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品的个性
传媒业产品的个性是指传媒业各类别由于其物理技术特性不同所具有的个性。本处仍把内容产品、广告资源分开谈。
(一)内容产品的个性
对内容产品个性的分析,笔者主要是从优缺点的角度进行阐述。
1.报纸
1.1报纸的优点
(1)给受众的自由度大
首先,报纸便携。由此它可以被消费者随身携带,而消费者在获取信息时,在空间上就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到很多地方去。这是报纸作为商品的消费者价值之一,电视、电影、传统有线互联网等就不具备这项价值。其次,消费者在阅读报纸时的自由度也大。比如消费者可以选择阅读内容,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可以选择阅读时机,随时去读;可以选择阅读时间长短,读多长时间都可以。广播电视等传媒按时间线性提供节目,受众必须顺着时间接收、错过某时间段则不能接收某节目等,受众在接受时要受更多的限制,自由度更小一些。总之,通过报纸获取信息,受众的自由度更大一些。而这种特性消费者从本能上就会喜欢,是重要的消费者价值。
(2)可保存,使读者能事后查阅
报纸可保存,不像广播、电视等播放完就没有了或者要录存,报纸可以让人事后查阅。这样作为商品,报纸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不但可以在当下满足消费者的信息需求,还可以帮人储存信息。
(3)可以有深度
报纸由于其符号特性以及被接受时的相关特性,使其可以将内容做得有深度一些。首先从符号来说,其以文字符号为主,文字符号是抽象符号,可以直接把受众的思维带入直观感觉之下的理性思索层面,由此可以理解一些更深入的意义;其次,它的接受状态允许它更有深度些,因为它的阅读自由度大,可阅读时间更长一些,这就给人留下深入理性思考的时间,从而可以理解更深入的意义。所以,报纸可以将内容产品做得更深入一些。这是广播、电视、电影等电波传媒无法做到的。
1.2报纸的缺点
(1)时效性差
如果要通过报纸获取信息或者说只能通过报纸获取信息,从物理技术特性上说,一件事情发生,要靠报纸印刷出来传播,其环节众多,时效性是比较差的。而在实践中,报纸的日报主要有早报、晚报两种形态,所以,要靠报纸获取信息,最短的时间就是早报读完后看晚报,这中间一般会隔12个小时左右。这是目前实践中只通过报纸获取信息的最短时间间隔。也即,早报付印后发生了一件事,而要通过报纸了解这件事,最快是12个小时左右之后的晚报了。所以,报纸的时效性比较差。
(2)受众面不如广播、电视等广
报纸的受众须有一个限制就是必须识字,这就比广播、电视、电影等限制了受众数量。
(3)形式不如广播影视生动
这是指报纸的符号过于单一,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等符号毕竟占更小比例,而且所有这些符号又不像影视那样是动态的,所以,它的内容产品就不够生动。
2.期刊
对于上述报纸的优缺点,期刊都有,而且部分比报纸更甚。比如,期刊的优点是可以比报纸更有深度,因为期刊的出版周期更长,一般为一周及以上,所以可对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加工,让其更有深度。相对报纸而言,期刊的缺点则是时效性更差。
另外,期刊内容产品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比如:
其一,内容专门性强。
实践中的期刊,绝大部分是专于一方面的内容,即使是国内的《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内容相对综合的期刊,也是专注于时政内容、专注于新闻等。简单地说,期刊更是满足大众的专门性阅读偏好的,期刊业在大众传媒市场上能有目前的市场份额,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大众的专门性阅读需求。从这一点看,期刊业也是主要满足大众的趣味性阅读需求的,期刊的阅读更是一种趣味性的阅读,而较少获取偏实用性信息的那种阅读状态。
其二,可有典藏性。
当然图书更有典藏性。但是相比于报纸等传媒而言,期刊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性就是可有典藏性,因为它能承载更有深度的内容,能在视觉设计以及印制上更精美,就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个人物能有更全面、系统的报道从而引得读者“爱不释手”,所以,受众容易阅读完后还保留着,而不是随手一扔,这一点就是典藏性,而这一点也是消费者价值,也增加了期刊的受众数量。
