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国家级培训计划(2010—2014)
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把教育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是国家启动的第一个大规模、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工程,具有示范引领和促进改革的重要作用。“国培计划”旨在培训一批“种子”教师,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同时,通过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一)主要培训任务
2010年,为紧密配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对2010年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的西部五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了解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情况,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障。我院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四川省高一年级教师全员培训组织管理和省级辅导工作,共培训高中教师36 700 人,规模空前,效果空前。
自2010年教育部实施“国培计划”开始,我院即承担了四川省国培所有项目的培训任务。2010年至2014年5年期间,我院承担国培中西部项目幼师国培项目共13 626 人集中培训的任务。2012年,我院取得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的培训资质。2012年,我院开始培训优秀骨干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共635人。“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定位高端,我们在与承担教学单位的衔接和后勤服务上努力把工作做细、做精,在培训中做到用心、尽心。
此外,我院还承担了四川省教学名师培养任务265 人,接受重庆、西藏,”、新疆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委托的校长与师培训项目,集中培训校长和教师千余人。
(二)主要思考与做法
1.优化整合教师培训资源
一是承接原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四川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的功能,成立了成都师范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培训中心,同时依托学院现有的15 个教学系及其教师教育本专科专业,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形成教师培训共同体;二是在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成都师范学院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研培一体机构;三是与西南大学联合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四是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成立了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四川分院,大力推进网络研修与远程培训混合式培训。
2.构建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问题解决式”培训模式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问题解决式”培训模式的核心是“五环节四模块三策略”。“培训五环节”即需求分析—菜单确定—策略实施—成果评价—反馈跟踪;“四大培训内容模块”即策略知识模块、教学技能模块、情感态度模块、经验凝练模块;“三种问题解决策略”即专家引领指导策略、主体参与体验策略、主体反思升华策略。该模式不仅在学院承担的各级各类培训中得到广泛运用,还被推广应用到成都、广元、凉山等地(市、州)。
3.打通职前职后的壁垒,将职前职后贯通
我校把职后培训成果运用于职前培养,在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方面提出了“强调理念,注重结构”的思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上建立了“系统推进板块强化”的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模式。特别是通过“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通过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支教,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学院和优质中小学进行3 个月的脱产研修,师范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为他们日后成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质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4.推进教师培训“一二三四”工程
“一”是践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二”是要抓好培训、研究两个着力点,以研促培、研培互动;“三”是围绕建设四川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高地、基础教育和中职师资培训基地、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创新园地的三大目标;“四”是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培训的“专业化、全员化、一体化信息化”建设。、
5.走协同创新之路,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教师教育开放体系
2010年4月,学院与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教育名区”。依据合作协议,温江区海科学校挂牌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学院选派干部担任副校长,为学校干部开设专题讲座;建立“名师工作室”,温江区的名师和学院的名师共同组成“名师工作团队”,借智专家团队,帮助温江区中小学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快速提高;为温江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改课题立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研究的针对性。在学院专家的引领下,附属学校在2012年12月顺利通过了“成都市校舍规范管理示范校”的验收,从弱校迅速崛起成为“新优质示范校”。
为推进教育均衡,发挥引领优势,实现成都市圈层融合,2012年,附属学校托管了崇州市桤泉学校和蜀南小学。在附属学校的支持帮助下,桤泉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提升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学院与雅安市人民政府、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宜宾市兴文县人民政府等建立了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校地合作模式被不断辐射推广。
6.新机制不断完善,“三维一体”模式功能逐渐彰显
一是学校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基地。2013年3月,学院与90 余个中小学幼儿园、研培机构签订协议兴建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在师范生实习、见习,培训学员跟岗,课题研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习等方面全面合作。二是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培训专家库。学院首批遴选了310 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培训专家,其中,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151 名,校外高校教师61 名,校内教师98 名。三是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培训“首席专家工作坊”。学院首批遴选了教育干部培训、教师培训研究、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语文教育、物理教育6 个领域的“首席专家工作坊”,打造由本校教师、省外高校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的研训团队。四是整合校内外力量共同开展教师培训研究。学院“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面向校内外、发布课题指南,经过学术委员会评审,每年有40 余项课题立项研究。学校有大量教师参与教师教育课题研究,指导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
(三)培训成效
学院积极开展培训模式的创新、培训实践的探索等,坚持研训结合、以研促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问题解决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被评为四川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教师们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师培训》《四川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助推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应然,注重落实——“国培计划”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反思与经验》《培养培训衔接,助推农村骨干教师和师范生成长》《在“国培计划实践中探索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新模式》《“国培计划”有效性的探究与实践》《浅谈“国培计划”实施中的学员管理》《“国培计划”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影响》等系列论文。
(3)学院教师出版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研究》等专著,以及国培项目系列研究报告。
(4)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共同立项建设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