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际礼仪
吉水民间历来讲究传统礼仪,并成为生活习俗。传统礼制的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效果,“若要好,大敬小”。敬人不仅以礼貌的姿态、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对他人的尊重。没有内心的恭敬,礼节成为虚套,不符合礼义标准。
待客礼仪。日常生活中,待客礼仪体现对客人的尊重。不懂礼仪而失礼,会导致客人不愉快。待客礼仪体现人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具体体现在一些细节上,如:
1.有客人来访,应将客厅收拾整齐,衣着整洁恭候客人。
2.客人到来,主动出门相迎,与客人拱手。主人伸右手示意,招呼客人入室,客人微躬谢礼,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随入室。客人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主人的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座后方可落座。家中如有其他客人,都应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见礼,方可就座。一般来说,晚来的客人应等众人都落座后才就座。
3.两人谈话时,另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起身,让出座位默默退侧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客人谈话时,自己在一旁不要随便插话,如受邀时,方可参与谈话。
4.主人亲自奉与茶水,客人应主动起身双手接过,并点头示意。奉茶水,应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递交物品时,应双手将物品奉上。长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单手为“递”,双手为“奉”;长辈用“递”,晚辈用“奉”。
6.客人告别时,应先站起来,然后主人起身,送客出门。
7.节日期间,亲友之间应相互拜访,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要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熟人相遇,应行拱手礼等。
做客禁忌。做客时,到主人家要先敲门,通常是轻敲三下,征得主人允许后再进入。主人家大门敞开,也要先打声招呼,等到室内有人应声时再进入,否则就是犯禁忌。民间历来有“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无人之门”的说法。
客人在主人家避免无礼行为,俗语说“客不观仓”“客不观灶”,不能东张西望、乱翻乱找。
交谈礼仪。与人交谈时,应遵循约定俗成的礼节。
1.认真恭听。等人把话说完,自己再发言。不要插话,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2.谈话时身子不要乱动,不跷二郎腿,不扪脚,不东倒西歪。
3.谈话时,不要一直用眼睛盯着对方。
4.谈话时,不要用手指着对方或他人。
拱手礼,是一种见面礼仪,也是一种交往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历代盛行古风礼节,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拱手礼从西周起就开始流行,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拱手礼即肃拜,古时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军人因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故用肃拜,后来流行于民间。
拱手礼是同辈人交往、相见或表示感谢恭敬的常用礼节,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非通过肢体的接触来表达敬意。拱手礼比较方便,随时随地可以施礼。行拱手礼,身姿挺拔,昂首向上,利于表达敬意;目光相对,流露传达真情。这种保持距离的礼节,是一种典雅的传统礼仪。
常用拱手礼。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挺直或微俯,双手抱拳于胸前(右手抱左手,寓意为扬善隐恶),自上而下,或内而外,有节奏晃动。当对方行拱手礼时,受礼者也应当以拱手礼示好。
抱拳礼。拱手礼也叫抱拳礼,抱拳礼多用于武术礼节。抱拳礼的含义是:左拳表示武德,屈指表示谦虚,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孔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也有一说为:左手五指并拢(代表五湖),右手握拳(代表四海),左手搭在右手上,表示五湖四海皆兄弟。武士表演拳术收拳致谢行抱拳礼:左手四指包拇指握拳,右手抱左手拳头于胸前,环行半周做作揖状。武师(老座)或帮主行抱拳礼:右手抱左拳略下,表示小辈下拜,意为恭谦;抱拳在中,表示师兄弟平辈平拜;抱拳右手在上,拇指竖起,表示老大或是尊长。
行拱手礼通常用于以下场合:
节庆,如春节等,邻居、朋友、同事见面时,拱手为礼,以表祝愿;节庆团拜会,欢聚一堂,互相祝愿,以拱手致意。喜庆,如婚礼、生日等,来宾以拱手致意的方式向当事人表示祝贺。告别。互道珍重时可用拱手礼;有时向对方表示歉意,也可用拱手表示。致意。行礼时致以祝福或祈求,也可以与寒暄语同时进行,如:“恭喜恭喜”“久仰久仰”“节日快乐”“恭喜发财”“请多多关照”“后会有期”等。忌讳。视具体情况而言,有些正式场合或隆重场合不宜使用。给长辈施礼不可用拱手礼。避免着装和行礼中西结合,如穿西装拜年最好行鞠躬礼,而不行抱拳拱手礼或作揖,否则使人觉得很别扭。
作揖。拱手礼俗称“作揖”,也称“揖礼”,“古之揖,今之拱手也”。作揖姿势与拱手礼略有区别,拱手礼为双手抱拳,而作揖是合掌前举。作揖一般用于对年老长辈祝寿或丧礼,对神跪拜祈祷时用作揖礼。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合掌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合掌向前平伸;天揖是合掌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作长揖,即合掌高举过头,自上而下行礼,俗称“作高揖”“作过脑揖”。
妇女相见行礼,口称“万福”,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姿势。
跪拜礼。跪拜礼是大礼,表示非常尊敬。而三跪九叩又是更为隆重的礼节。行三跪九叩礼主要用于丧事、喜事等重大礼仪活动。行礼时,双膝跪地三次,每跪一次磕三个头,表示敬重。
古代跪拜礼有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都必须拱手。凡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叫作尚左。左为阳,主生,所以吉礼之拜尚左,常时稽首、顿首、空首、肃拜、振动诸礼尚左手。右为阴,主杀,居丧期间稽首、顿首、空首诸礼尚右手。
行礼之仪。致谢礼:如果要感谢别人,不要只说口头上说谢谢,应站起身来行礼作揖。致歉礼:如对他人表示歉意,也应作揖或顿首,表示诚心悔过。
行走之仪。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与同行人的关系,也就是要讲究行走的礼节。古代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行“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说法,即走路不可行走于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仪。日常见面要态度热情,彬彬有礼。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可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客套。平辈好友同窗相遇时,面对面相互作揖;兄弟姐妹之间,幼者或年纪辈分小的先行礼,对方还礼;男女之间男士先行礼,女士还礼;遇长辈师长时,应主动行礼,长辈者对晚辈只颔首还礼便可。
如果到人家里做客,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回礼也常行作揖礼。对至尊有时则要行跪拜礼。
入座之仪。座席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座,卑者末座。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盲目坐错席位,主人不爽,别人笑话,自己也会为失礼而追悔莫及。自己不能把握所坐席次,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座饮食时,身体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正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拜贺庆吊礼仪。吉水民间非常重视人情关怀,亲友之间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围绕着人生的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故亡等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所以,拜贺庆吊中自然有许多礼仪俗规。
拜贺礼,多行于节庆期间,晚辈或地位低下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行拜贺礼时,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诞生礼,祝贺新生儿。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隆重热闹。婴儿满月,亲友上门恭贺,送营养品及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行成年礼,成年礼又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名号,表示具有结婚和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寿诞礼,一般在五十岁以后开始做寿,亲友要送寿礼致贺。
丧礼,也就是吊礼,行于丧事。吉水人重视送葬,丧礼一般较为隆重。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友都要前往吊唁哀悼,并奉上香烛、纸钱、挽联、挽幛或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