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梁吉庆
建房历来是备受重视的大事,必须充分准备财力。安居乐业,若居之不安,何谈乐业?居住的好坏不仅关系生活的质量,而且在人的心理上会造成影响。建房关系居住顺遂平安、家运昌盛,所以房主希望神灵保佑房屋顺利建成。在房屋建造的每个环节,产生了许多礼仪。这些礼仪体现人的美好愿望,从而渐渐形成了建房风俗。房屋的建造是由木匠和泥水匠来共同完成的。从动工到完工,整个过程有许多环节都是要举行仪式祝赞的。仪式的喜庆色彩非常浓重,其中“上梁”这一环节最为精彩。
奠基。动工也就是开挖基脚,下石奠基。首先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破土动工。当日清晨,房主备好香烛爆竹,在画了线的房基上厅位置,拜祭土地神。在四个墙角的位置,各点燃两支香、两支烛,烧几张纸钱。杀一只鸡,将鸡血沿墙基滴洒。泥水大师傅在上厅“冥师”,就是默想师傅及其教导,然后高声吟唱祝赞(本节中所有祝赞歌另见第十五章“民歌道情”,下同)。祝赞后,大师傅用红纸写上“李广将军”“马甲将军”,贴于四周或墙角,用来镇妖驱邪。开基时,用锄头或岩锥,在每个墙角位置挖三下,把挖土的工具扔到房基中央。然后,点燃香烛,行跪拜礼,向上厅作揖,一边撒茶叶、米,一边念:“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开始挖基脚砌砖或下石时,工匠焚香作揖,又吟唱祝赞。动工仪式结束后,开始施工。打好了基脚,就算是出了“平水”。
定磉墩。因房子的内部是木结构,要树立木柱子。在柱子的下端需垫一块石头以防水受潮,这块石头就叫磉礅。磉墩是在平水的基础上,所以定磉墩也是关乎整个房屋平衡的重要一环。这时,要备香烛爆竹,由泥水匠唱祝赞。
安门石。从平水往上砌墙,到两三尺高,就要举行“安门石”仪式。大门大多数用三块长条青石垒成,也有用红石条的。门高为七尺八寸或八尺一寸。放置门楣石的时候,要杀鸡、燃香烛爆竹祭门神,由泥水匠唱祝赞。
房主对安门石十分关注,把门石安放是否顺利,看作是今后吉凶的预兆,认为这是关系到门庭是否繁昌的大事。村上有不少传说,说某某人家不发达,是门石安得不平;某某人家多灾多病是安门石的时候不是一次成功,得罪了门神。在工匠的眼中,安门石的技术要求高。这么重的石条要竖起来,不偏斜,三块石条要组合得平整稳固,并非易事。再则,门石要承受前墙的重量,不能塌下,施工格外细致慎重。
搧架。起屋一般是先搭好屋架,然后砌外墙、盖瓦。房屋的内部框架为杉木结构,由柱子、横梁、榫头组成。楼柎、瓦桁和横梁搭在山墙上。壁板是木板拼结而成,俗称“水板”。“排栅”的制作:选好木料后,按尺寸将木头锯好、刨光、做榫、打眼。然后将榫头、榫眼和木槽组合而成,这个木结构称为“排栅”,这是房子的骨架。“排栅”全部拼接好,择吉日,备酒席,在鞭炮、喜乐中,木匠听大师傅指挥,用绳子拉动竖起来。这就叫搧架。“排栅”立起来了,房屋的木架构就形成了。再在屋柱上贴上“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长发其祥”“万载兴隆”等寄寓良好祝愿的对联、条幅。
