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相关理论对传媒业的启示
有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笔者认为,传媒业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获得借鉴。
(一)日常运作中把追求最佳规模作为一种自觉
有关规模经济的理论需要补充的是,传媒组织应该努力追求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并非规模越大越“经济”。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平均成本起初随着规模扩大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会越来越小,超过一定界限后,平均成本开始上升,将使企业收益增加幅度小于规模扩大导致成本提高的幅度,此时则规模“不经济”。所以任何企业都有一个最佳规模的问题。只有最佳规模才能使企业的规模收益最大化。所以说,在追求规模经济时要努力追求最佳规模。传媒组织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有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生产专业化协作水平等,对于一个传媒组织的最佳规模,也要根据上述因素进行择取。
第一,就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来说,以报业为例,一份报纸的产出量如果太小,不能满足报业的最小技术效率要求,会使报纸的平均生产成本过高;反过来说,如果产出量过高,又会超过最佳规模,使固定资产如印刷设备耗损过大等,最终会使增加的收益小于上升的成本,此时即表明规模过大。
第二,就产业的市场需求规模来说,一个只有5万人的地区不需要一份发行量超过6万份的报纸,因此一个报纸的产出规模是有限度的,如果要设置产出规模,则须结合当前市场需求规模与未来的成长趋势进行科学设定。
第三,就生产要素供给条件来说,原料、能源、资金、劳动力的供给规模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条件。针对传媒业来说,原料、能源供给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其市场价格的浮动上,但在实践中并不是影响一个传媒组织规模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传媒业实践中,资金问题是影响传媒规模的重要因素,尤其一份新创办的报纸,由于在初期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广告收入,而此时发行又基本上是负定价,即发行业务是亏本的,必须这样亏损经营一段时间后才能有广告投放,在盈亏平衡之前的这段时间,资金是最主要的因素,资金越充足,传媒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传媒支撑时间就有可能越长。从一般意义上说,劳动力也是影响传媒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传媒的主要管理者素质高,则组织的规模可以大一些。
第四,在生产专业化协作水平上,如果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协作水平较高,则可以选择较小的规模;但如果协作水平较低,如与造纸业、发行业的协作水平一般,则应该适度向上下游延伸,对其进行控制,从而规模就要扩大。如1980年代中国报业的自办发行,就是因为与代理发行的邮政部门协作不佳造成的,从而使自办发行的报社规模扩大。
(二)当前应积极探索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的获取在传媒经济实践中已是必然趋势。主要包括横向拓展产品链、纵向一体化、多种经营三种基本方式。
作为传媒业来说,目前市场空间还十分广阔,从当前形势看,传媒经济进一步深入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应该在范围经济方面有所深入开拓。
横向拓展产品链就是增加内容产品数量,如一个报社,可以再办一到几份报纸,再办一到几份杂志,甚至电台、电视台等。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是,横向拓展产品链应依照由近及远的策略,本着“做熟不做生”原则,先在同一传媒类别内,如报社先在报纸领域内、期刊社先在期刊领域内延伸,再逐步向其他传媒类别延伸。
纵向一体化是一个产业向上下游产业的拓展,如报业向其上游环节拓展,如造纸业、油墨等原材料的制造业等,向下游环节拓展,经营物流业、广告业等。再者,报社还可以更进一步,从事图书出版业,将自己的内容产品编辑成图书出版;同样,广播电视业也可以继续向下延伸,经营音像制品业、连锁营销业等。
至于多种经营,则是产品或劳务与传媒业没有直接关系,只是根据市场机会增加盈利点。笔者认为,多种经营最好还是选择能对传媒主业起支持作用的业务领域,如介入金融业务可以为传媒融资提供支持、介入运输业可以为传媒的物流提供支持等。
在中国传媒业中,许多人只知拓展产品链等行为增加了传媒的盈利点,但不清楚这样是可以获得范围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