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立足凉山彝区生态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农学、彝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助推彝区精准扶贫

三、西昌学院立足凉山彝区生态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农学、彝文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助推彝区精准扶贫

西昌学院是四川民族地区的一所新型本科院校,由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立足凉山彝区生态农业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坚持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互动对接”,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一是按照攀西地区“构建水能、矿产、绿色、旅游四大产业集群”和凉山州“推进商务、物流、科技、健康、金融五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业工程、材料科学、汽车维护、城乡规划、电子商务、旅游等专业。

二是着力打造应用性特色专业。把农学、彝文打造成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园艺、动物科学、水利水电工程、食品科学、汽车服务工程已建设成省级特色专业。作物科学、园艺学、彝语言文学等专业先后获得教授和研究员评议权,实现了专业建设的新跨越。

三是组建扶贫专家服务团队三十多个,全面推进科技、教育、旅游等扶贫工作。针对四川攀西生态优势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特点,形成自身科研特色,打造马铃薯、苦荞麦、烤烟、彝族文化四大科技特色项目,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在攀西地区建立示范推广基地五十多个,形成“一家一户示范基地、一村一片推广基地”的格局,发挥了科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一村一幼”帮扶支教团队,组织志愿者赴彝族乡村幼儿园帮扶支教,开展中小学教师幼师学生培训。“一村一幼”帮扶活动被教育部评为精确扶贫工作典型案例。设立四川省大小凉山彝区(含凉山、攀枝花、乐山)旅游扶贫促进中心,编制二十多个产业规划和十三个彝区旅游扶贫行动规划。指导大小凉山彝区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示范村、乡村民宿达标户,培育旅游商品,策划乡村旅游节,开展旅游扶贫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