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产品的价格弹性
(一)价格弹性的内涵
西方经济学中,价格弹性一般分需求的价格弹性与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买方市场时期,更重要的是需求的价格弹性。传媒业已处于买方市场,所以重点谈一下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大小。准确说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我们假设Ed是内容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P为内容产品原来的价格,P1为内容产品变动后的价格,ΔP表示价格的变动量,ΔP=P1-P;Q表示与P相对应的受众需求数量,Q1表示与P1相对应的受众需求数量,ΔQ即需求的变动量,ΔQ=Q1-Q。
则用数学公式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就是:
Ed=(ΔQ/Q)/(ΔP/P)
如果Ed的值为1时,也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恰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则一般称该商品拥有单位需求价格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内容产品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会导致其需求量反向变动1个百分点。如内容产品价格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其需求量下降1个百分点。
如果Ed的值大于1时也即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超过1个百分点,则意味着该商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内容产品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会导致其受众数量反向变动1个百分点以上。
如果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不足1个百分点,则该商品就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内容产品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会导致其受众数量反向变动不足1个百分点。举例来说,一份报纸的读者忠诚度比较高,降价或提价都不会对发行量造成太大影响。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在实践中,任何商品都力求降低自己的需求价格弹性,从而保持销量的稳定,同时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则还可以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获得更大利润。而需求量的变动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指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就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来说,收入效应不可避免,只要商品价格变动必然引起收入效应,而替代效应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降低。所以,商品要降低自己的需求弹性,首先要力求降低自己的替代效应。
拿传媒业来说,由于传媒类别多,因此特定内容产品的替代品较多,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应该说,内容产品除了物理技术特性不同,在满足精神需求上可以完全替代。再相对于一份具体的传媒而言,如报纸,与其受众定位相同或相近的报纸都是其替代品,两份报纸的受众重叠度越高则替代效应越强,这种报纸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高,因此在日常运作中涨价就会带来发行量的较大幅度降低,而降价就会带来发行量的较大幅度上升。
目前,中国传媒业由于传媒的不同所形成的各个市场中的竞争已经比较激烈,如在全国性市场中卫星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在各行政区域市场中报纸之间的竞争、各类专业报之间的竞争等。竞争的加剧,需要传媒业在日常运作中注意尽量降低自己的替代效应,也就是减少自己的内容产品与其他内容产品的相同点,从而降低需求的价格弹性。
(三)中国传媒业中相关内容产品的特殊性
中国传媒业内容产品中,公费订阅的报纸是比较特殊的一种,这种报纸以党委机关报、行业报等居多。公费订阅的报纸一般是单位出资,所以一般价格弹性较低。其影响因素一般是单位的经费多少,如果订阅单位经费紧张,可能报纸的需求价格弹性就高一点。
另外,中国报纸发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权力摊派问题,像上述党委机关报与行业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摊派即报纸或其相关部门运用行政权力硬性让下级等有关单位订阅,这可以说已不属于市场交易行为,因此就谈不上需求的价格弹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