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组织结构分析
(一)国外传媒组织的组织结构[7]
本处国外传媒组织的组织结构,限于篇幅,仍择其要者进行介绍,故选取报社与电视台两类。
1.报社
报社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为了论述方便,笔者将其组织结构分成高层面与中低层面。
就高层面而言,其分组有一个发展过程,可以说先后经历了老板抓总,老板抓总、总编辑负责采编以及老板抓总、总编辑与总经理分工负责三个阶段。
(1)老板抓总
这是指西方传媒刚开始出现的时代,当时报社规模小,业务比较简单,报社内部只有少数采编以及印刷、发行等工作人员,老板本人负责管理全部作业活动。
(2)老板抓总、总编辑负责采编
随着报业的发展,工作量增大,老板疲于应付,而且此时采编业务重要性变得突出,于是,1817年英国泰晤士报社实行总编辑制,老板高薪聘请相关人士任总编辑,由其专门主持采编工作,自己对报社全部运作进行控制,但对采编工作一般不加干涉。由此形成老板抓总、总编辑负责采编的局面。
(3)老板抓总、总编辑与总经理分工负责
进入19世纪后,随着传媒业的发展,报社除采编工作外,经营工作日益重要,经营工作开展得好,能给报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不佳,报社往往会很快面临生存问题,由此经营工作也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组织结构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于是,到了19世纪末,泰晤士报社又增设总经理职位,由总经理主持经营业务,与总编辑平级。于是形成了老板抓总、总编辑与总经理在其领导下分别主持采编与经营部门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人称“T”型组织架构(见图5-8)。

图5-8
这种“T”型组织结构一直沿用至今,是包括中国在内整个世界的报社最普遍采用的形式。
下面看中低层面。
中低层面是指报社的中层部门及以下的基层部门。图5-9是西方综合性报纸组织中低层面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组织结构。

图5-9
如图5-9所示,中低层面分组,总编辑之下一般分为社论部、周末部、本市新闻部、国内国际部四大块。当然,实践中,不一定所有报社都是四个部,也有的将其分得更细一些,比如国内国际各成一部等。
本市新闻部是最为重要的部,工作量最大,人员最多。主任负责本市整个新闻采编工作的管理,包括制定计划、组织人财物实施计划、领导协调工作开展、对工作流程进行监督等。
国内国际部主要负责国内、国际各类稿件的处理,主要是处理本报驻外地、外国记者以及来自各通讯社的稿件。
周末部则负责周六、日版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社论工作独立成部门,这除了符合“贡献相似性”原则外,还符合西方有关报纸社论的传统理念,即报纸的社论是报社作为独立社会主体的立场的反映,是报社的主观意见,其运作应该独立进行,不应与新闻等其他客观性的报道掺在一起以免相互影响,所以在组织结构上也强调独立性,部门直接向总编辑负责。有的报社甚至不向总编辑负责,而是越过总编辑直接向社长负责,比如纽约时报社。
对于经营业务,总经理之下一般最重要的就是业务、印刷、财务各部。业务部负责发行、广告等工作,这是报社经营业务中的“关键性活动”,最受总经理重视,一般发行、广告还会单独成立部门。印刷部负责本报的印刷,有的也对外承揽印刷业务以获取收入。财务部负责财务工作,如投融资规划、制定预决算、日常收支、审计以及与税务部门接洽等。
2.电视台
本书选取美国中等规模的商业电视台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其组织结构具体见图5-10。
如图5-10所示,美国典型的中等规模的商业电视台一般在台长之下设营销部、节目部、新闻部、技术部、财务部五个部门或说五个板块。台长对日常运作负总责,其任命下级各部门负责人,指导他们开展工作。
营销部负责广告资源的销售、广告策划与播出等工作,这是电视台收入的主要产生部门,与节目、新闻等部门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节目部主要负责非新闻节目的制作、台外节目的购进与自制节目的销售等,有的电视台也把节目的购销业务放在营销部。新闻部主要负责新闻节目的采访与制作。技术部负责节目的播出以及整体设备的维修、养护等。财务部负责整个电视台财务活动的运作与管理,其内容与前述报社财务部主任的工作范围基本相同。
(二)中国传媒组织的组织结构
1.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前传媒的组织结构,本书选取当时影响最大的申报社、大公报社、上海中央日报社三家进行个案性介绍。
(1)申报社
前文已述,申报社自史量才接办后,一直根据业务需要不断优化组织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1932年1月,申报社成立总管理处,并公布了“申报馆组织系统表”(见图5-11)。
从图5-11可知,1932年申报社的组织结构已非常清楚地分成采编与经营两大板块,各司其职,平行运作。

图5-10 美国中等规模商业电视台组织结构

图5-11 申报馆组织系统表
从经营板块看,部门设置已经非常细致,分工也很明确,其中经营分成印刷、发行、广告三个部门。在发行处下设推广科、零订科以及负责本埠与外埠发行的科室,广告处也根据广告业务内容分设设计、文牍、校对等科室。
至于总务、会计、稽核、收发等行政部门,则独立于采编与经营之外,直接向总管理处负责。
(2)大公报主报社的组织结构
如第四章所述,1941年9月,大公报公司成立董监联合办事处;1942年4月6日,董监联合办事处公布了大公报主报社组织结构图(见图5-12)。

图5-12
由图5-12可见,大公报主报社的组织结构也是清楚地将采编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分开,分成编辑部与经理部两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与前述申报社不同,该报社的经营与总务两块业务都在经理部的管辖之下,而不像申报社总务等行政部门独立出去,与采编、经营部门并列共同向总管理处负责。
(3)上海中央日报社
上海中央日报社自成立起一直隶属国民党党报系统,属于国民党中宣部下属机构,其组织结构图如下。

图5-13
如图5-13所示,报社由社长总管全局,下设编辑部、经理部、会计室、总主笔、总务处、人事室,这些相关科室都是平级的。
1947年5月18日,上海中央日报社改制成公司,其组织结构变化后如图5-14所示。

图5-14
由图5-14可见,成立公司后,报社的组织结构整体框架、层次没有改变,只不过在社长之下又增设了员工福利委员会、社会事务委员会、设备委员会、主笔组、文书室等,在编辑部、经理部之下又重新进行分工,部门增多,分工更细。
2.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传媒组织的组织结构,本章将重点分析党委机关报社。新中国党委机关报社组织结构变化中比较大的是1994年的一次,在这之前是采编部门占绝对主导地位,之后,采编、经营“两架马车”并行的组织结构形成并较快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最主流的报社是党委机关报社,由于党报一贯重视宣传的工作传统,经营管理活动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经营管理部门也非重要部门;到1978年传媒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虽然经营管理活动日益重要,但由于传统等原因,经营管理部门的地位在报社一直未获提升,与一般的采编各部门处于平级地位,经理部负责人也与采编各部门的负责人平级(见图5-15)。

图5-15
1978年后,报社的经营活动不断增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一些报社对内部组织结构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尝试;到1994年2月,出现了新型的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与总经理分工负责制,该组织结构由羊城晚报社率先采用,具体如图5-16所示。

图5-16
在这一组织结构中,社长是报社的总负责人,对报社的采编部门、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总责,通常报社领导层设总编辑、总经理,协助社长分管采编、经营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并协助社长做出报社的最高决策。在此种结构中,总编辑和编委会只负责报纸的编辑方针、报道计划、具体采编业务的组织和实施,一般不干涉经营管理部门的事务,经营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也不干涉采编部门的日常工作。这一管理体制的优点是,采编业务与经营管理业务相分离,权责分明,便于采编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另外,它提升了经营管理部门的地位,使其受到重视,有利于提升运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