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秋节

四、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正处于秋季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吉水民间称为“八节”。出门在外的人总是尽量回家团聚,要是回不去,往往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八月十五又是土地神的生日,自然要对土地神表示一番敬意。

中秋节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烧塔等习俗。石榴、柚子、花生也是中秋节不能少的食品。中秋菊花开得旺兴,中秋的月是满月,中秋节是花好月圆人长寿的象征。出嫁的女儿中秋送节,一定要有月饼和面条。月饼是团圆饼,面条是长寿面,祝愿娘家大小团圆,祝父母长寿多福。

中秋赏月、祭月由来已久。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月富有诗情画意。入夜,全家人及亲朋好友摆张桌子,在院子里或阳台上围坐一起,上供月饼、石榴、柚子、花生等敬月亮。石榴多子,象征多子多福。柚与寿谐音,花生也叫长生果。蜡烛红光闪烁,香火轻烟袅袅,大家围坐在桌旁赏月。祭月以妇人为主,男阳女阴,日阳月阴。古有男人不拜月的说法,要拜也是妇人先拜,男人后拜。祭完了月,一家人对着皎洁的圆月,分食祭月的饼,即是吃团圆饼,吃糖醋浸泡的莲藕片、新姜片等,或再吃点夜宵,喝点酒,赏月谈笑,情趣温馨。皓月当空,望月神思,长者讲起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

金滩镇兰厦村中秋烧塔(彭水金摄)

烧塔是中秋节最为热烈的场面。水西更为普遍,场面也更壮观。水西村庄大,人口集中。天还未暗下来,后生们率领一伙孩童,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去募集茅柴和稻草。塔在白天就由村里热心的老手垒好了。塔身有用瓦或砖垒成,若是用砖垒的,塔顶则用瓦,塔身垒成犬牙交错的蜂窝状。中秋塔,高低不等,高的有四、五米,矮的也有两、三米。塔的底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点火烧塔,越烧越旺,象征日子越过越旺。燃料有柴火、杂木、竹子和谷壳等。一到月亮初升,即点火烧塔,锣鼓助势,有的还舞龙灯,全村大小围场观看。红红火火,火舌从无数个蜂窝口吐出来,壮观无比。塔烧红了,又在塔外抛谷糠、洒陈醋,谷糠塞住了空隙,塔体通红。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醋香四处飘散,极为壮观。观众欢呼雀跃,兴之所至,有人打起山歌,年轻人对唱情歌。小孩们则手舞足蹈高呼:

八月八,火烧塔。

财气旺,家家发。

八月八,火烧塔,

塔神带我把财发。

邪神病魔随烟去,

全村康乐笑哈哈。

……

金滩镇兰厦村中秋节划旱船和跳蚌舞(廖敏摄)

中秋夜为什么要烧塔,有各种说法:一种是补天说,“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燃烧,火气上属,天为之赤,是谓之补天”;一种是驱魔说,《白蛇传》里小青烧塔驱魔,雷峰塔烧了,白娘子获救;一种是驱瘟疫说,逢瘟疫流行年间,民间举行烧塔送瘟神出海活动;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末民众为反抗元朝残暴统治,于中秋起义,举火为号。不管哪种说法,中秋烧塔这一习俗已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晚上还要放火灯。火灯又称“孔明灯”。火灯用白纸制作,灯顶为锥形,灯身为圆柱形,直径通常为60厘米~90厘米,高约90厘米~100厘米;下部是灯口,用篾丝或细铁丝扎边,再垂直交叉系两根铁丝,用来放置吸了油的草纸或旧篾缆一类燃料。点燃后产生的热气把一盏盏灯送上高空,抬头望去像星星一样明亮。

中秋夜除了烧塔、放火灯外,还有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游戏,主要是女孩子们玩,那就是俗称“发妖小姐”,也就是“发神”的游戏。这种习俗曾在水西地区普遍存在,以黄桥一带最为流行,很具神秘色彩。

附:

月夜女神

一年之中,唯有中秋节最神秘。

皎洁的月光,春雨一样浸润着恬静安详的村庄,好似一个如水如雾的纯情梦境。中秋的月儿最光洁、最迷人。细柔的清辉映照着古老的村落,家家户户门口的小茶几上摆满了月饼、柚子、西瓜或其他一些什么水果,然后焚香放鞭炮祭月。村中处处泛浮着一种中秋节特有的氛围。

