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收获
从育秧春插到田间灭虫、除草、灌溉,经过一夏的细心管理,大暑节前后,庄稼成熟了,农人用汗水换来了一年中最喜悦也最劳累的时候。
收割的季节到来,要举行隆重的开镰仪式。这个仪式与开秧门仪式相似,要祭拜谷神。先从田里摘五根稻穗,蒸熟后插在饭上配以酒菜端到田头,然后点燃香火,供奉谷神。在收割前的晚上,要举行开镰仪式。全村人举火把游田垄后,聚集到村中心场坪上,大家唱起了《禾官歌》和《磨镰歌》。在众人此起彼伏欢悦的笑声和掌声中,乡村歌手扯开了嗓子领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后生们呀,
姑娘们呀,
男女老少们呀,
磨快镰刀去割禾呀,
一天要割七八箩呀,
依嗬咳,呀嗬咳!
一天要割七八箩呀,
依嗬咳,呀嗬咳!
一人唱,众人和,快乐的歌声荡漾在乡村的夜空。面对临近丰收的喜悦,大家抑制不住激情,要闹到深夜才渐渐散去。
收割稻子跟莳田一样是很辛劳的事。为不误季节,要一边收一边种,也就是既要收割谷子,又要插种二晚。抢收又抢种,称为“双抢”。割禾、打禾是体力活,多是年轻力壮者胜任。这段时间活多特忙,男女老少齐上阵,没有一个闲人。为抢季节,起早摸黑是常事。所以要开夜工,借着微明的月光摸黑去割禾和给插上了二晚的田地车水,直到三更半夜。收割稻子期间,还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冒着烈日去收割,又要抓紧时间晾晒稻谷。因为这个季节常有暴风雨。天一变,暴风雨即至,把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给淋坏了,谁不心疼?
“夏收秋种”前前后后要持续一个多月。农人们辛辛苦苦打下最后一把谷子,全部收割晾晒归仓,将禾桶丢到水塘里洗净扛回家中,才算是基本完工。紧张的劳累过后,就要办“洗禾镰酒”酬劳一下。主妇们备好了鸡鸭鱼肉、陈酒佳酿,也请来亲友,设宴犒劳吃新米饭庆贺丰收。
新米节。稻谷收割后,接着就是“吃新”,时间大都在秋收以后。新米是新收割的稻米,用新米做饭,也有用新米磨成粉做成米馃。“吃新米饭”又称“吃洗桶酒”,这一习惯逐渐形成了节日。这种习俗主要在阜田、黄桥、枫江和盘谷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杀鸡杀鸭,打鱼买肉,备好美味佳肴,邀请亲朋好友来共同庆贺丰收。
水西有句俗话:“作田伢仔墨墨黑,七月廿八,不吃新,鬼打煞。”吃新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日期,各村自己定日子,这样就可以相互错开,方便亲朋彼此往来。收割完毕,颗粒归仓,紧张劳累到这时,可缓一口气,好酒好菜,也算是一夏辛苦的酬劳。吃新之日,人来客往,男女喜悦,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行拳敬酒,气氛浓烈,好不热闹,甚至胜过端午节、中秋节。
这天,要用新米煮的饭,新米做的米馃,一束饱满黄澄的稻穗,连同鸡、肉、鱼放在红漆托盘中,点油灯,燃起蜡烛香火,焚烧纸钱,鸣放喜炮。男主人双手将托盘端起,虔诚地向祖先和社稷叩敬,以谢祖先的庇佑和土地神的恩赐,并企盼来年有好收成。
祭祀完毕,家家户户摆上丰盛的午餐。新米节的米粉肉是一道很重要的传统菜。做法是,在面盆里一层糯米或芋头,一层蔬菜一层肥肉,叠上四、五层,撒上茴香粉等佐料,蒸个透熟。米粉肉既是饭又是菜,香气浓郁,味道鲜美,别有风味。此外,还有时鲜蔬菜,新菜种类越多,越会受到邻里亲友称赞,显示主人是勤劳能干的种田好手。吃着新米饭,喝着家酿的米酒,喷香满屋,主人客人其乐融融。
吃新节的晚上,也是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酒醉饭饱,一把凉椅,手摇草扇,仰望天空,群星灿烂,美丽的传说浮现在眼前。遥远的天际,喜鹊搭桥,牛郎织女正在天河相会。这时,飘来人间新米饭的香味。想起男耕女织的和谐日子,不由会心而笑。
有的地方,还要请道士设坛祈神做法事、拜文书。小规模的一天一夜,大规模的三日三夜。有的还请来戏班唱戏助兴。入夜,乡村的戏台上锣鼓咚咚响,人声喧闹,灯火辉煌。正在上演乡土气息的三角班小戏,精彩的表演和高昂动听的唱腔,使人流连忘返。
还有的村子,那就是在吃新时,先要敬一碗新米饭给狗吃,还要加上一块肉。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相传在洪荒年代,是狗为人类保存了稻种,因而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