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神
季节和气候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因此,人们十分重视节气祭祀活动。立春是第一个节气,也是农事生产的前奏。虽然立春还处于寒冬时节,没有丝毫春天的迹象,人们依然以各种方式来庆贺春回大地,热热闹闹地迎接春天的来临,以鼓舞农耕的热情。立春这天,时辰一到,就点燃香烛爆竹,庆祝春的回归。
阜田乡村正月“迎神”,抬菩萨出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孙仲摄)
立春之际,水西阜田、枫江、盘谷一带要举行“迎神”活动,前前后后,一直到十五元宵节。“迎神”就是扛菩萨出来进行祭祀,祀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既是娱神,也是农事活动。
“龙”与“农”谐音,“农”指后稷神农。相传轩辕皇帝救了有巢氏,有巢氏从盘谷山请来后稷教人们种五谷。从此,人间耕种五谷,烟火旺起来。为不忘祖师,每年“迎神”时,神桌上都要摆着猪、牛、羊三牲以供祭祀,感恩神农。“迎神”开始,各村设坛请神,燃放鞭炮,把画有龙船的图腾从江边或小溪畔接来,置于祠堂门口。爆竹声中,开始赛龙船,族长手舞足蹈扯高腔唱:
龙祖船,龙祖船,
龙祖出来保平安。
……
“迎神”过程中,穿插舞龙灯、耍狮灯、闹花灯和朝春拜(菩萨出行)等活动。闹神高潮过后,各户端来四碟素菜,全村男丁围在八仙桌旁,以手抓菜喝酒,谓之吃“财酒”。吃完酒后就送神,即每户扎好与土地丘数相等的火把,族长举起神火,每户用火把接燃,然后传到自己的田地里去。举火把者且走且唱:“正月十五烧蜒虫,烧得蜒虫见窟窿”“糙米饭,禾蔸火,天上神仙不如我”“火把举得高,老婆由我挑”“火把举得低,明年娶房妻”“火把举得矮,今年生个崽”……一时田野烟火熊熊,蔚为壮观。娱神又娱人的迎春活动,寓意着春天到来对农耕的重要。春天的到来,一年的开始,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赐,在这一年里稻谷丰收。
迎春,也就是迎接春。立春这天,有的地方妇女清晨抱着孩子,头顶米筛走出门外,把孩子的外衣脱下挂在门口,祈求孩子“如蛇蜕皮”“祛病消灾”,称为“祈春”;有的则是闭户不出,称为“躲春”;也有的房前屋后不劈柴、不打桩、不动土,是怕惊动了土地神,害了人畜。此时农人积储精力,准备好开春耕田。还有报春,报春人称为“春官”。即立春之前,“春官”手持铜锣、小鼓上门唱几句自编有关春的赞歌以报春。春歌唱完,“春官”送上刻板印刷二十四节气的“春牛图”,农户赠送些零钱给“春官”。
接春的习俗沿袭下来,除放爆竹外,那些古老的迎春习俗已不存在了。现代的所谓“迎神”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迎神”。“文化大革命”时期,盘谷一个公社书记说,到正月十五了,应该要搞生产了,还吃什么“迎神酒”。通知各村将“迎神”时间改为正月初三。从此“迎神”日期被改变了,阜田、枫江一带也跟着改。“吃迎神酒”的习俗虽然沿袭下来,但没有什么仪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