其三,普遍制作精美。
目前很多期刊在印制即印刷纸质和印刷品质上都比较高,使其比较精美。期刊发行量较报纸一般低得多,所以可以适当提高印制成本让其更精美一些,报纸每期发行量大、发行周期又短,一旦提高印制品质则总成本会高很多,所以不适宜做此事,而期刊则不同。精美一是能吸引受众订阅与购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吸引更强实力的广告主在本刊投放广告。
3.广播
3.1广播的优点
(1)时效性强
这一特性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其一,广播的制作、播出程序简单,这保证它能迅速传播信息;其二,广播信息传输速度快,无论通过有线还是无线传输,信号传输速度都接近于光速,这比印刷传媒内容产品制作出来后通过交通工具等发行到受众手中要快得多,所以通过广播传播信息能保证时效性;其三,广播的技术特点决定它能插入播出,这保证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其四,广播可以直播,这在传播上实现了与事件发生、发展同步。以上四点决定了广播的时效性强。
(2)渗透性强
广播的信号尤其是无线广播,决定其传播不受地理因素限制,这比印刷传媒传播对地理交通条件高度依赖就具有了很大优势。
(3)覆盖面广
广播尤其是无线广播,其信号可以覆盖广大区域,所以它的覆盖面比较广。
(4)有亲和力
因为其符号是声音符号,可以感性表达,从而以亲切感形成对受众的亲和力,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而文字符号发挥余地小,给人感觉“冷冰冰”的。
(5)接受私密性
广播可以个人收听,这样个人可以收听一些不愿被别人知晓的节目,如心理情感类、医药健康类节目等。鉴于此,实践中它也被称为“心灵旅伴”“情感沟通工具”等。私密性使广播也能吸引一部分受众。
(6)比较便携
当下的收音机比较便携,这也使它可以吸引一部分受众,如跑步者等。
(7)接受门槛低
广播的接受条件不高,只要有听力就可以,这比印刷传媒需要识字、电视电影还需要视力的条件低得多。可以说,目前广播是接受门槛最低的传媒。
(8)可伴随性收听,从而可增加受众
广播可伴随性收听,这会使它增加一部分受众。在所有传媒中,只有单一声音符号传播的广播可以做到伴随性接收。先不谈接收效果,仅从吸引受众角度来看,这一点可以让它增加一部分受众。比如它比别的传媒增加了开车时的受众、做家务或健身时的受众。
3.2广播的缺点
(1)接收自由度较低
广播尤其是传统广播,受众必须按电台节目的排定顺序收听,即要在特定时间收听特定节目。受众要受制于它的安排,其自由度就降低了。
(2)不利于传播有深度或复杂的信息
广播的节目过耳不留,没有给受众留下思考辨析的时间,所以不适合传播有深度或复杂的信息。
(3)信息辨别力差
广播的符号只有声音一种,不利于多种符号共同印证一个信息,所以辨别力差。比如:同音异义字易生歧义等,这会给受众带来接收焦虑。
4.电视
4.1电视的优点
(1)生动
电视内容产品的符号是“全媒体化”的,所有传媒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图像等都能呈现,而且是动态的,所以比较生动,能吸引受众。
(2)接受门槛低
受众接受电视内容产品只需有听、视能力即可,不受文化水平等限制。
(3)信息量大
实际上,电视的画面信息量是很大的,一个简单的画面,要用报纸、期刊的文字符号或广播的声音符号传播,需要很大的量,而通过电视画面就一目了然。
4.2电视的缺点
其一,接受自由度低。此理由与广播相同。
其二,不利于传播有深度或复杂的信息。此理由与广播相同。
其三,接收需有一定经济基础,限制受众数量。电视内容产品要被接收,受众需有电视机,这要求受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不像报纸等可以随机购买,对经济基础要求不高,所以电视的这种特性也限制了受众的数量。
5.互联网
5.1互联网的优点
(1)传播效果全面
如果说电视可以呈现“全媒体化”符号,则互联网可以实现“全媒体化”效果,传统传媒的传播方式基本能“不打折扣”地实现其效果,即通过互联网,受众能实现纸媒的阅读、广播的收听与电影电视的收看,而效果差距不大,由此,它对既有的传媒替代性很强,因此,它的受众很多。
(2)信息种类多、数量大
互联网上有各种符号、各种题材的信息,由于其空间“无限”,所以数量庞大。
(3)时效性强
