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成都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四川教育学院,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转制成为普通本科。转制之际,正值新升格本科院校发展的讨论空前热烈之时。在这次大讨论中,各派观点纷纷登场。一些早已成为共识的问题,如高等教育功能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又一次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发展道路上的迷茫。
与众多新升格本科院校一样,成都师范学院转制之后,办学层次提高了,从专科层次提升到了本科层次。办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从从事教师职后培训转变到面向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毫无疑问,剧烈的变化已经使原有的学校运行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变革求新刻不容缓。然而,认识到应该推行变革仅仅是一个铺满荆棘的艰难历程的开端。学校的改革目标是什么?学校办学方向如何确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借鉴传统老牌本科的经验?师范院校的发展与一般综合性或以理工见长的高校相比,其特殊性何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体现自身的特色,彰显自身的优势?如何在保持大学相对独立的同时,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实践中处理起来却是极其复杂的。
鉴于此,通过反复论证与思考,成都师范学院选择了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分析国内外大学发展轨迹,借鉴老牌本科院校和部分职业院校的经验,但放弃完全模仿老牌本科发展的传统模式,摒弃职业院校的发展架构,创造性地提出开辟新升格本科院校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这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成都师范学院自身发展实际的要求。作为从教育学院转制而来的师范院校,成都师范学院坚持教师教育特色,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加强对教师教育的研究,以教师教育为突破口,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
在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过程中,马克思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思想。我们认为,世界是多元统一的。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注意把诸多看似矛盾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拿人才培养来说,我们在师范生培养中坚持“成人、成才、成师”的基本理念。所谓“成人”,在我们看来,高等教育归根到底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人”,即纽曼眼中的“绅士”或赫钦斯坚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因此,我们在师范生培养中把“育人”摆在首要的位置,坚持把全面发展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各行业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注重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面向基础教育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所需的师资。这样,把师范生发展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机融合,进而把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人才要求,最终统一到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之中。
同时,我们注意把个体发展的永恒主题与当下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体发展的长远诉求与短期需要结合起来。学校把“爱、真、笃、为”的校训作为育人的基本指向。“爱”不仅意味着师范生要有“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在过多注重物质追求的时代,更要鼓励师范生坚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执着追求。“真”则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在诚信缺失的现实环境下,更要敢于讲真话,办真事。“笃”是强调学生应树立坚定的信念,把宏伟的理想、高远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浮躁的世风中,鼓励学生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为”之蕴意则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广泛涉猎理论知识的同时,当下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已经初步确立了新转制的师范院校改革发展的基本范式。然而,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需要探究。这对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无疑都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在此试图把一些微不足道的经验跟读者分享,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些许力所能及的贡献。当然,我们所作的探索还远没有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和水准。但我们愿意分享我们的努力,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有所启发,我们就倍感欣慰了。
本书由曹子建任主编并统稿,具体的编写分工为:第一章,刘小强;第二章,何应森;第三章,侯中太、杨果任;第四章,任迎虹;第五章,钱国君、赖国毅;第六章,彭玉奎、李清树;第七章,陈国英、邓达;第八章,周鑫燚。由于本书编者水平有限,对于实践的认识不一定准确,对于现象的理性提炼还很不够,书中定会有不妥之处。希望能够听到国内外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批评,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曹子建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