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意义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 号)指出,十三五期间,要显著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使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

(一)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高速发展多年,但时至今日,传统的经济驱动力正在逐渐衰竭。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源。

1.传统经济动力正在逐渐衰减

(1)要素驱动难以为继

2005—2030年,我国50~64 岁的年老劳动人口将增加67.1%,而15~29 岁的年轻劳动人口将减少18.8%,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将不复存在。在资源要素方面,以人均拥有量来看,我国煤炭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但畸形发展,财政部统计显示,2011年,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31 万亿元,相当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80%以上。

(2)投资驱动日渐艰难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 的比值高,维持在40%左右;二是投资增长率高,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速远高于GDP 增速,达到20%以上。虽然高投资率保证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全社会生产能力过剩,出口面临国外需求萎缩的形势下,投资驱动必然会日显艰难,难以再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

2.创新驱动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

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传统经济动力衰竭之际,创新驱动可以提供新的动力,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如20 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以产业技术为美国创新战略的核心,并提出一些可行性行动计划,如《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科学与国家利益》等。在这些报告中,重点突出了创新的至关重要性,这一系列行动使得美国经济维持了10年的高速增长。英国1993年发表的《实现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的战略》,该白皮书讨论了英国国家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英国政府将战略创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科技创新开始引起英国的重视。

对于中国而言,依靠创新驱动是解决当下经济问题的核心所在。基于此,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随后启动了实施创新驱动的一系列措施。2007年,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印发《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关于促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2009年,工信部、科技部、国务院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通知》《重大技术设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等;2015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发展改革的意见》;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3.创新驱动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新驱动是有创新驱动能力的人做出的创新劳动。[10]美国在2006年2月发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是一项旨在以科技与创新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和提升美国国家竞争力的综合性战略计划。其五项主要内容中,有三项涉及人才问题,其中之一是强化K-12 教育,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强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同样指出,要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提前进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鼓励高校通过无偿许可的方式向学生授权使用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二)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低技术产业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业减少,高附加值产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代化装备加速替代传统生产工具,需要培养具备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掌握新装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迅猛发展,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需要兼有创业能力、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产品、技术、工艺和流程的应用性创新,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高技能高附加值制造成为高精尖设备和高档消费品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切都有赖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国家赋予新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因此,高等教育需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诉求。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如果按照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发展,将与社会经济发展渐行渐远。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以全新视角看待当今的高等教育,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建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承担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

(三)培养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新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新型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满足本地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举办的,因此,为地方服务是地方高校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充分了解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方向和需求。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等渠道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应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针对地方实体经济,使培养的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力量,达到促进学校与地方经济产业良性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