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的发行模式
从报纸发行的基本模式来说,有委托发行与自办发行两种。从中国报纸发行业务的实践来看,委托发行有邮发与委托其他社会机构发行两种基本形式,另外一个就是自办发行。下面就进行详细介绍。
(一)委托发行
1.邮发——中国报纸发行主渠道
从中国报纸的发行实践看,虽然自办发行经济效益好、社会影响很大,但其适合条件比较“严苛”,一般是都市类报纸——覆盖范围小、发行成本低,或是有实力、各方面有雄厚资源的党报等,如今中国报业式微,报纸发行量小,自办发行已不“经济”,现在也是萎缩殆尽,所以从有自办发行至今,邮发实际上一直是中国报业发行最主要的渠道,到今天邮发更是“主流”。下面,笔者就对邮发进行专门介绍。
(1)邮发的流程
中国的邮发是学习了苏联报刊发行经验,新中国成立前在山东、东北解放区已经施行,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12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结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形成了中国的邮发流程。
邮发流程分九大环节,依次为宣传、收订、要数、汇总、结算、通知印数、接收分发、运输、投递或零售,具体内容如下。[2]
宣传是指全国各地邮政局发行部门(高行政级别的邮局往往叫发报刊局)组织大规模的报刊宣传推广活动,向消费者统一介绍各报内容、订阅办法、收订时间等,广泛征集订户。一般在下半年开始并一直到年底。
收订是指邮局受理消费者订阅报刊。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窗口收订,即在邮局营业窗口受理订阅,这是邮发报刊最主要的收订模式;二是上门收订,邮局派员到消费者家里收订;三是邮局到各机构办理该机构公、私订户的订阅。
要数是我国报刊发行工作的专门用语,指省邮政管理局下属各级邮局——在邮发工作中被称为报刊订销局——汇总本局收订的各类报纸订阅份数,加上需要的零售数,填写报刊汇总订单,向省邮政管理局发行部门报送。
汇总是指省邮政管理局发行部门接到下属各级报刊订销局的报纸订单后,进行审核、汇总,计算出各种报纸的全省总需求数,填写“报刊汇总订单”,向相关发报刊局——发行被预订报纸的邮局报送。
结算是指各订销等主体之间进行报款的结算,省邮政管理局发行部门根据报纸订单向下属各级报刊订销局结算报款,发报刊局根据报刊汇总订单向各省邮政管理局结算,同时与报社结算。
通知印数是指发报刊局根据各省报刊汇总订单,审核后汇总每一种报纸的全国总订数,填写“报刊要数通知单”,向被预订报纸的报社通知所要份数。
接收分发即发报刊局在报纸出版后,从出版单位或印刷厂接收,然后按各省报刊订销局所要份数分发,封装后交邮运部门。
运输指邮运部门将报纸按照发运时限要求,发运到各省报刊订销局。
投递或零售是邮发报纸的最后一个环节。投递即报刊订销局收到报纸后,由投递员按投递卡上的地址、户名,将报纸投送给订户。零售即报刊订销局收到报纸后,通过自办零售点将其销售给读者。
(2)邮发目前的优势
从报业发行实践看,虽然自办发行效率高,但邮发有其自身的优势,这也使它在自办发行出现后至今这样长的时期内,在发行报刊数量上仍超过自办发行,稳居中国报刊发行主渠道的地位。其优势具体如下。
第一,邮局具有设备设施等硬件上的优势。邮发在硬件上相比其他发行方式具有先天优势,它的特点是:有分布合理、非常庞大的全国性发行网络。这是目前没有一家其他发行机构具备的。这个发行网络由全国236个邮区中心局、2000多个县级邮政局、70000多个邮电营业窗口,加上全国各大中企业、大专院校的发行站为结点构成;辅之以全国城乡的一级干线(跨省运输干线)、二级干线(省内运输)及末梢投递线路(深入每一个最小的行政单位村委会),配备着从飞机、火车到马匹、自行车等各类专用交通工具,水陆空邮路总长度为120万公里。[3]特别是农村投递网四通八达,延伸到所有的行政村,哪里有订户,邮局就能把报纸送到哪里,这就不像自办发行方式要受本埠、外埠的限制,对外埠订阅者的投递比较困难,只要是邮发报纸,全国各地读者都能通过当地邮局订阅到。
这种硬件上的优势,非常适合非城市性报纸的发行。拿各级党委机关报来说,是党的“喉舌”,承担着向其所在整个行政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因此必须有遍布整个行政区域的发行网络,广大农村与边远山区都要覆盖到,这笔网络及队伍的建设与维护成本不是一般的党委机关报能承担得起的,而且地区级别越大、范围越大其成本越高。如省级党委机关报,从实践中看,也只有几家经济实力雄厚的省报才敢下决心建立自己的发行网络,但也是要么位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强、所在地市场发展成熟,要么面积相对较小、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至于全国性发行的报纸,如党委机关报和行业报等,出于同样原因,其建立、维护发行网络与队伍的成本更高。
第二,邮发回收报款有保证。邮局与报社的结算,虽然按月或季度结算,实际上是拖延的,但都是国家单位,较少出现不付报款的现象,这就降低了报社的财务风险。