互联网传播信息时效性强的原因与广播等一致,也是制作发布程序简单、可随时插入播出、可直播、传输速度快。
(4)互动性强
互动性强是互联网相对于传统传媒比较大的优势。传统传媒也可以互动,如拨打热线电话、上门造访等形式,但是互联网的互动是最便捷的、实时的,只需点击即可实现。
(5)针对性强
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能通过消费者画像与场景分析,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使得信息对于消费者而言针对性很强。
(6)可保存性强
互联网的内容产品可以下载保存,这使它与印刷传媒一样可以保存,以供读者事后查阅。这一点与印刷传媒相同,在给受众提供信息时除了满足需求之外还多了一个好处,帮受众储存信息。
5.2互联网的缺点
其缺点主要是使用互联网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这会限制受众的数量。
6.图书
图书的传播内容与报刊等不同,如不传播新闻类信息等,所以不能与报刊等传媒简单对比。一般来说,图书可以更有深度、内容专门性与典藏性更强。
7.电影
电影与图书乃至其他传媒更不一样,它主要是一种艺术品,重在利用各种符号进行创造,以传递一定的情感与思想。所以它也不能与其他传媒简单地比。
一般来说,电影内容产品特性主要如下:
其一,生动。其生动的原因与电视相同。
其二,呈现效果好。相对于其他传媒来说,电影内容产品的呈现效果是最好的。首先,电影银幕面积大,视觉等感官冲击力强;其次,电影中运用的胶片技术比较多,而胶片技术呈现的影像分辨率、还原度更高,一般情况下比数字电影还高。所以电影的呈现效果最好。
其三,感染力强。电影由于生动及呈现效果好等原因,它的感染力是最强的,能通过感性打动人。
从缺点来说,相比于其他传媒,电影难以进行深度诉求。
8.通讯社
传统意义上的通讯社其内容产品面向传媒等组织,而非直接面向受众,所以其内容产品也不能直接与其他传媒比较。简单而言,其内容产品一般比较注重时效性等。
9.音像出版物
音像出版物的内容产品在实践中不以新闻等时效性信息为主,偏娱乐性信息多一些;另外,它在意义之外还比较讲求符号的质量,如音质、画质等。
10.电子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的内容产品中既有偏实用性信息也有偏娱乐性信息,前者如电脑软件、教材等,后者如小说等,它也不以新闻等时效性信息为主。
11.新传媒
笔者之前曾界定过新传媒是以移动传播为技术特点的传媒,如手机等,所以,其内容产品特点如下。
其一,给人的自由度大。因其移动传播的特性,受众在空间上的自由度大,也可在任何时间通过终端获取信息。
其二,时效性强。新传媒或靠移动通信技术,或靠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强。
其三,触达快。新传媒的终端如手机等往往随身携带,所以信息发布后往往能尽快被受众接收到。所以这也是它相比于其他传媒的优势,广播电视传媒发布信息时效性强,但苦于终端不能随身携带,受众不能很快接收到。
其四,能满足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新传媒的终端往往可以随身携带,所以最容易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二)广告资源的个性
下面笔者探讨各类传媒广告资源的个性。
1.报纸
报纸广告资源的特性主要如下。
一是广告接受不具强制性,往往被“跳读”,这使报纸广告的接触率往往少于报纸受众人数。
二是只要阅读广告,则信息接受较深入,可对广告有较完整深入的理解,这使其适合高关心度产品或信息量大而复杂等的广告。高关心度产品是指价格高昂的产品、高科技产品或对人的健康有影响的产品,如汽车、住房、家电、保健品、化妆品、隐形眼镜等,其购买决策周期较长,这些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在决策时往往更愿意参照广告去分析判断。
三是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就使其广告投放具有一定程度的精准性,比如图书产品的广告适合投放在报纸上,这样不用将广告费浪费在一些不识字的受众身上。
四是覆盖城市的报纸,一般情况下受众消费能力较强。报纸有的覆盖城乡,有的主要针对城市发行,而城市受众的消费能力更强一些,这就使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可能有更高的收入回报。而广播、电视等相对来说覆盖地区城乡兼有,就不具备这种特性。
