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是由时代推动,同时也是德国对传统高等教育反思的一种修正。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百废待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几乎是一片废墟,百业待兴。历史使得德国必须创办更多的应用科技大学来恢复国家的“元气”。当时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也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在这种背景下,德国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产业工人,生产紧缺用品。不过,那时候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几乎跟中等专业学校在一个层次,直到1968年之后才陆续建立起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体系。
(二)德国工业迅速发展
20 世纪中叶,德国工业迅速发展,缺乏大量的技术工人,很多人才甚至要从国外引进。残酷的现实“逼迫”德国大力发展应用科技大学。20 世纪50年代初,德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60年代接连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德国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领域操作人员的需求激增。而其时,德国19~23 岁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5%,且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研究型大学,它们崇尚纯科学的、无功利性的研究,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理论型人才。相比之下,德国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虽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相当一部分在19 世纪之前成立,建校时间比德国部分工科大学还要长),在办学水平和应用技术上也比部分工科大学有特色,培养的人才更接近实际生产需要。但它们并不在高等教育范畴之内,因此不能培养既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于是,尴尬的现实是德国当时很大一部分高级技术人员来自国外。
(三)德国对“纯学术研究”高等教育体系的调整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欧洲非常发达的国家,其利用当时的技术“剪刀差”,在全世界可以轻易获取财富,故而大学里面“重学轻术”的现象比较普遍。自18 世纪以来,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威廉·洪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一直贯穿着德国近代大学的发展。洪堡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发扬求真精神,并于1810年创立了举世闻名的柏林大学,主张进行“纯粹科学”的研究,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先河,使得德国成为19 世纪的科学中心,培养了一大批像康德、马克思、黑格尔、爱因斯坦这样的思想巨人和科学伟人。不过,这种注重“纯粹科学”研究的新人文主义及其教育思想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反实用主义倾向使它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科学革命和工业进步的方向,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于是,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