第三,实践证明,邮局一旦改善发行质量,就会赢回市场份额。说明邮局也可以做到服务完善。实践中,邮局受到竞争压力后也在努力改善发行质量,而且事实证明,邮局一旦觉醒并进行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再加上先天的硬件等优势,竞争力相当强大。下面以天津市与湖南省邮政局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据相关资料,1995年,《今晚报》也部分脱离邮局,实行邮发、自发两条腿走路,且其自发业务与邮局展开强势竞争。“1998年1月20日,天津市邮局在全国成立第一家邮发服务股份制有限公司,实行专业化经营,采用新的用人制度,没有工资、只有按量考核挂回发展酬金的全新分配机制,对订户免费赠送小绿箱,实行送报上楼”[4],邮局的小绿箱与《今晚报》自办发行的小红箱展开竞争,比服务质量,两年下来,双方的期发份数都有很大提高。到1999年底,《今晚报》发行总量约为60万份,其中由报社自己发行的33万份,邮发数量恢复到27万份。
邮局经过与《今晚报》的发行竞争后,面目一新,“邮局看到了隶属于《天津日报》的《每日新报》蕴藏的市场潜力,及时决策要全力以赴帮助打开市场,2000年初开始,邮局为《每日新报》增加了一次送报趟班,每天早7点,《每日新报》就陆续送上楼了,实现了早报早投;零售部门采取集送分取的运作模式,保证每日早7点报纸准时出现在报亭;为发展新的报纸订户,邮局没有像以往那样向报社伸手要政策,而是自己筹措资金,奖励邮递员发展订户,邮递员主动放弃节假日,选择晚上、公休日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半年来邮局共发展新订户55000多家”[5]。就这样,邮局靠改善服务赢得了市场。
再接着谈一下湖南省邮政局的“买断包销”案例,这是一个典型的采用新机制后邮发业务取得了很大成绩的案例。
“买断包销”是两层含义。“买断”指邮局将某家报纸一定期限内的发行权买下来,在交付双方谈定的金额后,盈亏由邮局自己负责;“包销”则是针对邮局内部而言,指邮局将发行任务进行指标分解,再逐级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并限定按期完成。
据邮政部门的相关资料反映,1998年湖南省邮局采用对部分报刊实行“买断包销”方式,共有10种报纸,总流转额7700多万元,期发份数176万份;“买断包销”后邮发费率平均增加45%左右,邮局收入增加1940万元,总流转额增加70%,期发份数增加72.5万份;1999年又增加了5种报纸,总流转额达1.2亿元以上,期发份数平均增加20%,总的来看,各级订销局、各级报刊社及用户都是满意的。实践证明,凡“买断包销”的报纸,最终邮发费率比原来提高了20%左右,但发行量也比过去增加了,邮报双方实现了双赢。[6]
近几年来,邮局不断改进自己的发行工作,据来自《中华新闻报》的数据,截至2000年,整个邮政系统就使全国省会城市日报的早投种数达到95%以上,全国所有日报的早投率达到60%,而且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邮政报刊发行部门已经全部实现计算机联网;另据相关资料介绍,近几年来邮局也开始改变发行业务“铁板”一块的做法,在相关环节或相关区域上也允许报社参与,增强报社在报纸发行工作中的主动性;另外,邮局大力建设城市邮政报刊亭,在摊点设置、报刊输送等方面尽力完善,大大提高了在报纸零售方面的工作效率;在征订方面,邮局努力开发各种征订形式,比如说新增了电话预订、集订分送、同城互订、异地订阅、网上订阅等形式,从而在订阅工作上获得重大突破。
从以上论述可知,邮发自有其先天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实践也证明了一旦邮局改善工作,就会使报刊发行量增加,赢回市场,根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所载数据,2002年,邮局发行报刊总数为6172种,占总数的67.4%,这比1998年的61%左右应该说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邮局也能做到服务完善,这也算其在与自办发行竞争中的优势之一。
以上所述为邮发模式在实践中的优势,具体是针对自办发行和委托其他机构发行而言的。邮发劣势在前边已做过专门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2.委托其他社会机构发行
此处的社会机构指除邮局之外的发行企业、物流企业或其他发行实力较强的报刊社等。在中国,一些报社报纸发行量较小或发行范围广泛,自办发行不够“经济”,而又不想委托邮局,往往就委托给其他社会机构发行,如北京的报社委托给北京青年报社所属的小红帽物流公司等。
(二)自办发行——公认效率最高的发行模式
本章第一节已经提到,自办发行即报社自己办理发行业务,其优缺点与委托发行正好相反。
在中国报业发行实践中,自办发行是国内公认的效率最高的发行模式。1997年,中国报业协会对邮发报纸和自办发行报纸进行了一次抽样对比调查,结果表明,邮发报纸投递都比自办发行慢。从实践中看,自办发行往往以公司制的形式运作,管理规范,运作灵活、高效,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自办发行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络资源从事物流运输等业务,实现网络资源的增值。实践中,有的报社发行公司慢慢转型成为运送对象更为多元的物流公司。
在实践中,自办发行往往是市场化运作程度高的报纸,而且多为城市性报纸,因为城市范围有限,网络建设及维护和征订、投送等的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