五是在受众心目中权威性较高。在实践中,报纸一般在各传媒中权威性最高,尤其相对于互联网、手机等新传媒,而这对其版面上的广告资源有一定“背书”作用。
六是制作简便,能在短时间内调整内容,给广告主较大灵活性。报纸广告作品的调整比较简单,如在日报投放的广告,当日调整一下广告设计,次日就可以以新的内容印刷面世,这比电视、电影等需重新拍摄制作要快得多。这样广告主在市场营销中就更为灵活,能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七是报纸的受众中有一部分是订阅用户,该部分广告效果更好。
因为订阅往往意味着该部分报纸的传阅率高、接触关注度高、背后的消费量大。
首先,订阅报纸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而家庭有更多的人口,报纸的传阅率高,则广告的曝光率更高。
其次,订阅意味着要提前支付一笔较大款项以保证之后一个较长时期都能看到该报纸,这往往意味着受众对这份报纸更感兴趣,也会阅读得更仔细,从而接触关注度高,而广告业的一个共识是,传媒的接触关注度高,则广告效果更好;同时,订阅的报纸一般情况下会在家中阅读,阅读环境好,接触关注度也会高,从而广告效果更好。
最后,订阅意味着背后的消费量大,因为订阅报纸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而家庭的消费需求类别以及消费量一般都比单身者要高。而订阅报纸背后的消费量大,意味着广告主的产品更可能大量销售。
订阅有以下这些特点,所以订阅率高的报纸更易获得广告主的青睐。
一是能延续广告效果。因为报纸广告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保存以供查阅,这样能延续广告传播的效果。
二是创意表现能力差。报纸的符号比较单一,又不能活动,同时报纸一般不会用太好的印刷纸,因为其发行量大,若采用高品质纸成本会太高,所以报纸的广告创意表现能力较差。
三是报纸能实现对特定市场的有效覆盖,对于广告主而言有时也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选择。发行聚焦于城市甚至主城区的报纸如社区报,还有专业报,在其上投放广告也能有效覆盖特定市场。
2.期刊
期刊广告资源的特性主要如下。
一是接触关注度高。期刊的单价较高,所以受众购买后会更认真地阅读。同时,期刊更多是“满足专门性阅读偏好”,受众更属“趣味性阅读”,会阅读得更仔细,所以接触关注度高,这样广告效果会更好。
二是受众清晰。期刊内容专门性强,这使其受众一般比较清晰,有利于广告投放。
三是制作精美,可承载视觉形象要求较高的广告。期刊的纸质可用得好一些,印刷品质可有更高的要求,使其能实现制作精美,可承载视觉形象要求较高的广告。
四是可运用连页、折页等特殊形式,增强冲击力。期刊主要是满足“趣味性阅读”需求的,所以产品风格可以更活泼一些,不必像报纸那样为保持权威性而最好严肃庄重,由此期刊可以在版式上更灵活一些,如用连页、折页等新颖的形式形成冲击力。
五是能延续广告效果。这与报纸一样,因其可保存以供查阅。
六是单价较高,可提纯读者。这使得期刊的读者的消费能力更强。
七是出版周期长,使广告出现周期较长。这使得期刊更适合刊登形象广告,不适合刊登促销广告。
3.广播
广播广告资源的特性主要如下。
(1)接收有强制性
首先,在听广播的时候突然出现广告,来不及拒斥,不得不听;其次,广播按时间线性播放,这段时间就是广告,不能跳过。
(2)接触关注度不高
广播广告的接触关注度不高,因为在实践中,广播的接收行为有“伴随性收听”的现象,一般是受众边从事其他活动边收听,如边做家务边听、边健身边听、边开车边听等,所以,其广告的接触关注度不高。
(3)可使受众产生“无意注意”,增强广告效果
前述“伴随性收听”是广播的劣势,但其在“伴随性收听”中也会产生一个好的效果,即“无意注意”。这是广播广告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它的一个优点。“无意注意”是指在广播被“伴随性收听”的过程中,受众没有全身心投入收听之中,心理状态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而这时突然有广告信息进入他的注意之中,反而能给他留下更深的印象。实际上,夜幕中耀眼的霓虹灯广告、户外广告等也有这种效果。
(4)冲击力较弱
广播广告的符号比较单一,所以冲击力较弱。由此它不容易形成印象,而要使广告致效需多几个接触频次。
(5)适合感性诉求力强的广告
广播的声音符号可感性表达,这使它可以传播感性诉求力强的广告,以感性来打动人。比如某饮料广告的“今天你喝了没有?”,带有感性诉求,从关心的角度打动听众。
