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府、企业对新型本科院校缺乏认可
(一)社会声誉较低
新型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不长,许多学校还处于办学探索阶段,尚未有突出成就可资宣扬,因此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各学校升本后,原有校名发生变更,而新的品牌效应却未形成,除在当地(或本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在外省往往不被了解。这使得社会对新型本科院校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显然,在社会声誉、学校品牌已经成为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并对学校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今天,新型本科院校在声誉、品牌方面的弱势必然对其招生、资源获取、人才引进、师资稳定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政府信任度不够
地方政府是新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发挥着重要的支撑、调整和引导作用,能够与新型本科院校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和互动机制,共同推进新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但地方政府对新型本科院校没有足够的信任,尽管很多地方政府在医疗、教育、社会福利、城市建设、工业布局、校企合作等众多战略规划安排中都会选择与高校开展战略性合作,但他们往往不会就近选择身边的新型本科高校,而会选择重点高校甚至名牌大学。这当然不是地方政府盲目高攀,而是新型本科院校智库建设工作做得不够好,缺乏高水平的政府决策咨询人才,更缺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能够统筹考虑的团队,难以对政府决策提出既有前瞻性又有实践性的建议。
(三)企业认可程度不高
新型本科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最尴尬的境遇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形式上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就能获得企业的认可。没有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就的声誉支持,没有毕业生在处理和解决重要、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上好的表现,难以使企业在遇到较重要的项目时首选新型本科院校。企业对与新型本科院校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新型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活动很多时候是学校单方面的意愿和行动。究其原因,本土企业是看着新建本科院校一步一步从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而且在一些新型本科院校升格时,协助其解决了一些教师、设备、场地等教育资源不达标的问题,对新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比较了解,不相信新型本科院校有能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更愿意到知名大学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