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业融资模式
从实践看,传媒业与资本市场的结缘其实早已进行。2000年,随着网络投资热潮一度下降,“下一个泡沫是传媒”的呼声已很高,传媒从资本市场融资由隐蔽半隐蔽进行到逐渐明朗,最终形成了热潮,也具有多种已比较成熟的模式,其中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银行贷款
这是传统的融资渠道,至今仍在发挥较大的作用。传媒以有形与无形的资产去银行抵押以贷款,比如这些年,以影视剧版权为抵押从银行贷款等。
(二)直接吸收业外资金并合作经营
该种模式指传媒为获得资金,拿出自身的相关有形、无形资产,或者让渡一定时期内的经营业务经营权,获得资本方资金,双方最终合作经营,时间较早也有一定影响的有以下几例:
1999年,《经济日报》子报《名牌时报》接受上市公司湖南投资投入1000万元,湖南投资买断该报10年独家发行和独家广告经营权;
2001年5月28日,隶属人民日报社的《京华时报》接受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的北大青鸟注资5000万元,在北京创刊;
上市公司山东三联集团投资《经济观察报》,占50%以上股份,实现控股;
昆朋网投资北京娱乐信报社,占40%的股权,北京娱乐信报社全权负责报纸采编工作,昆朋网主管报纸的广告与经营。
(三)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
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在传媒业界又称“借壳上市”,它是指传媒组织的子公司通过运作资产,达成对上市公司——“壳”的控股,这样不用直接上市,但因控股上市公司仍可便捷地操纵其在证券市场上融资,从而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上市以融资的目的,所谓巧妙地借了“壳”资源。毕竟借“壳”上市不受上市配额限制、“壳”资源选择范围大、操作周期短,比直接上市方便得多,节省成本,当然,这种模式往往也会受到“壳”资源遗留问题的影响,如债务等。
传媒业采取该模式较早也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例。
1.成都商报社子公司控股“四川电器”
1996年6月,成都商报社控股子公司博瑞投资有限公司受让成都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的上市公司“四川电器”2000万股国有股,成为“四川电器”第一大股东,占27.65%的股权,随后重组了“四川电器”董事会。新董事会的9名董事中,有5名来自博瑞投资有限公司,博瑞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成都商报社副社长的孙旭军出任董事长。这样,成都商报社就实现了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从而可以利用“四川电器”这个“壳”在证券市场上融资。
应该了解的是,传媒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后,都要将传媒资产置换进上市公司这个“壳”,以传媒概念股的面貌出现,从而使自己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如博瑞投资有限公司就把成都商报社发行投递公司93%的股权转让给“四川电器”;2000年3月,“四川电器”更名为“博瑞传播”;同年8月,“博瑞传播”与四川广播电视报社合资成立四川博瑞广播电视传播有限公司,“博瑞传播”占有51%的股份,共同经营《四川广播电视报》的广告、发行及相关经营业务,这样“博瑞传播”又拥有了一块传媒业务;2000年9月,“博瑞传播”又分别获得了成都博瑞印务有限公司和成都博瑞广告有限公司50%和41%的股权,同时成为这两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通过进一步资产置换,“博瑞传播”的传媒资产已由过去的占40%左右上升到90%以上[4],从而在当时很受资本方关注。
2.广州日报社子公司控股“清远建北”
2000年11月28日,广州日报社全资子公司广州大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资产置换方式受让上市公司“清远建北”原股东广东建北企业集团所持36.79%的股份,成为“清远建北”第一大股东。之后经过系列资产置换,“清远建北”拥有的资产包括大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印刷业务、《广州日报》招聘广告10年独家代理权、广州大洋文化连锁店有限公司95%的股权等,新董事会成员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董秘都换由广州日报社人员出任。
(四)与上市公司合资成立子公司
还有一些传媒与上市公司合资成立子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传媒经营业务,这样,传媒可以借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以及市场运作经验进行发展,具体有两个较有影响的案例。
案例一:2001年,上海商报社与上海一家上市公司“巴士股份”共同组建上海商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巴士股份”持有上海商报社五成权益。
案例二:2002年初,天津日报社与上市公司“天药股份”合资成立天津每日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日报社拥有51%的股份,为绝对控股方,“天药股份”拥有33%的股份。新成立的公司将拥有天津日报社报刊亭及相关业务完整经营权等,其经营范围包括书报刊的征订、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广告代理、文教用品经营等。同时,天津日报社承诺将授予每日新传媒公司30年的天津日报社“五报三刊”发行业务独家代理权。[5]
(五)子公司直接上市
子公司直接上市指传媒组织将经营性业务剥离,按《公司法》中对上市公司的条件规定,筹集必需的股本,进行股份制改造以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然后通过法定程序,在证券市场上市。子公司直接上市后进行融资操作方便、规范、风险小,不像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或借“壳”等模式往往会受到“壳”公司遗留问题的一些影响,而且筹集资金规模可以大一些。但直接上市受配额限制,而且程序繁多,如子公司直接上市的传媒组织在运作上一般至少需要以下十项必要程序:将经营业务剥离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选聘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立项、上市辅导、提出股票发行与上市申请、证券公司推荐、股票发行核准、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核准、股票上市交易。[6]另外,传媒组织子公司上市还必须报经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等批准,往往周期比较长,相应运作成本也高。
子公司直接上市的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
(1)电广传媒
“电广传媒”全名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南广电局下属企业,正式成立于1999年1月。当时第一大股东为同属湖南省广电局的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持股比例为72.9%。1999年3月2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时其主营业务主要分广告、节目、有线网络三大块,具体为国内外广告的设计、制作、发布等代理,影视节目的制作、销售,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服务,另外,还有旅游、文化娱乐、餐饮服务、贸易等,以传媒经营业务为主。该公司上市以后表现良好,入选深交所成分指数,并入选第二届“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位居第14位。
(2)歌华有线
该公司全名为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资产就是北京市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主营业务为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建设与开发、节目的收转与传送、网络信息服务等,当时被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认定为新技术企业。
歌华有线公司成立于1999年9月29日,由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作为主要发起方,联合北京青年报业总公司、北京有线全天电视购物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广播发展总公司、北京出版社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9亿元。主发起方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将其当时价值为2.7亿多元人民币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资产投入,持股65.61%,其他发起人则以现金入股。公司于2001年1月4日在上海证交所公开发行8000万股A股,于2001年2月8日上市流通。[7]
(3)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代是上海广电局所属广播电视发展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1994年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当时主营业务是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旅游业务、节目传输、东方电视台的广告业务等。之后有关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旅游观光、节目传输等的收入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广告代理收入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后来该公司的名字改为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至2022年,其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SMG)旗下重要的产业板块,全渠道视频集成与分发能力以及文娱消费资源在市场上均名列前茅。该公司目前仍是上海文化广播电视系统与资本市场的最重要接口。
(4)北青传媒
2004年12月22日,北京青年报社绝对控股子公司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上市,成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就当时该公司主营业务,时任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的孙伟透露,除了国内相关法规限制没有报刊编辑与发行业务外,已经拥有了报刊经营业务其他的主要环节。当时该公司主营收入中比例最大的是北京青年报社的广告收入,而且主要来自《北京青年报》一家报纸的广告收入,不过数额可观。
(六)其他模式
2010年以后,我国传媒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资本市场也更加成熟,与国际接轨更全面,所以,融资模式也不断丰富,出现了私募、风险投资、众筹、应收账款融资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