(6)由于无图像,易出现听众收听后对产品印象与现实差距过大现象
广播广告播出时受众看不到产品的实物,所以要注意不要说得太过,若受众听着觉得很好,但去实地购买时发现样子与在广告中听到的差距过大,会影响其购买意愿。
(7)实践中,电视收视高峰,往往是广播收听低潮
这也是广播广告的一个特点,广播与电视的接收往往是互斥的,看电视时一般就不能听广播。由此,广播广告的投放可以注意避开电视收视高峰时段等。
(8)可作电视广告的有益补充
这是指在实践中,如果把电视广告的声音拿到广播上播放,这样看过该电视广告的人在收听到该声音时,会记起在电视上收看过,由此能加深对电视广告的印象。这是一种印证效果。
(9)制作较简单,成本低
广播广告制作较简单,只是声音的录制、编辑、播放,与电视广告等拍摄制作要花较长时间不同,其成本也较低。
(10)未来有市场空间
这是因为车载广播的存在,同时世界上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大量存在并将长期保有,这就使广播广告在未来仍有较大市场空间。而且有汽车的人一般消费能力较强,车载广播广告的投放效果也较好。
(11)当前更大程度属个人化接收
广播当前更多的是个人化接收,不像电影、电视等多为大家一起观看,这使它的受众群体、接收状态等与前两者不太一样。
(12)广告信息量较少
广播不像印刷传媒、互联网等在理论上广告空间、广告信息容量无限制,广播的播出时间最长为24小时,所以广告的容量也是受限的;同时,广播的符号比较单一,难以传播更大量的信息,这就使广播广告的信息量不大,可以说,它一般适宜信息量不大且简单的广告。
(13)私密性强
广播的收听更大程度属于个人化接收,这使它可以传播一些私密性要求程度高的广告,比如药品类、医疗类广告等。
4.电视
电视广告资源的特性主要如下。
(1)创意表现能力、冲击力较强
电视的符号多样,而且内容是动态的,所以创意表现能力比较强;同时,电视屏幕的尺寸比较大,所以广告的冲击力会比较强。
(2)适合高价商品
电视的一个接收状态是家庭成员共同观看,而高价商品如住房、汽车、家电等往往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决策,所以高价商品广告投放到电视上更易促成购买行为。
(3)制作复杂,成本一般较高
电视广告一般需要组织演职员团队,需要找场地、拍摄团队、后期制作等,制作复杂,成本一般较高。
(4)实践中价格较高
在实践中,电视广告资源的价格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传统传媒内部。
(5)受众收视要有一定物质基础(设备),可“提纯”受众
受众收视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必须有电视机,甚或要有放置电视机的空间——房子,这使电视受众相对来说经济情况较好,消费能力一般也就较强。这样投放电视广告就会接触消费能力比较强的受众。
(6)强制接收,但观众遇到广告换频道概率比较大
电视与广播一样,也是强制接收,广告出来了不能马上“躲避”。但是实践中,一般电视广告播出后换频道概率比广播广告大,并且因为有数字电视遥控器的存在,加重了这种现象。
5.互联网
互联网广告资源的特点主要如下。
(1)创意表现能力强,但冲击力较弱
互联网广告的特性与电视广告有共同点,也是创意表现能力强,但是受限于电脑屏幕尺寸、浏览环境复杂等因素,所以它的冲击力较弱。
(2)发布快捷,可随时上传至网上
印刷传媒有出版周期,广播、电视广告可以“随时”发布,因为实践中广播、电视的广告资源是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可以在其间投放的一定量的广告时段一般都会被占用,难以随来随发。而互联网由于容量无限大,能实现即时发布,即使有些门户网站的“醒目”位置已被占用,也可以先在其他位置发布,更可通过搜索引擎广告即时出现在用户面前。综上所述,互联网广告发布快捷。
(3)信息量大
互联网的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因此广告信息量也大一些。
(4)与消费者互动性强
互联网广告投放后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强,消费者想进一步了解,只需点击即可,这样消费者更易做出购买决策。这也是互联网广告资源的一个突出优点。
(5)广告效果好统计