墙围着房架而砌,所以木匠师傅要排在首位。“排栅”厅上席左边,叫“金边”,用斧头敲三下屋柱,有时是把塞在上厅柱底下的木塞敲开;泥水匠站在右边,叫“银边”,用泥刀敲三下屋柱。房主杀鸡洒血祭神,泥、木匠人各唱祝赞一首。这表明外墙已砌好了,房屋的木架主体结构也已完工,只是梁木尚未安装上去。
伏以。伏以本是道教祖师名,因其祝赞灵验,传为礼仪。喜事祝赞时,一人高喊:伏以,众人则答曰:好!另一说法,伏以是鲁班的徒弟,鲁班怀疑其与妻私通,设计将伏以害死。真相明白后,悔恨不已,故每逢喜事祝赞时必呼其名,以示怀念。后来演变为喜庆祝赞开头的喝彩。
游梁。上梁的前一天晚上,房主家人等披红挂彩、扛着红梁木,敲锣打鼓游全村,称为“游梁”。屋顶须安放一根横跨全房的长木,此木称为梁木。梁木对整个房屋的结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牵制排栅和承受前后屋面瓦桁的重量。梁木须挑选笔直而头尾相差不大的杉木,最好是整根。梁木先在祠堂里,由木匠墨好尺码,叫“发码”,再刨光树皮,刨下木屑不能乱扔,必须用箕装好,上梁时另有作用。大梁制作好了,由当地字写得最好的先生,在梁木中段写上建房的日期和房主的姓名,然后涂上红色,并用红纸裁成正方形,分别写上“万载兴隆、长发其祥”八个大字贴在梁上。房主还要做好一个一尺五寸的红布兜袋,里面放进米、谷、茶叶“三色”及历书、文房四宝、金银或硬币,吊在梁木中间以敬神镇邪。
上梁之前的晚上,要进行游梁。大梁在祠堂里做好,摆在厅上准备“发梁”。“发梁”时,摆上供品,点香火,燃爆竹,杀鸡祭神,木匠用斧头敲三下梁木祝赞一番。户主一家人在鼓乐声中,对大梁跪拜。户主一家的男人披红扛梁,如父健在,由父亲抬梁木的兜处,儿子抬尾梢处;如父亲年迈体弱,要由亲人帮助抬起梁木,在他肩上放一会儿作为象征,再由兄弟或亲戚代劳。梁木在前,彩竹紧随其后,从祠堂里出发,开始游梁。锣鼓喇叭吹吹打打,爆竹不断,环村绕游一周后,将梁木扛到新房。木匠接兜站左边,泥水匠接尾站右边,将梁木扛进新房。
木匠高唱《彩竹赞》祝贺。木匠接梁后,又高声祝赞。木匠接梁后,用一匹绫罗将大梁缠好,吊在排栅上,又高声祝赞。祝赞以后,梁木暂时吊悬在排栅上,木匠将削好的木塞垫在榫眼里,将梁木暂放上去,未定位。与此同时,把制梁时刨下的木屑烧去,称炒“暖梁”。这天晚餐为上梁正宴,木匠大师傅坐首席,泥水匠大师傅坐二席。梁木定位的时辰由道士选定,有的是第二天早上,有的择定晚上。
如是晚上,则吃完晚饭继续“暖梁”,匠人喝茶、宵夜。上梁是喜庆之日,亲戚朋友和本家的人都来祝贺,房主摆宴招待,很是热闹。亲戚送来馒头祝贺,房主要准备一些糖包子,村上人称为上梁包子,送得多,说明房主的福气好。
上梁。上梁是建房的中心环节,表示整个工程快要接近圆工了,大功告成,所以要好好庆祝一番。既是喜庆,就要择吉日整“上梁酒”,请亲友前来庆贺。房主的岳父母家要送一对连根带叶的竹子,披红挂彩,摆在新房门口,并送上一篮“上梁包子”。上梁结束后,房主再把这对青竹栽到新屋门外。主梁用红颜料涂染,贴上“福星高照”或“长发其祥”等吉利语。梁中间扎一个装着豆子、谷米、沉香、铜钱等的红布袋,意为“五谷丰登”“香气四溢”“金钱满堂”。
