的钱,可高兴了。她便将这些钱为世上的儿子在阎王面前买了儿女,买了官。世上的儿子一下子就发了、富了。因此,世上人都希望在阴间的亲人手头上有钱。他们手头上有钱,就会帮世上的儿孙办很多好事,保佑世上的亲人走运、发财。
阜田、枫江、盘谷正月初十至十五日给先人烧“鸡公”(周晓荣摄)
除了七月十五日烧纸钱外,在本县水西地区阜田、枫江、盘谷一带还有在正月初十至十五日烧“鸡公”的习俗。所谓的“鸡公”,是一种纸扎的祭品。凡家中有亲人过世,三年内都要给故去的人烧“鸡公”。届时,将买好的“鸡公”或华丽堂皇的“灵屋”送到墓前,点亮香烛,洒酒放鞭炮,然后祭拜焚烧,以此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