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非常关注效果,如到达情况、转换率等,因为这涉及所付广告费的回报情况,互联网比其他传媒更好统计效果,实践中可以通过点击率(Hit)、页面访问数(Page-view)、页面下载数(Pagedownload)、页面停留时长、下单率等准确统计,这也是它的一个突出优点。
(6)制作成本低
除视频类广告外,互联网广告的制作成本一般情况下不太高,比如大量存在的动画广告等。
(7)能延续广告效果
这一点与印刷传媒的特性一样,其广告能反复浏览,还可下载保存以供以后查阅。
(8)接收需有一定物质基础(设备)及技术水平,可“提纯”受众
受众使用互联网需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比如你得买得起电脑等,还要懂上网技术,这样互联网广告的受众就被“提纯”了——受众都是有较好经济基础及懂电脑、上网技术的人。这样广告主的广告投放会相对有针对性。
(9)投放精准
由于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存在,互联网广告投放可以实现精准:首先,在目标消费者方面实现精准——其可以通过消费者画像、场景追踪等实现基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基于场景的推送,能直达最有可能购买的消费者,能使信息从内容到形式更针对场景而制造;其次,由于其能跟踪消费者行为,所以能更准确地评估广告效果,从而控制广告的投放量,使广告投放量也就是广告主的广告费投入实现精准。
6.电影
本处所指的电影是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电视、互联网、音像出版物上的不算。电影广告资源目前可简单地分成正片前、植入式两大类。本文先介绍它们的共性,再分别谈它们的个性。
6.1共性
(1)创意表现能力、冲击力强
电影往往是胶片电影,其效果比电视等画面好,所以创意表现能力更强;同时,电影银幕的尺寸更大,所以,电影广告的冲击力更强。
(2)受众消费能力较强
目前电影门票的价格较高,这可以“提纯”受众;同时,其受众又以年轻人居多,消费需求旺盛,这样电影的受众大都是消费能力较强的人。这使其对广告主而言比较有吸引力。
(3)就一部电影而言,有时受众数量有限
由于排片问题,一部电影的放映档期有限,一天的放映次数有限,每场的人数也有限,这使其受众数量不像有的传媒那么大。
(4)针对同一受众很难重复触达
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来说,受众消费其偏实用性信息后是很难再去重复消费的。电影是偏娱乐性信息,但重复消费的可能性还是很小——实践中去电影院重复看同一部电影的人很少,所以在电影上针对同一受众投放广告很难重复触达。
(5)制作成本高
制作电影广告资源的成本较高,涉及组织演职员团队、拍摄、后期制作、胶片成本、演员成本等。
6.2个性
(1)正片前广告的个性
一是广告可稍长。正片前广告只要不影响电影正片的按时播放,则可以稍长,一般不受读秒限制。
二是效果较好。正片前一般受众接受状态较好,因为环境较舒适、受众心情较松弛,对广告排斥较少,所以广告效果较好。
(2)植入式广告的个性
一是强制性接收。其强制性接收的原因首先有与广播、电视一样的,一是出现的突然性——未及提防已经接收,二是时间的占有性——这段时间就是它,不看也得看;其次,情节的融入性,这段情节有它,不看就损失了情节。也正由于此,植入式广告的强制性要更强一些。
二是易致效。由于植入式广告隐蔽性的特点,更容易使受众在无拒斥心理的情况下接收信息,由此易致效。所谓“润物细无声”。
三是难充分介绍产品。因为它必须服从于影片情节,较难针对性地、细致地展示产品特点等,所以往往只起到“露脸”的效果。
7.音像出版物
音像出版物的广告资源是其时间,其容量较有弹性,实践中正式内容之前的广告时长长短不一。
8.电子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的广告资源是其空间,其容量也较有弹性。
9.新传媒
新传媒是手机等以移动传播为技术特点的传媒,要讨论其广告资源,可以分成互联网传播技术与移动通信传播技术两种。这两种传播技术的传媒广告资源的共性为:
一是受众数量大。
二是发布快捷。新传媒可以即时发布信息,又不受广告空间容量限制,所以发布快捷。
三是可及时触达消费者。由于新传媒的终端可随身携带,所以一般可及时触达。
另外,依托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新传媒广告资源还有前述互联网广告资源的除(3)、(8)两项之外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