上梁这天早上,未到时辰前,鼓乐一遍遍奏响,香烛不熄。大梁用红布缠好,中间悬一米筛,筛中吊一面铜镜。米筛是“千只眼”,铜镜是照妖镜。木匠师傅用斧头切破雄鸡鸡冠,将鸡血涂在梁上祭梁。梁的两头用长绳拴好,一到吉时,众匠人拉动绳子把梁木抬上屋顶,安放在两头中柱上,放平在柱槽中,立即燃放爆竹,鼓乐齐鸣,大梁正式“登位”。木匠和泥水匠各唱祝赞。唱一段,鼓乐奏一阵。此时,还要举行“拜梁”仪式。由本家长者燃香点烛,向上厅磕头。厅中摆上酒宴,边喝酒,边由木匠、泥水匠唱祝赞,唱一段,鼓乐奏一阵。拜梁时唱的祝赞文,都是吉祥话、好话,没有固定的内容,有的是老辈匠人传下来的,有的则是现编。现编时由匠人视房主家的具体情况,编七言四句的顺口溜。编得好,人们便称赞大师傅有学问。房主家如是三世四世同堂,则是人丁兴旺的内容,如是世代农家,则唱如何勤俭持家、艰苦创业之类。反正要说得房主欢喜,房主则敬酒答谢。匠人要回敬,回一杯,唱一段祝赞。登上一级木梯,唱一段,锣鼓伴奏,主人应和。木匠师傅向下面丢包子,房主及儿女们牵红毯在下面接,称为“接金接银”。还将包子抛向四面八方,看热闹的乡亲都来争抢,叫作“齐家发达”。匠人们把几箩筐的包子提到房架上准备着,下面的木匠、泥水匠大师傅各端一个大托盘,层层累叠成小山状,顶端插支红蜡,从上厅的两旁同时上楼梯。两位大师傅开始“登云梯”。登一步停一下,祝赞一番,再往上登,每登一步唱一段,直到登上第十三个梯子,都要唱祝赞。
登楼后,还要继续祝赞。为了显示礼品的珍贵,祝赞者要历数盘中做包子的麦子从下种、结籽、收获、磨粉到发酵、蒸熟的全过程,用押韵的七字顺口溜,唱得十分风趣。唱一段,鼓乐一阵。楼下的人急切地等待着,用竹盘、布袋、甚至摊开床单四人拉着角,准备接受抛下来的包子。楼上的工匠并不轻易让包子抛下来,而是慢悠悠地唱祝赞歌。
唱完,大师傅开始撒包子,楼下一片欢腾,纷纷举起器具接包子。大师傅看准房主家中最年长的人,往他举起的托盘中扔包子。接着按房主家中辈分大小次序依次撒下包子。然后,站在楼上的其他工匠也将包子纷纷抛撒下去,人们欢呼雀跃,鼓乐加快节奏,形成了高潮。工匠们抛一阵,停一下,待大师傅再唱祝赞一段,唱完又抛一阵。大师傅要显示自己的才学,随口编出祝赞文,每段内容不同,要使各人听了都很满意,唱祝赞歌。包子抛完了,木匠大师傅站在中柱上杀鸡洒血,抽去梁木兜下的木塞,泥水匠大师傅抽去尾端下的木塞,两人各祝赞几句。鼓乐齐鸣、爆竹轰响,上梁结束。上梁时间若是选在辰时,则是一夜通宵热热闹闹。
传统民居。吉水传统民居属于庐陵民居范畴,大多是一厅二房的格局,厅为中心,房列两旁,讲究对称平衡。房屋内部多是木结构,墙面的窗户开得小且高,光线差,室内较暗,较封闭。封闭的格局体现了私密性和安全性。外墙以砖为主,有青砖,也有土砖、乱石、三沙混合。墙体的材质是根据经济条件决定的。从造型上来讲,屋垛子是一大特色。所谓垛子就是马头墙,又叫风火墙或女儿墙,有防风防火的功能。这种传统风格建筑造型显得巍峨张扬,气宇轩昂。建造得精致的屋垛子,用泥塑和字画进行装饰。屋檐也有装饰,画人物、山水、花鸟,书写唐诗宋词,显得古朴典雅,富有文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