村头的场地上,孩子们早早地垒起了一座人头多高的瓦塔,一连三天举行中秋塔火晚会。熊熊的烈焰把瓦塔烧得通红,火苗从塔缝中窜出,腾得老高老高的,映红了月光下的夜空,也映红了满村大人小孩写着快意的脸庞。男孩子们成群结队地一边挨门挨户去搬运柴火,一边兴奋地大叫着:“八月八,火烧塔……”

男孩子总是风风火火的,充满了阳刚之气。而村中的女孩儿却是细袅袅的、极其温柔的一群。当男孩子在红红火火地烧塔时,一群纯真的女孩儿却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进行着另一场更具神秘色彩的游戏。

月光洒在一个纤尘不染、偏僻幽静的院落里,芙蓉树投下朦胧的影子,芙蓉花散着淡淡的清香。地面已打扫得十分干净,一旁摆放着准备好了的所有道具。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孩,轻轻地燃起了三炷香,望着明净的夜空,虔诚地对着高高的圆月,双手合十,低声祷告。小院里青烟缭绕,暗香浮动。村中最美丽、最聪慧、最圣洁叫莲儿的女孩,经过香艾的洗浴,挽着一个高高的发髻,打扮得清丽无比,溢着四散的芳香,在众女孩的簇拥下缓步走到院子中央。她面朝月亮,盘腿端坐在高高的蒲团上,双手自然搭在一起。四周静静的,女孩端庄而安详,自然而凝重,双目微闭,心如止水。众女孩牵着手,围绕着莲儿,轻声地哼唱起那首古老的歌谣:

张秀才,李秀才,

你从哪里来?我从苏州来。

坐条篷船水路来,多买胭脂少买粉,

给我妹妹买把象牙梳子赶回来。

张秀才,李秀才,

你从哪里来?我从苏州来。

……

轻柔的歌声仿佛是催眠术,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莲儿渐渐地进入了睡眠之中。不一会儿,就听到了她细微的鼾声。当反复地哼唱到第三支香的时候,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

一种超自然的形态,类似乡村里的巫婆来神,那就是“月小姐”来了。此时的“月小姐”就是女神。只见蒲团上的“月小姐”长长地打了一个哈欠,微微地舒展了一下腰肢,起身开始干活了。此时,她已深眠,却神游在幻境之中。她扛着锄头下地播种,棉花长出来了。又是锄地,又是拔草,又是浇水。所有的动作非常得体,轻柔优美,准确无误。众女孩手牵手,团团围着,一边轻盈地跳着细密的舞步,一边连续不停地悄声哼唱:“张秀才,李秀才……”歌声细切而清脆,柔曼而悠长。月光如水,轻烟袅袅。眼前的情景,亦幻亦真。此刻,我们已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梦幻,一个与神亲近的世界。

棉花开了,开始采摘,又找来轧车轧花。然后就是清扫庭院,一手摇着小纺车,一手撮着棉条抽出了细嫩的棉纱。纱纺好了,接着就端坐于栏机上织布。踩动踏板,抛梭,扳机,手脚轻巧灵活。织得又细又密,平整均匀,找不到一丝微瑕细疵。布织好了,把屋里收拾停当,就挑着布匹上市卖布了。“月小姐”进入街市,和许多人说话,讨价还价。那些话语全是异国他乡的口音,似懂非懂,婉转而动听。

布将要卖完了。就在此刻,女孩儿们立即停止了哼唱,齐声呼唤:“莲儿,莲儿,莲儿你快回来!”这时的“月小姐”离人世间越来越远了,已近临界状态,千万不可继续下去。如不及时唤醒,就会进入阴间而永远回不来了。

这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游戏,我曾有幸看到过一次。“月小姐”并不是任何人轻易可以神演的,除了在中秋月光皎洁的夜晚这个特定的时空外,更需要女孩儿的纯真和虔诚,有一颗冰清玉洁的心灵。成功地神演过“月小姐”的女孩就成了最有福气的女孩。从此,她会得到全村长幼的尊敬和爱护,她的一生将是好运相伴,有享不完的福。

——青衫《春花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