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组织治理结构需要创新的原因
(一)市场化运作不断深入使传媒的市场独立生存能力面临日益巨大的考验
自1978年传媒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来,中国传媒组织市场独立运作的要求日益提高。2002年之后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传媒市场化运作程度进一步加深。比如2003年7月15日,中办和国办联合推动新一轮报刊治理,报刊业实行管办分离,包括人员分离、财务分离、发行分离,财务上不再予以补贴。另外,绝大部分报刊发行业务失去政策保障,不能行政摊派,需要独立面向市场。而之后,尤其是新闻出版业的转企改制大力推进,几千份非时政类报刊要转制,这都使报刊业的市场独立生存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当然,此种情况不独报刊业,其他类别传媒也都存在。
(二)传媒组织投资主体多元化使界定内部产权边界成为其正常运作的前提
中国传媒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境内传媒相互间竞争,与境内的外资背景传媒业务、产品的竞争等,都使它们需要尽快壮大实力。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传媒资本运作的实践已十分普遍,借助外部资本强化自身竞争优势已成为传媒组织的重要选择。传媒业内部主体间资本的相互进入、经营部门的外界资本进入等,使传媒组织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而要使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传媒组织运作有效,清晰地界定产权边界是重要前提。
(三)中国传媒业高速成长期已过,激烈的竞争使其必须苦练内功,内部挖潜
中国传媒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直高速发展,营业总额年增长率很高,专家评价处于成长期。成长期行业发展的特点简单讲是“跑马圈地”,即行业的市场供给被发现并认可,行业迅速扩张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行业营业额快速增加,利润率提高。可以说,从1978年以来,中国传媒业的高利润率是成长期在刚开发的市场上“跑马圈地”的结果,传媒经营的暴利一方面使传媒业一心开拓市场,无暇他顾,另一方面也掩盖了传媒内部组织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不足。目前,中国传媒业高速成长期已过,传媒数量很大,加上虽无传媒之名但有其实的自媒体和商业平台[3],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传媒生存艰难。在此形势下,传媒也要有所认识,广开思路,内部挖潜。
以上所说,就第一点而言,虽然传媒生存面临压力,但反过来看,传媒市场独立主体地位越凸显,越会有两个趋势:首先,其自我调适、自我拓展生存空间的动机越强;其次,一般情况下,原有体制对其要求也会某种程度减少。前述第二、三点一定程度上也会强化以上趋势。总之,前述三点一方面使传媒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是驱动传媒业进行变革、构建更加适合市场化生存的内部治理结构的良好机遇。传媒业需要苦练内功,打造好自身“骨架”,以一个健康的肌体去迎接高强度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