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师范生专业能力训练体系

二、改革师范生专业能力训练体系

围绕着形成学术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幸福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我校积极探索开发开放的课堂、终身学习的课堂、团队学习的课堂、信息共享的课堂、不断创新的课堂、提升自我价值的课堂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一)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全面修订《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认真分析师范生“品质结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结构”三个方面的培养规格要求,将师德养成教育、学科专业教学、教师技能培养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体推进、在顶岗支教中一体实践,促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品质、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优化培养结构。二是针对专业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将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增设专门学分,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增设服务基础教育的选修课,解决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优质师资培养的教学内容针对性问题。

(二)大力推进学科教学改革

我校系统设计学科知识体系,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相关文化科学知识到方法论知识进行整体设计。

1.改革课程体系

(1)构建以小学教学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课程。该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与基础教育一线资深名师共同设计开发,按师范生专业能力成长规律,以小学全科教师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分解岗位能力,重构知识体系,分阶段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2)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依据小学全科教育专业师资人才培养目标,以“认识—学习—体验”为路径,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结合相关课程,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课堂教学规范与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并实施教学方案,并将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所思所想变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具备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

(3)构建综合宽泛的通识性教育课程。通识性课程模块包括通用知识课程和通用能力课程,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其他课程作为核心课程的补充或延伸,设置为限选或任选。开发跨学科选修课,将社会科学类与人文科学类课程进行合理重组,形成综合课程。课程设置上贴近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涵盖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技术、社会经验、职业规划等方面知识,将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欣赏等也纳入课程体系。

(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采取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等方式,创新和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形成师范生专业技能课程群,包括师范生基本技能课程群、教学技能课程群、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群、教育教学研究技能课程群的课程结构体系,很好地解决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内容与内容结构问题。(见图6-2)

图6-2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针对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学对象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对课程整体把握不够(目标定位不清晰、重难点把握不准、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的前后连贯性差、教学内容的前沿发展缺乏批判性认识);教学过程把握能力和技巧欠缺(缺乏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指导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教学缺乏激情、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建立有效教学环境的营造意识淡薄、师生关系处理不恰当(缺乏理解、不够尊重、信任缺失、缺失关爱、尺度失衡、缺乏交流);教学评价失当(缺乏相应的课堂评价技巧、考试考核科学性不强、评价过于随意、缺乏激励)等问题,学校积极开展了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1)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师范生进实验室、实训室活动,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提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独立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参与式教学、浸入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叙事性研究、微课程研制等模式。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随着移动设备普及、无线网络覆盖,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翻转教学与微课”等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变革不断冲击我们的视野。因此,我校需要花大力气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

(4)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各级科研项目,以项目促进学科建设及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积极开设高水平学术讲座,通过搭建师生交流平台,使师范生在领略名家风采的同时,了解学科发展和社会各领域动态及规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