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骨干教师培训(2006—2009)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骨干教师培训(2006—2009)

20 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霍姆斯协会相继发表的《以21 世纪的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它们同时提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目标。这样,教师专业化进程从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到转向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心。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过程也是连续的,教师应该把专业发展作为一生的事业。随着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培训对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培训任务

为进一步提高四川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四川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2006年,四川省教育厅启动实施《四川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和《四川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根据《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培训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第一批省级骨干教师和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我院承担了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中英语、农村高中语文三科567 人,初中语文、英语两科188 人,共计920 人的培训任务,于2008年完成。第二批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于2008年启动,我院承担了高中物理、高中政治、农村高中数学、初中物理、高初小美术、高初小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共计515 人的培训任务。各学科骨干教师完成培训后,在当地发挥着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同时,四川省开始实施“两基攻坚”和“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教师培训于2006年开始实施。四川教育学院作为四川省省级培训中心之一,通过方案竞标的方式,在2007年到2009年间承担了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2 819 人。其中,寄宿制中小学校长挂职培训和中小学校长集中培训789 人;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语文、数学、英语、教育技术、音乐、美术学科培训1 208 人;培训者培训52 人;二类模式双语(汉语、藏语)教师培训770 人。同时,学校还承担了民族地区15 所学校的校本研训指导工作。

2008年,四川省遭受特大地震灾害,教育部启动援助四川地震灾区教师培训。我院连续两年承担了共计500 人的培训任务。200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专门前来我院看望慰问了参加培训的老师,高度肯定了四川教育学院对培训所作出的精心设计安排以及取得的成绩

(二)主要思考与做法

1.抓大做细,抓关键环节,注重需求分析,提出“按需施训”的核心概念

从根本上讲,教师培训的使命和任务在于满足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主要由其教育教学所决定。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首先需要确认“按需施训”的基本原则。

培训既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引领作用,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从教师发展的需要出发,兼顾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突出培训教师能力上的发展。既不搞急功近利的培训,也不能不顾教师的现实需要。要将教师的需求与国家的要求相结合,根据需求分析来制定培训方案,从而使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教师的培训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术的培训,而是强调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学员的体验交流,通过自主操作和协作探究等过程,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并逐步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素养,把握学科前沿,实现理论提升并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和科研。

做细就是要做好培训工作的细节,精微之处见功夫,细节之中显成败,主要体现在培训活动设计和培训管理上。在培训中营建和谐的培训文化,强调“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将培训管理作为培训课程,力争实现“训之获、,训之乐、训之美”。

2.以教师专业化为目标,内容创新、方式多元

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确立培训目标:在观念上,通过培训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帮助教师树立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现代课程观、现代教学观和现代评价观;在能力上,帮助教师理解内化新课程理念,掌握新课程标准,把握新教材编排意图,促进教师创造性实施教学的专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教研上,促进学研相长,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实验,坚持将自主学习、课程研究与课程开发结合起来,培养教师自主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培训内容设计强调针对性和实践性,关注参培教师的应然需求和实然需求,指向教师的专业成长。以研带训,研训结合。培训方式由传统的讲授式向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反思式教学、观摩学习等多元方式转变。培训方式坚持“五结合”,即多元化专题研究与教师需求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交流相结合;观摩学习与实际操作、课题研究相结合;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训后跟踪调查研究相结合。“五结合”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

3.重视专业境界下的精准实施,提出培训的“质量与品牌”战略

四川省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实现教育的整体飞跃是一个重要手段。为适应继续教育持续化、多元化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培训的“质量与品牌”战略,倡导专业的人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我校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与基础教育一线联系密切、了解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现状、业务精良的专业化培训教师队伍。我校加强培训团队教学、科研、培训水平的提升;整合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培训资源,建立培训专家动态资源库,密切关注先进的培训动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我校把参训者看作最宝贵的资源,参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是改进培训的动力和源泉,优秀的参培教师也是我们的培训资源。

4.树立培训的前瞻性,教、培、研相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培训中,我们不仅考虑到参培教师现在的需要和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还从更高的角度立意,就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理念提升、学科前沿、教研相长等角度设计培训,让培训不仅有针对性,能够立竿见影地应用到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同时也具备前瞻性,培养校长和教师具备面对和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

研训结合,以研带训,教、培、研相结合。为进一步提高参培教师的素质,为参培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学院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一线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思、交流、提高,组织一批专家对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民族地区学校发展策略与方法、校本研修制度创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本土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等课题研究,促进民族地区教师自我研修能力的提升。争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一方面,对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使专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的课题成果,及时推广,为我们所用。

(三)培训成效

在培训过程中,我院积极加强培训研究并取得了成效。

(1)我院承担了“教育部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0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到我院看望慰问参加培训的老师时,高度肯定四川教育学院对培训所作出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以及取得的成绩。2009年9月1日《中国教育报》报道并肯定了我院的培训成效,《师资建设》全文刊发我院“教育部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培训总结和学员感言

(2)2009年《省级教育学院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届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3)我校教师相继出版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灾后心理援助的途径与方法》《现代幼儿教育观念与实践》等论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4)我校教师主编、出版了《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教学论集》《中学物理教学探索》《四川省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小学校校长管理文集》等培训教材,学院组建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文本和电子课程资源,组织培训学员申报各种课题。